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7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球囊扩张组、综合训练组,每组19例。3组患者均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常规训练组和球囊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喉上提训练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综合训练组在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喉上提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利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对患者吞咽前UES压力进行测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前UES压力、吞咽障碍评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球囊扩张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6.4±82.7)mmHg]和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9.5±83.2)mmHg]均显著提高(P<0.05),且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高于球囊扩张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综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VFSS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且综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较球囊扩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电刺激和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术和喉上提训练,可有效提高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的UES压力,降低UES张力,对其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肌电生物反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针刺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20例。4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针刺组增加针刺疗法,综合治疗组则采用上述所有治疗方案。4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3个疗程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评估疗效。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3个疗程后,肌电生物反馈组、针刺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的VFSS评分呈递增趋势,且每个时间点的VFSS评分与组内之前1个时间点的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的VF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疗程后,各组间相同时间点的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综合治疗组VFSS评分为(7.81±2.51)分,与其余3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共选取30例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均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球囊A组、球囊B组及球囊C组(每组10例),分别采用14号普通导尿管、14号改良双腔硅胶导管和22号普通导尿管经鼻或经口插入扩张治疗。于治疗50 d后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VFSS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球囊A组、球囊C组吞咽障碍分级、VFSS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球囊B组(P<0.05);球囊A组及球囊C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在注入相同水量情况下,球囊A组、球囊C组球囊周长、囊内压力及球囊直径均显著大于球囊B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A组与球囊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梗死所致环咽肌失弛缓具有显著疗效,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病情,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另外发现扩张疗效与球囊直径、囊内压力等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出128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根据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利用吞咽障碍评价标准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同时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价,后者作为效度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信度和效标效度评价。 结果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分与VFSS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P<0.01);吞咽障碍评价标准在同一评定者及不同评定者间均有良好的信度;可对吞咽障碍的患者是否发生误吸和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进行预测。 结论吞咽障碍评价标准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价,是一种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比较针刺、吞咽训练辅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疗效评价方法。 方法选择132例脑卒中恢复期住院患者,其中男73例,女59例;脑梗死106例,脑出血26例;年龄(67.9±9.0)岁;病程(16.6±5.5)d。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训练;②针刺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③对照组31例,仅行常规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Any Two试验、血氧饱和度(SpO2)测定评估患者吞咽功能。 结果①治疗后,吞咽训练组和针刺组患者的饮水试验、Any Two试验结果均显著好于治疗前,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吞咽训练组的饮水试验正常率、Any Two试验误吸阳性率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前,3组基线SpO2值和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饮水试验前、后SpO2差值<2%。治疗后组间比较,吞咽训练组的基线SpO2值、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基线Sp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饮水试验后SpO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和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针刺与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血氧饱和度监测并不能可靠地评估吞咽功能和误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各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NMES组[(8.100±1.287)分]和强化NMES组[(9.000±0.943)分]VF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200±1.814)分](P<0.05),且强化NMES组VFSS评分高于NMES组(P<0.05)。 结论NMES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反射水平及咽部肌肉的收缩功能,增强吞咽再学习的训练疗效,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强化NMES的疗效优于NMES。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吞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给予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60.0%),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具有协同疗效,能显著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和sEMG检测。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为(7.65±0.88)分,与组内治疗前的(2.75±0.64)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6.10±0.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上肌群的sEMG最大波幅和吞咽时程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EMG最大波幅和吞咽时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NME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sEMG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3个月后伴吞咽障碍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综合治疗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每组50例。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定其吞咽功能(SSA)、表面肌电信号(sEMG)、吞咽障碍程度(VFSS)和生活质量(SWAL-QOL)。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sEMG的最大波幅值与常规训练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的SSA、VFSS和SWAL-QO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SSA、VFSS和SWAL-QOL评分分别为(21.34±3.61)分、(6.98±1.62)分和(438±37)分,与常规训练组治疗后的(30.22±3.71)分、(5.34±1.63)分和(627±51)分以及电刺激组的治疗后的(28.14±3.92)分、(5.69±1.58)分和(637±5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最大波幅以及SSA、VFSS、SWAL-QOL评分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各项指标两两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 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脑卒中3个月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对照组和3个不同频率电刺激治疗组)。各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仅为上述治疗,其他3组分别加用20Hz、40Hz和80Hz频率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采用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入组患者吞咽功能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评价。 结果4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VFSS评分均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0Hz组VFSS评分(6.99±1.61)优于40Hz组的(5.69±1.62)、20Hz组的(5.54±1.67)和对照组的(5.33±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0Hz组总有效率为89.29%,优于40Hz组的77.78%、20Hz组的62.07%和对照组的5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Hz组显效率为64.29%,优于40Hz组的44.44%、20Hz组的27.59%和对照组的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0Hz组总有效率、显效率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80Hz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中重度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