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目的评价巴马瑶族自治县1956-2009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1956-2009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1956年疟疾发病率为318.62/万,并有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流行。1970年下降为152.39/万,1971年后未发现三日疟病例,1978年后未发现当地恶性疟病例。1980年下降为4.33/万,1990年为0.36/万,以流动人口疟疾患者为主,1995年以后全县均无内外源疟疾患者发现,2000年疟疾发病率为0.17/万,2006年后该县未发现疟疾病例。结论该县通过长期的疟疾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盱眙县是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疟疾高发区。建国后疟疾最高年发病率,间日疟为24.47%,恶性疟为2.89/万。1984年以来,盱眙县通过开展化学灭蚊强化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连年大幅度下降,1995年实现基本消灭恶性疟,间日疟发病率从1990年至今一直控制在0.5/万左右。现将我县防治疟疾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50年代 ,我县疟疾平均发病率 2 90 74/万 ,其中 195 4年发病率高达 773 70 /万。经过 40余年的群防群治 ,我县疟疾发率从 195 4年的 773 70 /万下降至 1996年的 0 31/万 ;从 1987年起 ,年发病率控制在 0~ 0 0 7/万之间 ,1994年 11月经省卫生厅考核审评已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了借鉴40余年疟防工作的成功经验 ,掌握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病学特点 ,做好基本消灭疟疾后期监测工作 ,现将我县 195 4~ 1994年疟疾查治资料作简要分析。流行概况 我县 5 0年代疟疾平均发病率 2 90 74/万 ,其中 195 4年发病率高达 773 70 /万。 6 0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宜州市1950~2010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全市各乡镇卫生院1950-2010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该市20世纪5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132.40/万,是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流行区,并有疟疾死亡病例.60年代后期未发现三日疟病例,发病率为30.11/万.70年代下降为...  相似文献   

5.
<正>泉州市历史上是疟疾的高发流行区,经过多年来政府积极参与和各级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疟疾在1994年以前,处于较低的流行程度。主要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1994年以来,泉州市安溪、惠安、南安有过小规模的爆发流行,1995年全市疟疾的年发病率最高达82.70/10万,经过广大医护人员的努力,采取抗疟、防疟、灭蚊等措施,终使泉州市疟疾的年发病率降至1999年的0.3/10万,现将1994~1999年泉州市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社是一个长方形岛屿,有14个大队一万七千多人,解放前,疟疾终年流行,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关怀下,在岛上设立了卫生院(所),开展了疟疾防治工作。1954年统计,疟疾占各种传染病发病数88%,1963年发病率1054.3/万,居民原虫率高达21.12%,新生儿感染率7.14%,间日疟占55.3%,恶性疟占35.9%,三日疟较少。经过连续三年的灭疟措施后,1968年发病率降至56.3/万,近几年来狠抓查沅拔点工作,从76年起,发病率已下降到5/万以下,基本上消灭了疟疾。从1965年到1977年建立了血检站,对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及未明原因发热病人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疟疾防治效果,交流疟疾防治经验,探讨更为科学、有效的疟疾监测模式.[方法]收集、整理开封县1992~2008年疟疾防治和监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7年间,开封县共监测出间日疟132例,其中本地病例129例,输入病例3例.本地疟疾发病率为1.06/10万,其中经血传播疟疾的发病率为0.81/10万、经蚊媒传播病例的发病率为0.25/10万.每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没有出现暴发流行.中华按蚊叮人率观察,人诱平均4.29只/h.[结论]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在搞好健康教育和重点人群血检工作的前提下,及时发现并正规治疗疟疾病人,即可取得良好的疟防效果.  相似文献   

8.
临沂市1989~2001年疟疾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沂市辖12个县区、250个乡镇,总人口1 000余万,属间日疟非稳定性疟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经多年防治,至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已连续3年降至1/万以下,没有超过5/万的乡镇.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部颁标准.此后,临沂市疟防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净化疫源地,彻底阻断疟疾传播的"消灭疟疾"阶段.现对1 989~2001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沙洋县属于中华按蚊低疟区,以间日疟为主,属非恶性疟疾流行区.2005年疟疾发病2例,发病率为0.27/10万.2006年5月9 日,发生输入性恶性疟疾 1例,现将病例调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疟疾流行及基本消灭疟疾后的防治效果 ,为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历年疟疾防治资料 ,进行疟疾病原学、免疫学和昆虫学监测 ,处理疟疾疫点。结果  2 0世纪 5 0年代居民原虫率最高达83 .8% ,发病率达 82 98.92 /10万。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查治 ,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1977年降至 6.3 6/10万。 1987年经湖南省卫生厅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87~ 2 0 0 2年发热病人血检 5 742 6例 ,查出疟原虫阳性 15 63例 ,其中间日疟 15 3 8例 ,恶性疟 2 3例 ,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 1例 ,三日疟 1例。 1987~ 2 0 0 2年疟疾年发病率 0 .0 4/10万~6.72 /10万 ,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输入性疟疾占总病例数的 94.2 8% (15 15 /160 7)。通过对现症病人根治 ,结合流行季节周围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工作 ,未发现二代病例和健康带虫者。结论 郴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病例以输入性为主 ,但不能排除本地还有疟疾传播。在今后的疟疾防治工作中 ,应加强对进入高疟区回归人群的监测 ,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1.
胡雪娇 《浙江预防医学》1998,10(10):587-587
温岭市原为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曾于1951年和1972年二次发生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547.06/万和409.84/万。经多年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后,至1983年全市平均发病率下降为0.04/万,进入防疟后期阶段。为探讨此期的疟疾发病动态,将1983~1997年疟疾病例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平凡  张纪霖  张永建 《职业与健康》2004,20(12):103-104
临沂市为山东省间日疟非稳定性疟区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 ,防治前有 10a左右出现一次大流行的规律。 1960、1971年疟疾年发病率高达 2 0 2 10 .99/ 10万和 10 3 18.85 / 10万。经多年的防治 ,特别是 1980年以后 ,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至 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已连续 3a降至 1/万以下 ,没有超过 5 /万的乡 (镇 )。 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组考核 ,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观测该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规律 ,探索消灭疟疾的措施 ,1989~ 2 0 0 1年对疟疾在当地的流行趋势进行了观察研究。1 基本情况1.…  相似文献   

