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3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308例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例资料,探讨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在诊断肿大淋巴结性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10年6月在南方医院肿瘤中心接受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术的308例患者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淋巴结大小、部位、病理类型,分析其淋巴结大小、部位、病理类型对病理诊...  相似文献   

2.
超声技术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中应用广泛,其不同的技术均存在优点与不足。常规二维超声能直观提供淋巴结形态及结构信息,但不具有特异性。多普勒超声能显示淋巴结血供状态,但受角度及血管内径影响。弹性成像技术能提示淋巴结硬度信息,但受操作医师手部施压力及主观感觉影响大。超声造影无创直观,但费用较高。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能提供病理诊断,但微创手术仍存在风险。本文拟对不同超声技术在诊断颈部肿大淋巴结中的进展作一综述,以利于未来选择最为合适的超声技术。  相似文献   

3.
颈部淋巴结占全身淋巴结约1/3,全身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有可能转移到颈部淋巴结致其肿大,因此明确其性质对恶性肿瘤分期、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分析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被认为是非手术条件下获取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的最佳方法之一.该文探讨了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病理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恶性浅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及多普勒血流参数变化特征,评价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8例213枚肿大淋巴结分为良、恶性两组,采用高频探头观察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结合病理,分析不同病因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结果恶性淋巴结横径、形态更接近圆形,多融合,其周边型血流明显高于良性淋巴结(P<0.05),良性肿大淋巴结血流分支细少,走行规律,呈低阻力;恶性呈高阻力,为不规则扭曲、紊乱血流。结论超声在浅表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中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信息,为影像学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文82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均发现淋巴结肿大,共测量到92个肿大淋巴结,4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其中良性淋巴结23例,恶性淋巴结25例;另外,34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不典型,后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其中良性淋巴结10例,恶性淋巴结24例。良性组最大的淋巴结约为3.19cm×1.88cm,恶性组最大者为5.27cm×2.69cm。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在大小、L/S、边界、淋巴结门、血流类型等声像图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CDFI测定恶性组的RI值(0.77±0.21)明显高于良性组(0.58±0.1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高频彩超对于鉴别和诊断颈浅部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病变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拟穿刺活检患者目标浅表淋巴结分别进行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以穿刺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方法判断浅表淋巴结性质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50例浅表淋巴结,弹性成像准确率为77.8%,高于超声造影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造影比较,弹性成像更有助于鉴别浅表肿大淋巴结的性质,且弹性成像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无创,更易被患者及临床医师接受。  相似文献   

7.
B型超声在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B超扫描仪 ,可清晰显示脏器外形与相邻关系 ,以及软组织的内部回声、内部结构、血管与其它管道的分布情况等 ,是目前临床诊断血液疾病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B型超声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应用主要有[1~ 4 ] 以下方面 :1 淋巴结探查浅表淋巴结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 ,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恶性淋巴瘤等疾病。作为诊断性穿刺和病理活检组织检查的选择和定位。深部淋巴结 :主要确定恶性淋巴瘤在腹腔主动脉周围 ,肠系膜根部、肝门、脾门和后腹膜有无淋巴结肿大 ,作为诊断的依据 ,估计病情和分期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经皮穿刺活检术(percutafleous needle core biopsy,PNCB)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对其行常规超声检查、PNCB病理诊断及手术切除淋巴结病理诊断。统计进针次数、成功率、PNCB取材效果,并评价结果。将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恶性(阳性)与良性(阴性),采用ROC分析方法计算常规超声与PNCB病理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104例均进针3~6次,共穿刺415针,其中386针适合进行病理学检查,成功率93.01%。415针穿刺取材效果评价分4级结果为:优202针,良141针,一般43针,差29针;术后病理学诊断显示,颈部淋巴结结核31例,炎性增生淋巴结5例,恶性淋巴瘤16例,转移或浸润癌52例。PNCB病理诊断除1例将转移癌诊断为炎性增生淋巴结外,其余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一致;常规超声诊断敏感度97.06%、特异度75.00%、阳性预测值88.00%、阴性预测值93.10%、准确率89.42%,PNCB的病理诊断的敏感度98.53%、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36%、准确率99.04%。结论 :PNCB诊断颈部肿大淋巴结安全、易操作,且标本满意率及病理诊断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对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临床疑似合并恶性淋巴瘤的艾滋病患者同时行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手术切除病理检查,对2种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取材满意率为95.24%,对恶性淋巴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0.6%、100.0%、92.9%。结论: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诊断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的准确度高,并发症低,操作安全快捷,是临床诊断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 79岁 ,于 1984年因全身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 ,经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于 1984~1988年行COP方案化疗共 9个疗程 (总剂量为VCR43mg ,CTX330 0 0mg) ,全身浅表淋巴结人隔、腹部淋巴结均明显缩小 ,缓解数年。 1987年因眼部不适检查发现右眼结膜新生物 ,病理活检为角膜结膜复层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随访中于 1994年该病变有增大趋势遂行手术切除 ,病理诊断为膜黑色素瘤 ,切除充分 ,术后未行其他治疗 ,随访至今 ,未复发。1991年因血尿经膀胱镜活检证明新生物为膀胱癌 ,手术切除 ,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  相似文献   

