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MRI扫描法,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影像学特征与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196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无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及斑块分布; 分析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性质; 根据斑块是否稳定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n=61)、不稳定斑块组(n=123)和无斑块组(n=12),对比3组生化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及Lp-PLA2水平; 对比不同斑块分级(0级、1级、2级、3级)患者Crouse积分与Lp-PLA2水平; 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脑梗死患者Crouse积分与Lp-PLA2相关性。  结果  196例脑梗死患者中,184例(93.88%)有CAS斑块; 对照组40例中,9例(22.50%)有CAS斑块; 脑梗死组CAS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生化指标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p-PLA2表达水平均为无斑块组 < 稳定斑块组 < 不稳定斑块组(P < 0.05),3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达水平均为不稳定斑块组 < 稳定斑块组 < 无斑块组(P < 0.05); 脑梗死患者不同斑块分级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比较1级 < 2级 < 3级(P < 0.05);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斑块分级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 < 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经高分辨率MRI扫描可显示CAS斑块大小和性质可见明显异常,且CAS斑块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Lp-PLA2水平可反映患者CAS斑块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5例老年ACI为研究对象,根据CAS程度分为正常组18例、增厚组30例、斑块组57例。比较不同CAS程度、不同斑块性质、不同梗死体积患者入院时血清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水平及与CAS程度、斑块性质、梗死体积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各指标对CAS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增厚组、斑块组血清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水平升高,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水平升高(P<0.05);与低梗死组比较,中高梗死组血清LDL-C/HDL-C、non-HDL-...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含量的变化,探讨ox-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临床判断为CAS患者85例,并根据CAS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两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ox-LDL含量,同时以常规方法检测其它血脂项目。结果:内膜增厚组、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对照组(P<0.01);斑块组脂蛋白-a(Lp-a)高于内膜增厚组和对照组(P<0.05,0.01);内膜增厚组、斑块组ox-LDL均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斑块积分与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硬化病人ox-LDL、Lp-a和HDL-C阳性率分别达64.7%、22.4%和28.2%,χ2检验显示三者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HDL-C、Lp-a及ox-LDL单一或多个同时阳性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ox-LDL、HDL-C和Lp-a异常与CAS形成密切相关,在血脂检测中是三个重要的指标,当它们出现阳性结果时,对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可起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18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两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02例设为观察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浆血清SF、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与SF的相关性。根据SF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血清SF升高组(SF300 ng/ml)和血清SF正常组(20~300 ng/ml),分析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以及与SF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患者TG、TC、LDL-C、CRP、SF等浓度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DL-C明显低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F浓度与TC、TG、LDL-C、CRP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SF浓度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SF升高组患者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明显高于血清SF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浓度与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如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红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204-420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0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用Gensini方法计算冠状动脉造影积分,用Crouse方法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CAS的程度也越重,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之间颈动脉斑块积分及冠状动脉造影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S)程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比较三组间多项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通过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在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三个指标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hs-CRP、HbA1c、IMT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及HbA1c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Crouse斑块积分法量化评价颈动脉硬化(CAS)的严重程度,并以Crouse斑块积分值分组进行血压、血脂及血尿酸(BUA)水平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血压、血脂及BUA水平与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61名城镇居民,年龄35~75岁。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双侧颈动脉内各个独立斑块的厚度并将所测得的所有独立斑块厚度相加后作为Crouse积分。同时检测记录血压值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BUA水平。