13.
2004-2005年湖北省疟疾防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湖北省疟疾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4-2005全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3年的0.45/万降至2005年的0.25/万,达历史最低水平,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低疟区逐步扩大;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4年的1.37/万降至2005年的0.78/万,局部暴发点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按蚊区疟疾发病率稳中有降。结论湖北省所采取的疟疾防制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3年疟疾疫情,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5344例,发病率0.89/万,比去年上升0.06%,嗜人按蚊疟区发病4785例,占全省病例的89.54%,发病率3.03/万,比去年下降4.53%;3个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中华按蚊疟区发病559例,占全省病例的10.46%,发病率0.13/万,比去年上升69.91%。结论 全省疟疾疫情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流行范围向鄂西北扩散。疟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老河口市和嗜人按蚊疟区的12个重点县(市、区)。  相似文献   

15.
保康县疟疾发病率自1981年后一直控制在5/万以内。为掌握灭疟后期疟疾发病特点,我们对该县1982~1989年270例间日疟病例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百色市历史上是疟疾高发区 ,根据资料记载 ,193 5年百色市疟疾暴发流行 ,当时的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冯兰洲教授以及广西省医学院医生数人在那毕乡开展查治工作 ,疟原虫阳性率高达 12 .5%( 12 / 96) ,其中间日疟占 66.67% ,恶日疟占 16.67% ,三日疟和混合疟感染各占 8.3 3 %。解放后的1954年和 1971年 ,我市疟疾发病率仍高达 52 7.0 /万和 94 6.7/万。经过 4 0多年的反复防治 ,疟疾发病率逐年降低 ,1987年以来全市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口流动逐年增多 ,我市将面临外来性输入感染的潜在威胁。本文对1990~ 1…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通州市曾出现过两次以间日疟为主的疟疾大流行,1960年发病率曾高达44.27%.1974年后,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以来,全市疟疾发病率均在1/万以下.为了进一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现对通州市1993~2007年疟疾疫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如东县是间日疟中低度流行区,60年代和70年代曾发生两次暴发流行,发病率最高的1960年和1973年达30.1%和5.7%。四十多年来,通过加强对疟防工作的领导,健全防治网络,开展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建立疟疾镜检站,及时发现病人和正规治疗等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全县的疟疾发病率首次降至1/万以内,1992年起又进一步降至1/10万以下,于1998年通过了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基本消灭疟疾达标考核。实现基本消灭疟疾,标志着我县疟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防治阶段,要巩固和发展疟疾防治的成  相似文献   

19.
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 ,是灭疟后期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在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地区开展此项工作 ,对巩固疟防成果 ,最终消灭疟疾显得尤为重要。沙市地处江汉平原 ,间日疟呈非稳定性中度流行。由于多年来实施以消灭传染源和拔除病灶点为主的综合性抗疟措施 ,成效显著。到 1990年发病率由 1975年的 118.1/万逐渐下降至 0 .5 /万。经湖北省卫生厅考核组考核验收达部颁“控制疟疾”标准。自 1994年起 ,以乡镇为单位设立的镜检站 ,开展大面积血检工作 ,血检率连续 3年达 5 %以上 ,发病率都在 1/万以下。实际已达部颁“基本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20.
大理州12个县(市)均为历史疟区,经多年抗疟工作,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从50年代的79.66/万降至80年代的0.94/万.1991年至1996共报告内源性疟疾35例,输入性疟疾1338例.输入性疟疾均由人口流动引起,具有较快的流动性,回归本地后地域分散,给疟防措施的实施及病例管理带来很大困难.1991年起,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增强流动人口的自我防疟意识和能力,在管理输入性疟疾病例及实施各项疟防措施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