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综合诊治方法、分析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2例PP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总结治疗经验。10例临床病例均经过手术治疗和手术后病理证实。2例在术前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结果PPL占同期手术的肺恶性肿瘤的0.5%(12/2 239)。10例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其中2例在手术后3年内死亡;2例为霍奇金病,均在手术后8个月、17个月死亡。结论PPL在临床上较少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需要病理证实,治疗PPL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 大部分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史长,无明显临床症状,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表现为肺内类圆形阴影,边缘光滑,大小1~5 cm、密度不均,偶伴淋巴结肿大,生长缓慢,病理组织学常以乳头状区、实性片状区、多血管区和硬化间质区混杂为特点,并以圆形或多角形和立方形两种细胞为特征细胞,免疫组织标记甲状腺转入因子-1和上皮膜抗原多为阳性,细胞角蛋白多为阴性.诊断常需病理学确认.手术切除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真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有赖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结合,否则容易误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术前早期诊断2例。术后随访15例,死亡13例,2例存活。术后行放、化疗者中位生存期13.7个月。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术前难以确诊、预后差。手术应以保留患者重要神经功能为前提,强调手术与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CT表现、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PPL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观察指标包括病灶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程度、肿瘤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等.结果 27例PPL中,11例无临床症状,11例有咳嗽、咳痰,少数表现为发热或胸痛.病理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H...  相似文献   

5.
肺血管瘤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对肺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对接受治疗的7例病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例病人无典型症状,X线无特异性表现,病人均行肺叶切除及楔性切除,术中、术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无手术死亡。结论肺血管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碰撞癌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碰撞癌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碰撞癌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患病率、发病年龄、性别比、好发部位、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手段、病理特点。结果:碰撞癌罕见,好发年龄大于58岁,男性发病多见,好发部位为食管-贲门,食管-胃底等。临床表现无特殊,术前影像学检查多不能明确诊断,术后病理诊断是唯一的确诊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或放疗。病理特点为同一宿主同一部位或器官2个不同类型肿瘤的结合,瘤组织间没有移行和混合,有各自的转移途径,碰撞癌以鳞癌和腺癌的碰撞为主。结论:碰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结合,临床特点有待进一步总结,影像学综合诊断有助于提高其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国内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汇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洪志  吴琦 《西南军医》2009,11(4):606-608
目的了解国内报道的肺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确诊方法、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地诊断本病提供重要线索。方法检索1980~2007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库收录的有关肺隐球菌病的文献,统计分析22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隐球菌病好发于青中年男性,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和无特异性,易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24.0%),临床上极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各种临床标本的涂片、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抗真菌药物的治疗。结论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提高确诊率的关键。强调抗真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尤其是术前、术后应用,可减少隐球菌播散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7例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的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的CT主要表现为肺周围性肿块(5/7),肿块常较大、形态不规则、密度均匀、有分叶、可见毛刺;1例为空洞性肿块,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无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左肺上叶中央型肿块合并肺不张,与其它类型中央型肺癌相似.结论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上仅有相对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肺硬化性血管瘤(附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结果该病的病因不清,临床症状较少且轻微,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单发性、周围性结节影;病理表现有4种类型:乳头型、实体型、硬化型和血管瘤样型,镜下主要有2种细胞成分:立方状细胞和多角形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立方状细胞表达SP-B、LCK、CEA和EMA,多角形细胞表达Vim和CgA,其中部分尚表达NSE和EMA。部分患者有侵袭性生长的倾向,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好,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少见,容易发生误诊,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钟涛   《放射学实践》2013,28(4):401-40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的螺旋CT及病理资料。结果:11例PPL的CT表现主要分为:结节肿块型6例;肺炎或肺泡型4例;粟粒型1例。11例按照病理结果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其中低度恶性小B细胞淋巴瘤4例(其中3例为肺炎肺泡型)、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均为结节肿块型)、血管中心性淋巴瘤1例(粟粒型);霍奇金淋巴瘤2例。结论:PPL的螺旋CT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病理分型与CT表现有一定相关性,最终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X线、CT检查所发现的肺内占位性病灶进行CT引导下肺内肿块穿刺,取少许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获得对该病灶的定性诊断,给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GE-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对20例肺内占位病人扫描定位,用18G日本产DR.J穿刺针取少许组织,立即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20例病人除1例因病灶太小,取组织失败外,19例病人均顺利取到组织,并得到了病理结果。由于采用了18G细穿刺针,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CT引导下肺内肿块穿刺活检术是一种有效、简便、微创、准确的肺内病灶的定性办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联合电子水平仪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诊断肺部微小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4例肺微小结节行CT联合电子水平仪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后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节根据直径大小不同分为2组,直径为0.5~1.0 cm为A组(10例),直径为1.1~2.0 cm为B组(34例),以切除术后病理及临床诊疗后随访12月以上的诊断结果为最终结果.