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肘前、外侧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法采用肘前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Ⅲ型骨折的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后时位于桡骨头的前侧。采用传统的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结果前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分,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分。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前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肘前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后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一特殊类型骨折。两种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2.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较多,但大多采用经典的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沟入路。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用经三角肌前中束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认为与传统入路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肩胛骨骨折三种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肩胛骨骨折(scapular fracture,SF)临床上相对少见,多由高能直接暴力所致,绝大多数为粉碎性骨折。既往观点认为大部分SF可通过功能康复治疗而获得满意疗效,仅少数移位严重或累及肩关节盂的骨折才需手术治疗。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手术病例肩关节功能恢复要优于非手术病例。因此,手术机率逐渐升高。目前临床上大多数肩胛骨骨折采用Judet入路和肩胛骨外侧缘入路,部分骨折采用肩前方三角肌一胸大肌入路。本文通过对三种手术入路的局部解剖分析,探讨三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其各自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首选之一,目前关于经皮、经Wiltse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置钉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究经皮、经Wiltse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的病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1月,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8~67岁,平均47岁。右侧6例,左侧8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交通事故伤4例;合并同侧腓骨下端骨折12例,合并同侧内踝骨折8例,合并同侧踝关节半脱位4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天,平均4.5天;5例经后外侧入路,2例经后内侧入路,7例经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评级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例患者后外侧切口出现部分坏死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1例患者有胫后神经麻痹症状,口服弥可保后症状消失;14例患者中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月,平均4个月。随访期间,无断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依据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评级:0级10例,Ⅰ级1例,Ⅱ级1例;依据AOFAS评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个体化手术入路能充分暴露骨折块,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提供良好的基础,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改良肩后入路的解剖与在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5具中年男性尸体进行肩胛骨区解剖研究;(2)对11例不同类型的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经改良肩后方入路分别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经典的肩关节后方入路太偏向内侧,手术显露创伤大;经改良肩后方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改良肩后入路剥离软组织少、显露简便、复位固定方便,术后病人恢复快,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参考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后前(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后踝骨折患者23例,均参考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得6~20个月的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均得到良好复位,移位均小于2 mm。X射线显示,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76~100分,平均(89.8±8.2)分;术后踝关节功能优17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5.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参考PVSL闭合复位经皮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总结此类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11例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病例(跟骨均为爆裂骨折,其三维结构都受到破坏),均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手术特点。结果 11例病人均获得3~1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跟骨高度及长度的丢失,B?lher角和Gissane角无丢失,踝关节功能根据AOFAS评分平均85分,疗效满意。结论对于严重粉碎跟骨骨折可采用内外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技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入路选择及钢板固定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联合入路多钢板固定治疗32例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资料,其中骨折分类Rüedi-AllgowerⅡ18例,Ⅲ型14例。根据患者术前CT选择前内侧+后外侧联合入路手术14例,改良前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手术15例,后内侧+前外侧入路手术3例。固定方式采用3.5mm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腓骨解剖钢板固定8例,3.5mm锁定加压钢板+腓骨解剖钢板固定10例,3.5mm锁定加压钢板+桡骨远端T板+腓骨解剖钢板固定10例,一期外固定+二期多钢板固定4例。手术方式分为急诊手术和二期延迟手术。二期延迟手术时间为7~18天,平均10天。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的主观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结果32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80分钟,平均150分钟;术后3例患者前内侧切口发生皮肤坏死伤口延迟愈合,其中1例术后发生感染皮肤坏死后再次清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其余切口愈合时间14~17天。32例患者例患者术后获12~1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8~26周,平均20.3周;其中3例因高龄、营养状况差,原始骨折块粉碎移位严重而发生延迟愈合,经延长下地负重时间后,分别于术后22、24、25周获得骨性愈合;8例1年后踝关节X线片示创伤性骨关节炎,其中4例较长距离行走后出现踝关节明显疼痛口服塞来昔布及双醋瑞因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50~93分,平均(78.15±2.31)分,VAS评分为0~6分,平均3.5分。优良率为70%。结论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时,正确的入路选择及坚强的内固定是影响Pilon骨折疗效的关键因素,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尽快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2年3月手术治疗的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传统手术入路48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1例。纳入标准:TLICS评分均/〉4分,均无需椎管减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的各放射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伤椎前、后缘高度/伤椎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均值,伤椎Cobb角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随访3~28个月,平均13个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正中入路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月VAS评分、术后1周及3个月ODI评分具有优势;而在感染率、术后2天VAS评分、骨折复位、脊髓恢复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手术入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在骨折复位、脊髓恢复及感染率与传统手术入路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入路增加一种新术式。方法 对青壮年有移位新鲜肱骨髁间骨折采用肘后“S”形切口入路,不作传统的肱三头肌倒V字形切断,而是把与肱骨内、外髁骨折片相连的屈或伸肌健周组织适当松解,把骨折块连同肌附着一同拿出手术野,直视下复位固定。结果 自1981年至今收治12例,经过平均6年零四个月随访,按北京积水潭医院门振武医师所定标准,优良率达100%。结论 本法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2.
