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步致  苏锡康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496-249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规律,为预防和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250例HBsAg阳性孕产妇以其静脉血、脐血作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孕妇血HBVDNA阳性136例(54.4%),脐血HBVDNA阳性83例(33.2%),含量分别为10.735±1.832和9.521±2.043,两者呈正相关(P<0.01)。结论:孕妇血清HBVDNA含量的高低反映HBV垂直感染的强弱。降低孕妇血HBVDNA水平,有利于控制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丁静娟  张莉莎  田苗  李媛媛  鲍丽雅 《贵州医药》2001,25(12):1059-1061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血清内HBVDNA量 ,探讨HBV复制水平与HBV免疫学标志物间关系。方法 492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作HBVDNA定量检测 ,35位正常人作对照。同时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感染的免疫学标志 ,统计不同免疫指标组合时HBVDNA检出率与含量。结果 35份正常人血清未检出HBVDNA ,46 2份HBV感染者血清中 ,311例HBVDNA阳性 ,检出率 6 7 32 %。其中HBsAg,抗HBc、HBeAg阳性血清 ,HBVDNA阳性检出率为96 0 6 % (195 / 2 0 3) ,平均HBVDNA含量 1 42× 10 8拷贝 /ml。HBsAg、抗 HBc、抗 HBe阳性血清 ,检出率5 0 85 % (90 / 177) ,平均含量 5 16× 10 6拷贝 /ml。HBsAg、抗 HBc阳性血清 ,检出率 40 98% (2 5 / 6 1) ,平均含量 3 18× 10 6拷贝 /ml。单项抗 HBc阳性血清 ,检出率 9 0 9% (1/ 11) ,其HBVDNA含量为 1 17×10 7拷贝 /ml。 6 1例HBsAg阳性、抗 HBc阳性血清作了HBcAg检测 ,发现HBVDNA阳性检出率与HBcAg呈正相关性。结论HBeAg与HBVDNA有很好的相关性 ,5 0 %抗HBe阳性 ,或e系统阴性患者病毒复制仍未停止 ,只是复制水平有所下降。HBcAg与病毒复制亦呈正相关性。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有助于准确评价和判断HBV免疫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对胎儿宫内窘迫的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30例孕妇实行胎心监护,评估胎心监护在胎儿宫内窘迫的准确率和阳性检测率,比较胎心监护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实行NST检测的180例孕妇中,确诊162例,准确率为90.0%,胎儿宫内窘迫33例,敏感性为90.9%,无胎儿宫内窘迫132例,阴性预测率为97.8%,NST无反应型30例,阳性预测值为66.7%;实行CST检测的50例孕妇中,31例确诊,准确率为62.0%,发生胎儿宫内窘迫20例,敏感性为80.O%,无胎儿宫内窘迫26例,阴性预测率为86.7%,CST阳性为16例,阳性预测值为80.00%。两组产妇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心监护对早期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妊娠晚期注射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HBsAg(+)孕妇,其中有18例HBeAg(+),自孕28周开始每4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分娩后新生儿采脐血5ml,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结果68例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者占10.3%,其中HBsAg、HBeAg双阳性者占5.9%。50例仅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4%(2/50),18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27.8%(5/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阻断宫内HBV感染的效果显著;HBeAg(+)孕妇宫内感染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3年1~10月,共住院分娩2728例,临床诊断胎儿宫内窘迫470例,发生率为17.3%;现将其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宫缩后30秒,胎心率仍<120次/分,或不规律,提示胎儿窘迫;胎心率持续>160次/分;羊水污染;胎动异常。胎儿监护检查:产前无应激试验(NST)阴性,宫缩应激试验(CST)阳性,缩宫素激惹试验(OCT)阳性。1.2妊娠时间与宫内窘迫的关系2728例中≥42周(过期妊娠)346例(12.7%),<42周2382例(87.3%);其中<42周发生胎儿宫内窘迫369例(15.5%),≥42周102例(29.5%)。两者经卡方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899.5,P<0.01)…  相似文献   

6.