依据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结果将261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140例(n=140),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组44例(n=44)和斑块形成组77例(n=77)。并分别对3组的血压、TC、TG、HDL-C、LDL-C、BUA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LDL-C及B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TG、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的SBP、LDL-C及BUA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而两组间TG、T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斑块形成组中,受试者的SBP、LDL-C和BUA水平与Crouse积分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DBP、TG、TC、HDL-C水平与Crouse积分均没有相关关系(均P0.05)。进一步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值发现:上述三者对Crouse积分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LDL-C(b=0.397,P0.01)、SBP(b=0.376,P0.01)和BUA(b=0.220,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法在颈动脉斑块定量评价上可靠性相对较高;SBP、TC、LDL-C及BUA水平均与CAS的发生有较密切关系,而HDL-C、TG和DBP水平与CAS关系不确切。BUA是影响CA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划分,其中CAS斑块稳定者为稳定组(39例)、CAS斑块不稳定者为不稳定组(83例),对比不同组别患者血清SIRT1、ICAM-1、PLR水平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SIRT1、ICAM-1、PLR指标与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SIRT1、ICAM-1、PLR指标对CAS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SIRT1低于对照组,ICAM-1、PL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29、39.424、13.514,P<0.05);稳定组血清SIRT1高于观察组、不稳定组,ICAM-1、PLR水平低于观察组、不稳定组,三组间差异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BMD)与血脂、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老年男性患者208例,按照骨密度值分为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三组均行血脂检测,彩超探查颈动脉是否有斑块形成,比较BMD、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BMD与TC、TG、HDL-C、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男性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TC、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MD与TC、HDL-C、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呈负相关(P<0.05)。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后,BMD与LDL-C的相关性随年龄增长呈减弱趋势,与TG的相关性呈增强趋势。结论 老年男性BMD与TC、HDL-C、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呈负相关,且随年龄增长,BMD与LDL-C的相关性呈减弱趋势,与TG之间的相关性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行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筛选出其中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157例(斑块组),同期选取200例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无颈动脉斑块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病率、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相关指标,分析其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病率、吸烟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生化指标检测中的GLU、HCY、TG、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表明,年龄、吸烟、HCY、LDL-C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预测均有一定价值,其中HCY效能最高.[结论] 年龄、吸烟、HCY、LDL-C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过程中血清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sPD-1)、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IDS患者120例(AIDS组),分别在AIDS患者治疗前1 d及治疗后3、6、12个月检测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载量、CD4+T细胞绝对数及CXCR5、sPD-1、Hcy、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体检健康者4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与CD4+T细胞绝对数、HIV-1载量的相关性。结果AIDS组治疗前sPD-1和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XCR5、CD4+T细胞绝对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随着ART时间的延长,AIDS患者CD4+T细胞绝对数、CXCR5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6个月时达到峰值;Hcy、TC、TG、LDL-C在治疗12个月时显著升高(P<0.05);HDL-C无变化;治疗3个月时HIV-1载量开始降低(P<0.05),治疗6个月时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12个月时血清sPD-1水平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4+T细胞绝对数与CXCR5、Hcy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2、0.401,P<0.05),与sPD-1呈负相关(r=-0.708,P<0.05);HIV-1载量与CXCR5、Hcy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2、-0.318,P<0.05),与sPD-1呈正相关(r=0.368,P<0.05)。结论动态监测AIDS患者ART过程中CD4+T细胞绝对数、HIV-1载量、CXCR5、sPD-1、Hcy和血脂的变化,有助于及时了解HIV感染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检测186例ACI患者的血清Lp-PLA2活性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收集相关病史资料,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分别按血管病变部位、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性质分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与CAS的相关性。结果易损斑块组Lp-PLA2活性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3组之间血清hs-CRP和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及闭塞组血清Lp-PLA2活性高于无狭窄组(P<0.05)。闭塞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无狭窄组(P<0.05)。并发颅内外CAS性狭窄组血清hs-CRP水平及Lp-PLA2活性高于无CAS性狭窄组(P<0.05)。易复发组年龄、高血压比例、心脏病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不易复发组(P<0.05),而2个组之间男性所占比例及血清TC、TG、Lp-PLA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p-PLA2、TC、LDL-C、hs-CRP与CAS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8、0.229、0.229、0.16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p-PLA2、TC、LDL-C及hs-CRP诊断ACI患者CA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683、0.683和0.584,Lp-PLA2的最佳临界值为489.5 U/L。结论血清Lp-PLA2活性与CA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ACI患者CAS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高压交变电磁场对心血管疾病康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银海  张育君 《中国康复》1997,12(4):149-151