梁晶峰  徐华  李文成 《医学信息》2019,(14):107-109
目的 对比前侧入路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在不同年龄人群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85例,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42例)和高年龄组(43例),两组均分别采用前侧入路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内前侧入路和内侧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组间及组内前、内侧入路术后患者MEPS评分和Broberg-Morrey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2个月,无伤口感染;高年龄组前侧入路1例出现正中神经损伤,内侧入路2例出现尺神经损伤,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内固定失败;两组患者前侧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内侧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壮年组术后MEPS评分和Broberg-Morrey评分分别为(87.74±7.42)分、(88.21±7.23)分,高于高年龄组的(74.93±9.63)分、(75.86±9.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壮年组中前侧入路MEPS评分、Broberg-Morrey评分与内侧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中前侧入路MEPS评分、Broberg-Morrey评分高于内侧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因素对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可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高年龄患者,更应选择创伤小、疗效更好的前侧入路进行手术。同时手术中应注意操作细节,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肩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采用肩外侧入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PH)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4例,其中右侧13例,左侧11例.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3例.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术后均诉骨折部疼痛明显减轻.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月,平均12.2月.骨折均在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患肩关节Neer评分81~97分,均分88.7分.结论:肩外侧入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3~49岁(平均38.5岁)。骨折按AO分型为B3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见外侧和后外侧平台劈裂塌陷。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4例,采用外侧腓骨近端截骨入路治疗4例,骨折复位后均采用外侧和后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采用DeCoster评定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和HSS法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8例患者经过6~24月(平均11.8月)随访,随访3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未见高度丢失,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6分,平均89.3分。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2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无血管损伤、伤口感染和皮缘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或外侧腓骨近端截骨入路能直视下对胫骨外侧平台并后外侧劈裂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是治疗这种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应用肱骨内外侧双钢板治疗老年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结合肱骨内、外双钢板治疗老年肱骨髁间骨折23例,男10例,女13例;年65~85岁,平均78岁。按照Riseborough—Radin分型Ⅱ度6例,Ⅲ度12例,Ⅳ度5例。结果术后约6~8周见骨痂生长,4~10个月骨折愈合,平均5个月,无1例出现无畸形愈合、断钉及感染。肘关节未出现骨性关节炎表现,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合并肱骨干骨折患者行肱骨髓内钉固定后12周摄片示骨折愈合。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其中优8例,良10例,中5例,优良率80%。结论肱骨内、外髁双钢板固定老年肱骨髁间骨折牢固可靠,能有效的防止骨折不愈合,并可满足患者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合理选择手术入路,结合应用MIPPO技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膝关节前方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例患者经膝关节前方正中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为观察组,5例患者经内外侧双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股骨髁关节面的暴露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经膝关节前方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效果。结果 经膝关节前方正中入路股骨髁关节面均可满意暴露。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及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膝关节前方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效果显著,具有暴露充分、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髂腹股沟入路(MMIIA)、改良Stoppa入路(MSA)及腹直肌外侧入路(PRA)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MMIIA组(14例)、MSA组(25例)和PRA组(16例)。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SA组和PR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优于MMIIA组(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IIA、MSA及PRA治疗髋臼骨折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无显著变化,但MMIIA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复位质量方面不如其他两种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累及内踝后丘的特殊三踝骨折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手术治疗累及内踝后丘的闭合三踝骨折共19例。其中6例合并踝关节后脱位,7例合并踝关节后半脱位。急诊先予踝关节复位并做跟骨牵引维持,外伤后平均4天施行手术治疗,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根据骨块大小和关节稳定程度以及软骨面的塌陷情况,分别采用后侧支撑钢板或多枚拉力螺钉固定。术后踝关节中立位支具或石膏固定并卧床2~3周,约3月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均正常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术后一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2.6分,未见踝关节不稳征象。结论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常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其损伤机制可能不属于Lauge-Hansen分型。手术采用俯卧位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伴有胫骨远端后内侧关节面塌陷时需先复位,然后依次复位内踝、后踝和外踝,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5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29例和B组24例,A组患者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开放手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置钉准确率、手术前后椎体后凸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差无几,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A组患者均少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置钉准确率A组(99.1%)高于B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及术后3月两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肌间隙入路椎弓根有效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和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8例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47岁,平均28.3岁;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右侧损伤5例,左侧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Ⅲ型5例,Ⅳ型3例。均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获随访10~23个月,平均15.7个月,所有8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及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根据患者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稳定性、疼痛和日常活动等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3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具有术中显露充分、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