谢米娜 《淮海医药》2010,28(2):140-141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对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意义。方法2007年1月~2008年7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孕妇中183例胎心监护异常的孕妇为观察组,随机选取183例胎心监护正常的孕妇为对照组,比较2组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以及致胎儿窘迫危险因素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胎儿窘迫发生率39.3%(72/183)比对照组7.7%(14/183)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病率10.4%(19/183)比对照组1.6%(3/183)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中存在各种致胎儿窘迫的危险因素发生率76%(139/183)比对照组23%(42/183)亦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胎心监护异常在早期诊断胎儿窘迫时有重要价值。胎心监护在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时假阴性率低,假阳性率高,因此,临床诊断胎儿窘迫应根据医院条件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监护。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妊娠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对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影响,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85例妊娠期存在HBV感染者的妊娠结局。妊娠合并HBV感染易发生早产、妊高征、胎儿窘迫及产后出血。肝功能异常对这些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母亲HBeAg阳性与HBV-DNA阴性是HBV宫内感染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母体对胎儿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96例作为HBIG注射组(自妊娠28周起多次肌肉注射HBIG 200IU),同期分娩但未进行产前检查HBsAg阳性孕妇5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新生儿出生24 h内且未注射HBIG的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析比较注射与未注射HBIG的HBsAg阳性孕妇及注射HBIG孕妇不同注射次数间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HBIG注射组HBV宫内感染率(12.5%,12/96)、HBsAg阳性率(10.2%,7/96)、HBV DNA阳性率(7.3%,7/96)均低于未注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注射次数分为0~1次、2~3次和4~5次三个等级进行分析,HBV宫内感染率、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随HBIG注射次数增加而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提示HBs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及增加HBIG注射次数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396例。以是否发生HBV宫内传播将新生儿分为宫内传播组和非宫内传播组,分析母亲年龄、孕期HBV血清标志物水平、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与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关系。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孕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HBV DNA阳性、HBeAg/HBV DNA双阳性和经剖宫产分娩与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发生有关(P<0.05);母亲年龄、新生儿性别与宫内传播的发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BeAg/HBV DNA双阳性(OR=3.662,95%CI为1.9296.951)、经剖宫产分娩(OR=0.184,95%CI为0.0906.951)、经剖宫产分娩(OR=0.184,95%CI为0.0900.375)被引入回归方程。趋势χ2分析后显示,HBV DNA≥1×107copies/ml时新生儿HBV宫内传播发生率明显上升。结论经剖宫产分娩是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而母亲孕期血清HBeAg/HBV DNA双阳性和HBV DNA≥1×107 copies/ml时,新生儿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蔡玉美  陶立幸 《河北医药》2002,24(12):977-977
为了早期诊断胎儿宫内窘迫 ,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 ,本文对 182例胎儿宫内窘迫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我院分娩总数 35 82例 ,胎儿宫内窘迫 182例 ,产妇年龄 2 2~ 3 5岁 ,平均 2 6岁。高危因素为脐带因素、IUGR、过期妊娠、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位异常、妊高征、前置胎盘等。1 2 诊断方法  ( 1)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标准 :胎动减少 12h<10次 ,胎心改变。 ( 2 )NST无反应型 ,OCT阳性 ,产时胎儿监护出现胎儿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变异减速、晚期减速。羊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胎儿宫内窘迫相关因素及与新生儿出生结局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收住的孕妇2700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胎儿宫内窘迫有200例(7.41%)。对全部孕妇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结果:通过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分娩方式、孕周、分娩史、胎盘异常、胎膜早破、24h尿蛋白量、羊水异常、纤维蛋白原、妊娠期高血压病、胎位异常、胎儿出生体重以及脐带异常等均为导致新生胎儿窘迫的危险因素(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羊水异常、阴道助产、纤维蛋白原、胎膜早破、24h尿蛋白、胎位异常、胎儿体重以及脐带异常等是胎儿窘迫的危险因素(P<0.05);而OR值较高的因素有阴道助产、胎位异常以及羊水异常等。结论:对于产前舒张压较高、存在分娩史、纤维蛋白原偏低以及24h尿蛋白偏高的孕产妇应加强监护,及时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胎儿电子中央监护系统对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作用。方法对2006年4月~2007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37周的2592例孕妇(监护组)进行产前、产时胎儿电子监护,其中作NST900例,CST或OCT918例,并与2003年4月~2004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37周未行胎儿电子监护的2376例孕妇(对照组)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护组与对照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16.9%、10.2%,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4%、2.7%,剖宫产率分别为26.8%、25.5%,NST无反应型、CST或OCT阳性的孕妇其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率明显高于NST反应型、CST或OCT阴性的孕妇。