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6):189-190
<正>毛泽东主席1965年教导我们"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纪念白求恩那篇文章中说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笔者从事药理研究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现归纳成药理实验中容易犯的错误并给予克服的对策及小窍门。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医德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历来重视医德,自<黄帝内经>已有丰富论述.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以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医人格和医德修养,不仅是祖国医学伦理学的先声,也是后世医家的楷模.本文从医生必须具有高明医术、仁爱医心、严谨医风几方面探析<内经>医德观.提出当代临床医生应将<内经>医德要求落实到实际医疗行动中,使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优良道德更加发扬光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的传统医学道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传统医学道德思想自<内经>始,经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内经>自古即肩负着传播医学知识、培育中医药人才的双重使命,其所蕴涵的医学道德思想,成为凡业医者的行为准则.文章从医者自身、对待病人及在诊治过程中应具备的医德几方面,对<内经>传统医德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使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传统医德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面对健康体检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护理人员除了要接受平常的医德教育外,还应该学习和接受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观念的熏陶,并用以指导健康体检工作.  相似文献   

5.
临床课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医德.<素问>主张:"淳德全道",并说"德全不危".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则强调,我之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变化,医德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扩充.  相似文献   

6.
陆士谔(1878~1944年),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世居江苏省青浦县.其一生"精于医,负文名".因其良好的医术与医德曾被誉为"上海十大名医之一".他自小从朱家角名医唐纯斋学医,"先后共五年".这一段经历,对于他今后的自学及其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乃至其中医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医著写于1919~1938年间,多由神州医学社编,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其医学论文则皆发表在<金刚钻>报、<小金刚钻>报与<金刚钻月刊>上.陆士谔另著有<医界镜>等几部医界小说.书中亦传达了自己的医学思想及其主张.  相似文献   

7.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的<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即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德.如何充分发挥医学史的职业道德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医德,是从事医学史学科教学与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一明乃清代乾、嘉时期甘肃著名的道医,其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著述涉及医学、易学与道家经典,所著医书主要有<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等.<眼科启蒙>是在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的基础上,按照"删繁为简,集乱为整,可录者录之,不可录者去之"的原则整理而成,堪称眼病论治的佳作;<经验奇方>是一部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经验录方>是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具体应用与创新,大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清任,字勋臣,直隶(今河北省)玉田县人,业医40余载,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重视人体解剖,敢于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具有创新精神,他创立的系列活血化瘀方剂,具有显著疗效,至今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反对追求虚名,求真务实,具有济世救人之心,由于他在解剖学上一些明显的错误观点,受到当时医家的攻击,成为历史上功过鲜明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作为护士,除具备高水平的操作技术和优质服务外·还需具备"慎独"这一高尚的医德修养.何谓"慎独"?在<论语·中庸>篇中就指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是讲君子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侯,能十分谨慎警惕.最隐蔽、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灵,即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地做好事不做坏事.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要求.要求对于护士来说."慎独"是指护士独处工作的时候.谨慎遵守医德原则,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杜绝做出影响工作,对不起病人的错事、坏事.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31日,“全国卫生系统第二届白求恩精神论坛”在京隆重举行。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在会上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怀有慈爱之心、仁爱之心,在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宣传白求恩精神,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2.
和法析要     
和法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其治法精神源于<黄帝内经>,其治法内涵当首推<伤寒论>.但由于"和"在中医学中的含义甚多,因此导致和法的概念模糊,和法的含义纷杂.这对正确使用和法、探讨和法的作用机制等均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宋刑统>作为第一部刻版印刷的古代法典,是研究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在这部典籍里,包含宫廷医疗、民间医疗.法医、禁巫,医德、社会保障和社会卫生保健体制在内的丰富医事制度内容,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南宋医家陈文中儿科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生平简介与<小儿病源方论>版本流传 陈文中,字文秀,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县)人,后迁居涟水(今属江苏),为金、南宋间著名儿科医家.陈氏医德高尚,医术精深,曾就职于太医局(公元1241~1251年).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重点阐发其对于小儿痘疹、病源的认识.陈氏之说自成一家,是引起后世儿科各派分化的肇端.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同病异治"之法,但通过对<伤寒论>各篇条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先师仲景通过辨证将病与证相结合,临床表现相同的疾病,但因其证不同,而治疗方法各异,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在方剂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笔者分别从脉象、病因、病机、病位四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这一法则治疗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中精神疾患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书中对精神疾患有较多的论述.对其中有关精神疾患的分类、症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进行了阐述和归纳,是对<金匮要略>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颁布,是中医药行业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条例>的颁布是党和国家中医政策的延续,体现了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条例>的颁布,为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条例>既已颁布,关键在于贯彻执行.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根据<条例>提出的"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法律条文,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成长历程、学术成就及高尚品德。方法: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脾胃病大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徐景藩教授继承家学、临床经验、科研成就、临证心法等方面,讲述徐景藩教授成长之路,评述其学术思想、临证心法和科研成就。结果和结论:徐景藩教授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成就斐然,堪称中医临床大家,其治学精神和崇高医德应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白求恩是毛泽东主席坚持倡导的先进典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求恩精神仍然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本文结合我院工作体会,简述新时期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弘扬白求恩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包含着丰富的养生学内容.它全面反映吸取了中国古代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千金要方要方>中的养生内容对<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有丰富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时间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饮食起居养生几个方面探讨孙思邈对<内经>养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