应用高压交变电磁场对134例冠心病及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临床应用,结果显效67例,好转55例,无效12例;有效地改善了脂蛋白代谢,降低TG、Tc、LDL-c及致动脉硬化指数.升高HDL-c浓度;降低了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同时可改善心功能参数及心室负荷。由此可见,高压交变电磁场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造影阳性斑块数目、斑块最大厚度与多个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超声科进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患者210例,检查部位包括两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近端及颈外动脉,采用统一标准定义颈动脉斑块,记录斑块数目与斑块最大厚度。斑块内≥1个区域出现造影剂灌注定义为斑块内新生微血管阳性。患者空腹12 h采集肘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下列8项血清标志物,即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根据斑块数目将患者分为4组,Ⅰ组88例,Ⅱ组84例,Ⅲ组25例,Ⅳ组13例,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年龄、性别、斑块最大厚度以及上述血清标志物的差异,4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不同性别组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按性别进行亚组分析。此外分析斑块数目、斑块最大厚度与年龄及上述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 结果共入选210例颈动脉超声造影患者,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均为阳性,斑块数目为1~4个。4组间比较HDL-C、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10、5.447,P均<0.05),其他血清标志物及斑块最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DL-C两组间比较发现,Ⅰ组与Ⅲ组、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25、2.035,P均<0.05)。空腹血糖两两组间比较发现,Ⅰ组、Ⅱ组、Ⅲ组与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5、-3.140、-2.652,P均<0.05)。相关性分析同样表明斑块数目与HDL-C、空腹血糖有关联(r=-0.202、0.224,P均<0.05),男性组斑块数目还与hsCRP有关(r=0.184,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年龄与斑块最大厚度有相关性(r=0.287,P<0.001)。 结论对于颈动脉超声造影阳性斑块,血清HDL-C、空腹血糖、男性hsCRP水平可以反映斑块数目,并证实颈动脉斑块厚度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超声造影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软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颈动脉软斑块患者,分别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利用血脂检查、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入选斑块数共80例,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瑞舒伐他汀组TC和LDL-C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但两组间TG水平无显著差别(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及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瑞舒伐他汀组斑块积分、EI及AUC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有确切降脂作用,均可有效减少颈动脉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且瑞舒伐他汀作用强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瘦素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国内外不多且结果不一致,探讨血清瘦素浓度与新疆哈萨克族(简称哈族)的血压水平及性别、肥胖、体脂、血脂、和空腹胰岛素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68例哈族高血压患者和124例哈族健康志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空腹胰岛素(FINS)和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含量(Fat%)及腰围/臀围(WHR),并分析血清瘦素浓度与不同血压水平以及性别、BMI、Fat%、WHR和血脂、空腹胰岛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级高血压血清瘦素显著高于2组高血压(P<0.05),2级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P<0.05)。血清瘦素与SBP、DB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1,P<0.05);女性瘦素显著高于男性(P<0.001),肥胖者瘦素显著高于非肥胖者(P<0.05);血清瘦素与TG呈直线正相关(P<0.05),而与TC、HDL-C、LDL-C及LP(a)无关;高血压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瘦素与FINS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瘦素与新疆哈族血压水平相关,与性别和TG有关,且与BMI、Fat%、TG及FINS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糖调节受损门诊初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一般行为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15mg/d,连续12周。干预前后分别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BG)及胰岛素(2hl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肾功、肝功,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腰臀比(WHR)。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干预组干预前后体重、腰臀比、肾功、肝功无变化;干预后BMI、血压、FBG、2hBG、FINS、2h1NS、HbA1c、TC、TG、LDL-C均降低,HDL-C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吡格列酮干预IGR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试验探讨体内的强抗氧化剂—血清胆红素防止AS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新西兰白兔食饵性AS模型上,观察胆红素治疗性给药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水平变化及对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血清胆红素采用重氮法测定,ox-LDL采用ELISA法测定,TC、TG采用酶法测定,LDL-C采用Friedward公式计算。结果实验第43天,AS模型组的血清胆红素较正常对照组及胆红素处理组降低(P<0.05,P<0.01),胆红素处理组的ox- LDL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但低于AS模型组(P<0.05,P<0.01),胆红素处理组与AS模型组的TC、TG、LDL-C等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红素在体内的浓度降低,致使体内抗氧化能力减弱,LDL-C氧化修饰形成ox-LDL增多,使细胞内大量脂质聚集形成泡沫细胞,导致AS形成。适当提高体内胆红素浓度以增加体内抗氧化能力,有利于抑制LDL-C氧化形成ox-LDL,防止泡沫细胞形成,可能是防治AS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