结论胎儿电子中央监护对诊断胎儿窘迫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下降,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孕妇HBV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我院HBsAg阳性(阳性组)与健康产妇(阴性组),对其胎儿出生时的体重、身长、FGR发生率以及胎盘的体积进行研究,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统计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BsAb阳性组新生儿的体重、身长、胎盘体积小于阴性组,FGR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HBeAg阳性组胎盘体积小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HBV感染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偏低,孕妇胎盘体积有所缩小,另外新生儿HBsAb可对胎盘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胎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胎盘HBsAg,其结果阳性者即判定为胎盘感染。结果151例胎盘中有22例发生HBsAg感染,胎盘从母体面到胎儿面均有感染且感染率逐渐降低;产前注射HBIG3次以上(OR=0.059)、生产史(OR=3.292)和母血清HBV rcDNA阳性(OR=4.786)是胎盘感染的危险因素;产前注射HBIG 3次以上和母血清HBV rcDNA阳性被引入回归模型。结论孕妇的病毒的携带情况(母亲血清HBV rcDNA阳性)是胎盘感染的危险因素,产前注射HBIG可很好的预防胎盘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刘莉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150-151
目的探讨电子胎心监护在胎儿宫内窘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566例孕妇,均行电子胎心监护,根据检查情况分为A组(阳性组)、B组(阴性组)和C组(可疑组)。结果 A、B、C三组的羊水粪染(Ⅱ-Ⅲ度)、Apgar评分≤7分(出生1min)、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C组(P<0.001),A和B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P=0.172)。胎心监护诊断胎儿窘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9%和97.9%。结论电子胎心监护能够在早期方便地发现胎儿宫内窘迫,联合其他方法或许可以消除假阳性,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血清与新生儿胃液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eAg)的关系。方法收集HBsAg阳性住院待产孕妇血清及其所产新生儿胃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其HBsAg、HBeAg进行检测。结果100例孕妇血清经实验室复查,HBsAg均阳性,其中HBeAg阳性孕妇18例。100例新生儿共有35例胃液HBsAg或HBeAg阳性,其中HBsAg总阳性率为31.00%,HBeAg总阳性率为14.00%,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胃液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77.78%和55.56%,与单纯HBsAg阳性组和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胃液HBsAg、HBeAg与孕妇血清HBV病毒携带状态,尤其是HBeAg密切相关,提示新生儿HBV的感染可能通过消化道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燕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132-133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窘迫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胎儿宫内窘迫47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胎儿宫内窘迫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部分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相关因素危险因素合并出现。羊水及胎盘因素157例,占32.8%。其中羊水因素59例,占12.3%。胎盘因素98例,占20.5%。母体因素58例,占12.1%。478例胎儿宫内窘迫的患儿中,224例为脐带因素,占46.9%。胎儿因素12例,占2.5%,其中严重心血管疾病2例,母儿溶血3例,双胎输血综合征3例,胎儿宫内感染4例。产力因素34例,占7.1%,其中产程延长4例,宫缩过强15例,催产素过量使用10例,其他5例。其他因素30例,占6.2%。结论综上,各种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危险因素,几乎都可通过实验室检查、体检及病史询问、胎心监护及B超等手段对胎儿宫内窘迫及早发现并处理,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对改善母婴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雪华  鲍秀兰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70-171,173
目的研究胎儿宫内窘迫的形成因素及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分析本院2580例胎儿宫内窘迫患者的NST评分值、CST评分值等,对形成胎儿宫内窘迫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胎儿宫内窘迫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术前胎心监测并不能完全确诊胎儿窘迫,本组2580例胎儿宫内窘迫患者的主要形成原冈为羊水污染、胎心率异常、NST阴性和CST阳性。结论胎儿宫内窘迫会给产妇及胎儿形成很大的危险,临床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检测关注,特别是羊水及胎儿心率等方面,降低胎儿宫内窘迫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Toll样受体(TLR)3在外周血HBsAg阳性母亲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镜观察胎盘组织HBsAg和TLR3的表达和分布,以胎盘各层细胞出现棕黄色颗粒判断为阳性;Abbott化学发光法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sAg;ELISA法检测母亲外周血HBsAg和HBeAg.结果:24例母亲外周血HBsAg均阳性,除2例因胎盘组织脱落不计外,22例中17例胎盘组织中HBsAg呈阳性.6例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25%(6/24),胎盘HBV感染率77.27%(17/22). HBsAg分布于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17例HBsAg阳性的胎盘组织中16例TLR3阳性,阳性细胞较少,主要在滋养层细胞和绒毛间质细胞.1例宫内感染的新生儿、HBsAg阴性的胎盘组织5例中的4例、外周血HBsAg阴性的6例正常胎盘组织切片上及空白对照均未检测到TLR3阳性表达.结论:外周血中HBV对TLR3可能仅有微弱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何梅  罗文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53-1353
目的 :探讨孕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妊娠结局。方法 :对78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 (HBsAg) ,HBVe抗原(HBeAg)、HBV核心抗体 (HbcAb)和HBV -DNA均阳性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研究组 )与80例无肝炎病毒感染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 (对照组 )作血清学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及胎儿、新生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研究组胎儿窘迫综合征发生率40.3 % ,产后出血率10.25 % ,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新生儿情况 :新生儿窒息率24.35 % ,低体重儿率 :16.66 % ,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易引起胎儿窘息 ,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并致新生儿窒息率增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胎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