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药导致急性肝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5,19(10):1997-2000
目的:探讨中药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制定标准化的药物性肝损伤病案调查表,采用病例登记和随访,以及 RUCAM评分系统,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筛选出中药导致急性肝损伤相关病例,分析中药所致肝损伤的类型、临床表现、肝损伤严重程度等。结果在132例中药导致急性肝损伤相关病例中,男性59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51.6±17.5)岁。肝细胞型肝损伤107例,胆汁淤积型肝损伤20例,混合型肝损伤5例。轻度肝损伤10例(7.6%),中度肝损伤104例(78.8%),重度肝损伤16例(12.1%),致命性肝损伤2例(1.5%)。导致急性肝损伤的中药种类繁多,大多数药物系含有多种中药成分(26.5%),或具体药物成分不详的中药(56.8%)。结论中药导致肝损伤以肝细胞型为主,少数病例为重症或致死性,临床医生需要重视中药肝毒性。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汉平 《医药导报》1999,18(4):287-288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类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可导致药源性肝病,中毒性肝炎,各种肝内血管病变及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1 类型1.1 肝细胞中毒型肝损害 药物的肝脏毒性反应可表现为各种病变。肝细胞坏死,表现为肝细胞性黄疸,临床征候群近似病毒性肝炎;急性脂肪变性,其临床特点和生化改变,与妊娠急性脂肪肝和Reye综合征相似。1.2 肝内胆汁瘀积型肝损害 即肝细胞-毛细胆管型胆汁瘀积。临床表现为毛细胆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汗瘀积,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化,羽毛状变性和灶性坏死。毛细胆管型胆汁瘀积,主要为肝小叶中心区有胆汁瘀积,毛细胆管内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02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害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抗精神病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102例抗精神病药物性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服用药物种类、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临床肝损害分型,综合评价抗精神病药物与肝损害的相关性。结果引起肝损害的抗精神药物有:氯丙嗪为19.6%、氯氮平16.7%,奋乃静为12.7%、氟哌啶醇为10.8%、舒必利为9.8%、利培酮为8.8%,奥氮平7.8%,阿立哌唑7.8%,齐拉西酮5.9%等,临床上以急性药物性肝病多见,主要类型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周~2个月。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致肝损害,应定期检查,及时防治,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4.
何鑫  刘丽华  马红玲  张莉  李昕  张明香 《中国药师》2015,(12):2107-2109
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开展临床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 详细介绍临床药师参与3例典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治疗过程及分析。结果: 病例1提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警惕新的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的药物并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诊治;病例2提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临床药师可利用TDM判断致肝损害的药物;病例3提示应关注特殊患者的肝功能,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肝毒性的药物或选用肝毒性较小的药物。结论:临床药师应多途径、多环节参与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学实践,关注新的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提供TDM监测,为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客观依据;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为患者提供更佳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李楚倩 《海峡药学》2013,25(2):85-87
目的总结抗肿瘤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特点,归纳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的化疗方案和化疗药物。方法统计2011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数,从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分型特征、临床表现、药物类别和治疗与转归各方面评价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特征。结果在116例可供评价的病例中,112例与抗肿瘤药物存在相关。临床表现以乏力(38.4%)、纳差(36.6%)为主,临床分型主要为肝细胞损伤型(60例,53.6%)和胆汁淤积型(38例,33.9%),常见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方案有TP方案、FOLFOX方案、GP方案。抗肿瘤药类别排前三位的是铂类、抗代谢类、影响微管蛋白药物。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主要表现为乏力,以铂类抗肿瘤药物及相关化疗方案最常见,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齐芬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6,20(8):1603-1605
目的 对305例住院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型判断和关联性评价,探讨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05例,根据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表(RUCAM)对病例进行分型和量化评分,列出可疑用药,评价其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结果 30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肝细胞型221例(72.5%),胆汁淤积型36例(11.8%),混合型48例(15.7%);RUCAM评分大于8分(非常可能)29例(9.5%),6~8分(很可能)181例(59.9%),3~5分(可能)86例(28.2%),1~2分(不大可能)8例(2.6%),小于1分(无关)1例(0.3%);中草药占肝损伤可疑用药的首位(47.5%),其中何首乌是导致肝毒性的可疑用药(6.9%)。结论 RUCAM评分有助于可疑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性评价,但仍有不足,中草药致肝损伤比例增加,何首乌药物肝毒性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8.
许多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对肝实质产生损害,引起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与肝癌等病理变化。药物性肝损伤多由其活性中间代谢产物与肝细胞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细胞内生态环境和组织结构,出现肝功能异常。因此,在使用损肝药物期间除定期作肝功检查外,采取适当的保肝疏肝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临床能引起肝损伤药物的规范使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4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上腹不适等,停药或减量,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临床大多数药物都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害与使用药物种类、服药时间、联合用药、个体疾病状况等情况有关,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周静  龚锦文  周桂霞 《江西医药》2010,45(5):451-45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特点。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回顾性调查近5年来湖口县人民医院10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46.3%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有肝细胞损害型76例(73.8%),胆汁淤积型12例(11.7%),混合型15例(14.7%),符合重症肝损伤者4例。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12.
