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2016年我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369例中药注射剂ADR/ADE报表进行汇总分析,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可疑药物品种,ADR/ADE临床表现、类型、关联性评价与转归,评价ADR/ADE病例中中药注射剂用药适宜性。结果:369例中药注射剂ADR/ADE中,≥61岁老年人发生212例(占57.45%),有药物过敏史31例,涉及中药注射剂品种33种,发生ADR/ADE的中药注射剂以华蟾素注射液最多。中药注射剂ADR/ADE累及系统 器官的主要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23.9%)、用药部位损害(21.7% )、神经系统损害(12.0% )为主。369例中药注射剂ADR/ADE报告中,超适应证用药38例,超剂量用药11例。结论:中药注射剂ADR/ADE主要由药物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应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保障患者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23例,对不良反应的患者因素、药品因素,以及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盐酸氨溴索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用药的剂量以及配伍使用有一定的联系,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也有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重视盐酸氨溴索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在使用药品前必须了解其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同时用药后注意观测,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解决,最大限度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 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发生的一般规律及抢救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阜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2014年收到的207例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给药途径、怀疑药品、抢救药物和过敏性休克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可疑药物中,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血液系统药构成比居前3位;静脉用药所占比例最高(91.3%);过敏性休克大多数发生在用药后20 min内,占84.5%。结论:临床应重视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注意用药全程的监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对症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议,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保障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总体情况、基本药物监测情况、抗感染药物监测情况以及中药注射剂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覆盖率逐年增加;收集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也逐年增多;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主要来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仍居首位。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事业的稳定运行是公众安全用药的有力保障,应当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高对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力度;重视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对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的104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04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其中50~59、60~69岁年龄段的ADR例数最多,占比均为23.08%;ADR发生在用药后10~30 min较多,占35.58%;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全身性症状,其中以皮肤损害比例最高,达57.69%,其次为全身性症状,占18.27%。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剥脱性皮炎等。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的为生脉注射液,占比为19.23%。结论 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86份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严重病例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86例ADR报告中,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为50例,占12.95%。引起ADR前15位药物中,抗菌药物12种,占80.00%。药品剂型中注射剂(445种,占84.12%);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21例,占57.25%。结论:应重视患者药物过敏史,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院2014年上报的366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以51~60岁最多,女性(52.2%)多于男性(47.8%);发生ADR的怀疑药物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其次为抗感染药物;ADR所累及器官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366例ADR报告中,新的ADR 5例,严重的ADR 19例,新的和严重的ADR仅占总报告数的6.6%。关联性评价结果显示,评价为很可能的病例报告最多(237例),占总数的64.8%。结论:引起ADR的怀疑药物以抗肿瘤药物及抗感染药物为主,因此应该重视该类药物的管理,积极进行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孝感市上报的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ADR监测工作和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ADR监测系统中2011~2015年孝感市上报的新的/严重ADR报告1 463例,对ADR患者情况,怀疑药品种类及给药途经,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的ADR比例最高,其次是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给药所致ADR最多;用药2 h内发生ADR 1 088例(74.37%)。新的一般病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主;严重病例以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主。新的/严重ADR中发生频率较高的药品为香丹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等。结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是新的/严重ADR发生的主要药品,过敏反应是常见的严重ADR,高警示药品的ADR后果严重,在ADR监测要重点关注,尽可能减少ADR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索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期刊文献,采集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报告,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数据挖掘平台,综合应用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决策树(CART)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1 315例,其中321例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开始5min内,有993例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开始30min内。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皮肤损害占29.27%,过敏性休克占27.30%,呼吸系统损害占16.42%,神经系统损害占9.80%,消化系统损害占8.59%,循环系统损害占3.57%,眼部损害占3.42%等。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不同的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相似,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也与原发疾病类、过敏史、配液用量有关。结论: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是在临床用药因素、患者体质因素和药品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表现,其发生规律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骨瓜提取物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到的261例骨瓜提取物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瓜提取物注射剂所致ADR多集中于40~49岁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性系统损害。55.17%的病例在用药30 min内发生,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全部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骨瓜提取物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临床使用时要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分析丹参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2014年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561例丹参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以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ADR/ADE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指标作为考查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1例ADR/ADE患者男女比例为1∶1.109,主要发生人群为40岁以上的患者(85.93%)。