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有较大的增长。因此,治疗深部真菌病的抗真菌药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增加。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唑类化合物占有重要地位。唑类抗真菌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现将各类中的主要药物介绍如下: 咪唑类1 酮康唑(ketoconazole) 口服酮康唑对于一些浅部真菌病疗效显  相似文献   

2.
真菌病可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肤真菌病与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其中最严重的真菌病为深部系统性真菌病。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3种致病真菌是烟曲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近年由于多种原因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另外,抗真菌药物的广泛运用,真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现将从真菌的致病机理、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的耐药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3.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和侵袭性操作的开展,导致菌群失凋和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致使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且真菌耐药菌株也不断增多,所以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及探索合理的抗真菌治疗方案引起了关注,现就有关抗深部真菌药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50年代初抗真菌药只有水扬酸,苯甲酸,乳酸,龙胆紫,碘酊等几个外用药.随着时代发展,医学科学的进展,不论是浅表真菌病,还是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均有明显的增长,加上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出现,医学上真菌病的发病率迅猛上升.回顾40年来抗真菌药的迅速发展,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望未来又有许多疗效高,毒性小的抗真菌药问世.展示了抗真菌药开发无限美  相似文献   

5.
张成锋  陈连军 《上海医药》2010,31(4):163-167
在感染性皮肤病中,真菌病的病原菌种类最多,发病率也最高。传统上将真菌病分为四大类,即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浅表真菌病和皮肤真菌病又合称为浅部真菌病,而深部真菌病则包括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有些真菌如念珠菌,既能侵犯浅部又能累及深部…。在皮肤科临床中,接触的大多数真菌病为浅部真菌病。现将抗真菌药的分类作一综述,重点介绍抗真菌药在皮肤浅部真菌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刘艳 《天津药学》2012,24(3):58-61
近年来真菌感染在临床日益多见,随着免疫缺陷、器官移植的病人增多,以及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适于全身抗真菌感染治疗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分为多烯类(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唑类(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氟嘧啶类(5-氟胞嘧啶)和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另外一些植物中也含有抗真菌成分。有关抗真菌的治疗药物已有多个广谱、低毒、高效的新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保证,但同时耐药菌株也逐渐增多,临床医生需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警觉性以及对真菌感染的认识能力和诊断水平。本文主要就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发现以来,人类与真菌病已斗争了70多年。真菌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将真菌病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高于深部真菌病,但后者病情多严重,常危及生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激素、广谱抗菌药广泛使用,导管插管和器官移植等新技术的开展,以及肿瘤化疗、艾滋病等高危因素,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8.
抗真菌药物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感染在皮肤科较为常见,临床上感染真菌后可引起浅部真菌部和深部真菌病。治疗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浅部真菌病一般采用外用药治疗,对某些顽固性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病应进行系统的抗真菌治疗。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抗真菌药物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广谱抗菌素的应用,真菌性二重感染日益增多,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包括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或某些医疗手术都可导致真菌病的发生。全身性真菌感染(深部真菌病)现已成为严重的并几乎难以解决的治疗问题。两性霉素 B 是个高效的广谱抗真菌药物,但须静脉注射给药且副作用太大,尤其是对肾脏的毒性,故必须审慎使用。其它多烯类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增多,而抗真菌药物近十年来已有许多上市,如唑类抗真菌药及新型棘白霉素类药物,但两性霉素B仍是医师青睐的药物,这是为什么?浙江冯泉两性霉素B从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主要原因在于:(1)它是广谱抗真菌药,几乎对所有真菌病如隐球菌、球孢子菌、毛霉菌、曲霉菌等均有效;(2)剂型多,除注射剂外,还有眼用制剂、栓剂等可外用给药;(3)价格便宜。但是此药不良反应大:(1)过敏反应:几乎所有用药的患者均可引起发热、  相似文献   

11.
移植受者因使用免疫抑制剂及长疗程广谱抗菌药物易发生侵袭性真菌病,且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棘白菌素类新型抗真菌药具有抗真菌活性强、安全性高、抗真菌谱广等特点。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国内外移植受者中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群体药动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移植受者应用棘白菌素类后影响药物动学参数的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肝功能、合并用药、手术时间及移植物体积等,从而为采用群体药物动学模型指导移植受者应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恶性肿瘤病人大量应用抗肿瘤药;脏器移植病人、自家免疫性疾病病人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世界上出现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地增长,由于深部真菌病发病率的剧增,促进了抗深部真菌病药物的研  相似文献   

13.
两性霉素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真菌病虽不常见,但随着抗菌素、激素、抗癌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内脏移植、大面积深度烧烫伤等治疗的进展,继发病例渐有增多。抗真菌新药虽有问世,但都不够理想。目前两性霉素B仍为治疗全身或深部真菌病的首选药物。现在国产两性霉素B试制成功,本文综述有关文献以供参考,因水平有限、资料不全,漏、误处还望指正。一、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人体有致病力的真菌有200~300种,侵害表皮以下的致病菌统称深部真菌,深部真菌引起的疾病统称深部真菌病(deep mycoses),可以引起表皮组织以下以及表皮感染.多数抗真菌药物的特异性不高,作用于真菌的同时也易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不良反应已成为限制抗真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对临床常用的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等抗深部真菌药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深部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对该类药物的药物利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价,为深部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各深部抗真菌药物说明书及国内外抗真菌治疗临床指南为基础,制定深部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设计评价表,对我院2016年使用深部抗真菌药物的258份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建立的深部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包括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和管理指标4个部分。我院深部抗真菌药物在用药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滴注时间、用药疗程和用药监护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结论建立的深部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实用性较好,可为临床药师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我院深部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普遍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和监管。  相似文献   

16.
抗真菌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细菌感染的化学疗法发展极为迅速,但对真菌病,特别是深部真菌病如内脏真菌病的治疗药物仍为数极少。1955年两性霉素B问世后,直至17年后才出现5-氟胞嘧啶,又过7年后才有咪康唑(Miconazole)说明抗真菌药的研制非常艰难。至20世纪70年代,抗真菌药的研制发展较迅速,目前在日本三唑类(Triazolc)的新抗真菌药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现就其中几种作简介。一、两性霉素B(AMPH) 本药系结节链霉菌(Streptomyces nodosus)的产物。是在1955年美国Suibb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唯一用于静注的多烯类(Polyenes)抗生素。该药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副作用多,但由于抗真菌谱广,至今仍是最强的抗真菌药。对深  相似文献   

17.
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本文综述国内外近期关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临床真菌病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真菌感染是临床上的顽固疾病,尤其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真菌侵入内脏及深部组织可引起严重疾病。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爱滋病患者的日渐增多,真菌感染问题日渐突出。然而,迄今对内脏真菌病有效,即治疗多数致命性全身真菌病的抗生素只有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AmB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对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青霉菌等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50年代以来,已成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19.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概况徐彦贵钱玮高仲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300192)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脏器移植工作的开展,以及某些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出现,近二十年来浅部和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因此各国致力于寻找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前者主要侵犯皮肤、指(趾)甲和口腔等部位,容易观察;后者侵犯皮肤深层组织和内脏器官,如肺、脑、消化道等器官,不易观察和确诊,有效控制深部真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真菌感染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