对比分析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及并发症,并将2组结节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度应用配对x 2检验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1)44例病灶中,穿刺靶点到位率100%;总穿刺敏感度为90.9%,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8.6%,阳性预测值为97.5%,阴性预测值为100%.其中A组的敏感度为77.8%,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70.0%;B组的敏感度为94.1%,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4.1%;A组的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B组(P<0.05),特异性无差异.(2)并发症:气胸发生率为9.1%,肺内出血发生率为11.4%,血胸发生率为2.3%,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7%,经处理后均治愈.病灶周围有肺气肿是气胸及肺内出血的危险因素(x2=11.2、10.2,P<0.05),而病灶部位、大小及深度均与上述并发症无关(P>0.05).结论 对肺部微小结节病变,CT联合电子水平仪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腺瘤的CT三期动态扫描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腺瘤CT三期动态扫描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及联系,为腺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腺瘤患者CT三期动态扫描影像和病理学变化,归纳不同病理类型肝腺瘤的影像学征象。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肝腺瘤在CT三期动态扫描上呈现不同的影像学变化,富血流肝腺瘤表现为平扫略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期无强化;肝腺瘤细胞脂肪变性时,平扫呈现低密度影,动脉期及门脉期轻度强化。当肝腺瘤内出血、坏死时。平扫期为不均匀密度影,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结论:CT三期动态扫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腺瘤的病理变化特点,可辅助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肝腺瘤。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影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临床影像特征及分期。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全部进行CT扫描,9例行HRCT检查,14例行DR胸片检查,16例行支气管镜活检,7例肺组织穿刺活检,其余患者行痰液涂片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检查。结果:4例PO2介于70~90mmHg之间,DR胸片表现为肺纹理结构紊乱,CT表现以粟粒样阴影为著;33例PO2小于70mmHg,呈典型的对称性毛玻璃样改变,以肺门为中心向肺野中外带弥漫性发展;19例以实变及纤维索条状阴影为主;治疗后,6例患者病灶好转,3例病情恶化。结论: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表现有特点,影像表现及治疗后转归与PO2有一定相关性,但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学检查仍为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小支气管源性癌的活检价值。方法:33例CT引导纤支镜活检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并与纤支镜盲检及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比较。结果:单纯1~3级大支气管内病变,可采用纤支镜直视活检;小支气管内病变以CT引导纤支镜活检更为可靠、准确和并发症少;细支气管及肺泡病变则以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成功率高。结论:对发生于小支气管内的较小病灶,CT引导纤支镜活检,可以采集到更全面的病理标本,并通过镜检 刷检 多点活检技术的综合应用,能进一步提高活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GE—Hispeed螺旋CT机,各种型号病理穿刺针及切割针对36例胸部占位性病变,实施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结果病灶直径1.5cm~10cm大小,平均3.5cm。穿刺成功35例,活检阳性率100%,并发症有气胸3例,咯血1例,术后经抗炎及止血处理,气胸很快吸收,咯血停止。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轻,对胸部占位性病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与诊断途径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分型及诊断途径。方法对220例SCLC进行X线CT回顾性分析,并与54例病理观察相对照,讨论SCLC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广泛性淋巴结肿大,而肺不张少见,是SCLC的CT表现特点,CT诊断的可能性达80.5%,结合经皮针刺活检阳性率可达91.1%。结论CT平扫结合CT导向经皮针刺活检是SCLC确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一日法18F-脱氧葡萄糖(FIX;)PET/CT全身扫描联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用于恶性实体肿瘤分期与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实体占位病变患者,全部行一日内全身18F-FDG PET/CT扫描结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Y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每例患者的2种检查均在同一台PET/CT扫描仪上完成.共获18份适合病理分析的标本.分别以活组织检查标本结合外科术后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为依据,建立最后诊断.采用SPSS 13.0软件,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16例患者中,最后诊断恶性12例,良性4例.有10例18F-FDG;PET/CT影像诊断与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10例18F-FDG PET/CT诊断为恶性病变者中,最终诊断为恶性8例,良性2例.6例18F-FDGPET/CT诊断为良性者中,最终诊断为良性2例,恶性4例.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与最后手术病理检查和随访诊断结果全部符合.PET/CT影像诊断与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所有最后诊断为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定性与分期在一日内完成;诊断为良性者则规定门诊长期随访,排除假阴性.穿刺获取组织学标本时间为平均每例15 min.该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扫描联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有助于提高PET/CT诊断效能与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成功率与准确性.当18F-FDG PET/CT影像诊断出现定性困难时,其价值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不典型肾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附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囊肿的CT、超声、X线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肾囊肿的CT、超声和X线表现。结果 CT及超声对不典型肾囊肿的诊断准确性高 ,9例不典型肾囊肿中 ,出血性肾囊肿 3例 ,钙化性肾囊肿 2例 ,分隔性肾囊肿 3例 ,钙乳性肾囊肿 1例。CT和超声能较好地显示它们的形态和特征。结论 CT和超声对不典型肾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但对出血性肾囊肿与囊液混浊的囊性肾癌鉴别困难 ,应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临床、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病理证实的PLCH患者的临床、X线和CT资料。2例患者均行胸部螺旋CT、高分辨CT(HRCT)扫描及X线胸部平片摄影,1例行头颅CT扫描。结果 2例患者CT及HRCT均为双中上肺野广泛分布的高密度小结节状影、纤维条索影及囊状和蜂窝状影。1例头颅CT示右枕骨局限性骨质破坏;胸部平片示双肺野透光度减低,双肺纹理模糊;另1例胸部平片示双肺纹理紊乱,右肺中野可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区;纵隔影明显增宽。结论 PLCH的X线、CT及HR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HRCT显示病变更加清晰,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此病的诊断,确诊仍需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