共发生ADR/ADE 784例次,主要发生时间为给药后30 min以内(56.86%),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31%)、全身性损害(16.45%)、心率及心律紊乱(12.76%),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构成比为4.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应给予足够重视,需加强ADR/ADE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掌握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该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发生于2011年6月-2016年5月的中药注射剂ADR,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种中药注射剂导致135例ADR,其中男性50例、女性85例;主要为清热解毒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存在与中药注射剂、抗生素、生物制品等药物联用,超剂量使用和配液不当等不合理用药;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多;所有ADR患者均痊愈。结论 审慎合理用药,规范临床使用操作,开展临床再评价工作,是降低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安全合理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预防ADR发生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16年收集的277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与品种数、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分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77例患者中,50~69岁患者所构成比例最大(42例,45.13%);新的ADR 99例,严重的ADR(包括新的严重ADR)178例;注射剂178例(64.26%),口服85例(30.69%);新的严重的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26种,19.12%)、抗肿瘤药(25种,18.38%)和中药制剂(19种,13.97%)最多。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血液系统的损害最多;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循环系统的损害最为多见。结论:应重视和加强新的ADR的监测和上报,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及时预防与处理ADR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报告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报告206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共涉及28个品种,男性88例,女性118例,年龄>60岁患者最多(62.62%);ADR排名前3的注射剂分别是华蟾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用药30 min内即发生的ADR最多(23.79%),中药及2种以上中药联用致ADR占35.44%,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35.83%)。结论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相关。沟通、反馈药品ADR发生特点和规律,有利于临床医生重视药品ADR,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陈浩  冯雷  赵业婷  胡扬  都丽萍 《中国药事》2020,34(3):357-362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品,规避用药风险。方法: 整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息,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ADR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并对发生人群、ADR严重程度、涉及药品及预后、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56例次(年龄范围为0岁~95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共415例次,占54.89%。415例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注射剂36种,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15种药品;涉及23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6.15%),其次为清热剂(7种药品;涉及7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17.11%)。排名前12位的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共353例次,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5.06%,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4种药品;涉及2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9.49%)。415例次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13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7种。415例次不良反应中,174例(占比41.93%)提及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应重视和规范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药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郑磊  杨静  管玉瑶  宋超 《中国药事》2018,32(12):1697-1703
目的:评价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的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集到的3695例使用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的有效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疗程、高风险患者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结果:高风险患者用药较为普遍,高风险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低风险患者的7.63倍。联合用药较为普遍,存在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例占1.98%。结论:应严格执行药品说明书的用药要求,关注高风险患者、重点疾病用药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降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了解2013年我院住院人群的药物过敏史情况。方法:通过医院局域网调阅我院2013年全年全部50 411份住院病历,对住院病历首页填写的药物过敏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0 411份(40 362例)住院病历首页中有3 224份(2 489例)填写了药物过敏史情况,住院患者中药物过敏比例为6.17%,男女比例为1∶1.3,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青霉素(1 756例),其次为破伤风抗毒素(137例)。结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情况,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中药注射剂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完善并推进国家药物警戒工作。方法 采用Excel对2016年1月—2020年12月年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报的289例中药注射液剂所致ADR/ADE的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临床表现、发生时间、关联性评价等信息进行归纳统计。结果 289例ADR/ADE中,老年患者(年龄≥65岁)及儿童(年龄≤14岁)发生比例较高,发生ADR/ADE的药品种类主要为活血类和补益类药物,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时间集中在用药2 h内;严重ADR/ADE上报3例,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均明显好转;引发ADE的不合理用药共计67例,其中以适应症不适宜占比最高。结论 应建立医疗机构内的药物警戒制度,明确上报范围和职责,加强中药注射剂ADR/ADE的监测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性,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易发原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2013年我院上报的1 30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严重程度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岁以上及51~60岁两个年龄段ADR患者构成比最高,抗菌药引发ADR比例最大(277例,21.18%),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ADR构成比最高(950例,72.6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02例,23.0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Pareto)最优分析法对2013~2015年西安地区医疗机构发生的2 076例ADR报告进行整理,汇总患者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临床表现等并进行分析。结果:2 076例ADR中,引发ADR的年龄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及累计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情况的主要因素分别为:0~10岁(16.81%)、51~60岁(16.81%)、61~70岁(13.34%)、71~80岁(12.24%)、21~30岁(11.27%)和41~50岁(10.31%)年龄段;抗感染药物(46.97%)、中药注射剂(14.4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9.34%)和维生素类、营养类药物、酶制剂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8.14%)四大类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的报告例数最多(35.79%);静脉给药(85.84%);注射剂(88.0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43%)、消化系统损害(14.92%)、全身性损害(13.49%)和神经系统损害(10.75%)相关的ADR例数较多。结论:根据西安地区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有针对性加强重点品种、患者的用药监护与ADR检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