72例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玮婷  李军  欧宁  刘源  郭雪江  王杰  鲁翔  黄峻 《江苏医药》2007,33(6):546-547
目的 探讨中药引起的肝损,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的认识.方法 选取我院72例中药药物性肝损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肝损的类型、程度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72例药物性肝损中,胆汁瘀积型26例,占37.1%;肝细胞型25例,占35.8%;混合型19例,占27.1%(2例因ALP数据缺失,未予分型).引起的肝损程度以轻度~中度异常为主.治愈好转率为88.9%,病死率为6.9%.结论 中药引起的肝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医师用药期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特点,为其早期发现和临床诊断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2016~2019年收治的202例DILI病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可疑药物、DILI分型分级与临床表现,以及肝生化指标[ALT、AST、AKP、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将病例分别按临床分型、急慢性和严重程度,以及不同可疑药物进行分组,对比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202例DILI患者中男63例,女139例,40岁以上患者138例;患者中14例有药物过敏史,37例合并其他类型肝脏疾病;平均住院疗程为(16.35±9.77)d。4年来DILI患者例数与占比逐年上升;可疑药物主要为中药、抗肿瘤药和抗菌药物;病例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共152例;急性肝损伤多见,有159例。肝细胞型与胆汁淤积型患者的主要肝生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肝细胞型与混合型患者的AKP水平差异显著(P<0.05)。三种临床分型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慢性DILI患者的AKP、T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高于急性DILI患者(P<0.05);有其他肝脏基础疾病患者的主要肝生化指标明显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P<0.05)。中药导致的DILI的严重程度重于西药(P<0.05)。结论:DILI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中药和抗肿瘤药为主要致病药物,临床应引起重视,及时发现DILI并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杏葵 《中国药师》2014,(6):1022-1043
目的:探讨及分析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征,评价可疑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的54例急性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用药情况和预后.结果:药物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皮肤和巩膜黄染等肝病特征症状,并可伴有其他症状.易诱发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抗菌药及中药所致肝损害为多见,占66.7%;而其他如降血糖、降血脂及激素类药物所致肝损害者亦时有发生.结论: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不具特征性,各年龄段均可罹患此病,发病与药物具有极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某院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DILI住院的患者病历,对其用药史及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溶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DILI41~60岁是高发阶段,占52.83%;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药占60.69%比例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临床保肝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无适应征使用PPI和中药注射剂等。结论:关注中药、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不良反应,DILI药物治疗应避免使用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保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百乐眠胶囊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根据入院用药史问诊,分析百乐眠胶囊中的首乌藤成分和肝损伤的相关性,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护和用药教育,提供患者和医生常见致肝损害中药药品信息,并对致肝损害中药的管理级别和说明书不良反应的修改建议。结果:患者停用百乐眠胶囊并使用保肝、降酶和退黄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并对致肝损害中药品种有所了解。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用药史的问诊、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提供的药品信息,协助了医生诊断、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6例DIL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DILI患者的基础疾病以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道疾病及甲状腺疾病为主;80例患者由西药导致肝损害,主要有抗生素、降压药、抗甲状腺及抗肿瘤等西药;46例患者由中药导致,包括中成药和中药汤剂。经过治疗后,31例患者痊愈,占24.60%;84例患者好转,占66.67%;10例患者自愿放弃治疗出院,占7.94%;1例患者死亡,占0.79%。预后佳的患者与预后差的患者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白蛋白(ALB)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差的患者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明显增高,说明TBIL、DBIL及ALB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结论:DILI的致病药物种类繁多,无特异性临床特征,TBIL、DBIL及ALB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并致力于该病预防和早期诊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黄萍  李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5-4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ausative drug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5, 275 cases diagnosed as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s according to Maria Criterion and hospitalized in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Each was determined by drug history,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laboratory test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41 cases, 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liver biopsy. The proportion of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among all of the acute liver injuries was annually increased. The most common drugs which 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ies wer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medicine (23.3%, 64/275 cases), antineoplastic (15.3%, 42/275), hormones and other immunosuppressant agents (13.8%, 38/275),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drugs (10.2%, 28/275), NSAIDs (8.7%, 24/275) respectively. Hepatocellular injury was the predominant type in these cases (132 cases, 48%). The princip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cluded nausea (54.8%), fatigue (50.2%), jaundice (35.6%). 27.9% patients were asymptomatic. Most patients were cured with good prognosi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2%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ia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