11.
自动活检枪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组织活检针具,近年来将其与超声显象技术相结合,用于人体多脏器、多部位病变的穿刺活检,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效果。但该技术用于浅表小病灶活检仍受一定的限制,我们于近两年内对浅表小病灶作彩色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术(CUGAB),取得了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701以来本院各科门诊患者40例,年龄6~65岁,其中男12例,女28例。均因体表触及小肿块或因其它病行B超检查时发现小肿块而作CUGAB。将位于体表或浅表脏器,肿块距表皮距离≤20mm、最大径≤20mm者定为浅表小病灶。本组中肿块距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导向穿刺活检在浅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浅表神经源性肿瘤17例,在高频超声导向下用Bard活检枪和18 G切割活检针进行经皮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活检成功率100%,取材满意度95.7%,组织学阳性率及诊断准确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导向穿刺活检技术微创、安全、准确率高,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明确的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经病理/临床证实的15例炎性、20例淋巴瘤(9例)或转移癌(11例)患者的浅表淋巴结门髓质部厚度/淋巴结厚度、血流分布及动力学参数,与25例正常受检者相应指标比较.结果:淋巴结门髓质部厚度与淋巴结厚度比值,炎性组>正常组>恶性组;恶性组血流频谱呈高速高阻型,炎性组、正常组呈相对低速低阻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淋巴结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和彩色多谱勒超声在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前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诊断患者是否发生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观察患者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7.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1.67%,两者比较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从 1998~ 2 0 0 0年 ,我们观察了 35例 82个颈部正常淋巴结与 80例 12 0个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正常对照组为无相关疾病的健康查体人员 ,年龄 13~ 5 9岁 ,平均 35岁。 8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全部病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采用美国百胜Au - 3彩色多普勒诊断仪 ,线阵探头 ,频率 7 5~ 10MHz ,具有彩色血流显像 (CDFI) ,多普勒显像功能。对颈部肿大淋巴结测量最大长径L及短径S ,观察淋巴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 ,测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诊断误区。方法报道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收治的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木村病1例。在PubMed以及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查及木村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3例。分析包括本例在内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近年来关于木村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结果本例患者为61岁男性,最初于2008年诊断为肺癌,但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癌细胞,纵隔淋巴结内仅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10年患者因双侧眼眶肿物就诊,手术病理证实为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即木村病。复习文献并加上本例在内,共获得4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误诊为肺癌,2例误诊为淋巴瘤。激素治疗对全部4例患者均有效。结论木村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病例极其罕见,临床上易误诊。微创纵隔穿刺活检技术,如超声内镜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1998~ 2 0 0 0年 ,我们观察了 35名 82个颈部正常淋巴结与 80例 12 0个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图像 ,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查体人员 ,共 35人 ,男 2 0人 ,女 15人 ;年龄 13~ 5 9岁 ,平均 35岁。颈部淋巴结肿大 80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 ,男4 7例 ,女 33例 ;年龄 12~ 61岁 ,平均 36 2岁。全部病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 2 方法1.2 .1 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百胜Au 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7 5~ 10MHz ,具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  相似文献   

18.
浅表淋巴结病变超声声像图特征及病因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浅表淋巴结(主要包括颈部、腋窝下及腹股沟区淋巴结)病变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形成的病理基础,以探讨超声在淋巴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16例患者的480个病变浅表淋巴结行超声及病理检查,并选取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二维声像图及彩色血液改变,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不同病因的浅表淋巴结病变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及良性组淋巴结长径/横径(L/T)≥2,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15cm/s,RI≤0.6;恶性组L/T<2,Vmax>25cm/s,RI>0.8;结核组L/T<2,RI≤0.62,并可见融合征象.结论:超声是诊断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首先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在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浅表淋巴结肿大4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超声在浅表肿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在经二维超声检查后,两组患者的淋巴长径(L)、淋巴短径(S)及L/S比较无明显差异。以二维超声中L/S2作为鉴别淋巴结恶性病变的依据,结果显示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61.54%。但是两组患者的RI值比较则存在明显差异。良性组的超声特征表现为椭圆形、长条形、圆形,光滑、规整,皮质回声为狭窄型,内部回声为中低,血流形态丰富、呈树枝型;而恶性组的超声特征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融合粗糙、锐利,皮质回声为向心性或偏心性宽阔型,内部回声低或无,血管增粗,杂乱无章。良、恶性组患者的淋巴结血供类型分布和皮髓质厚度比例类型分布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在淋巴结长径/短径、淋巴结皮、髓质厚度比例和淋巴结血供类型等三个方面能有效区分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质,且操作简单,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等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CT、超声)、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12例患者(女性7例,男性5例)均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直径约0.5~3.7 cm,其中9例为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1例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中9例伴发热且其中1例伴发四肢皮疹。影像学表现:8例行CT扫描直径约1 cm以上肿大淋巴结中央见斑点状、线条状坏死灶,无钙化;4例行超声检查示肿大淋巴为实性结节回声,无坏死、钙化。实验室检查:7例WBC计数减低,5例WBC计数正常,9例血沉加快,2例EB病毒衣壳抗体(EBV-VCA-IgA)阳性、EB病毒早期抗体(EBV-EA-IgA)阳性。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淋巴结结构破坏,皮质及副皮质区见灶性组织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增生,有核分裂,见片状或灶状碎屑性坏死灶,无中性白细胞;免疫组化多为LCA+,CD3部分+,CD20部分+,CD68+。治疗措施:增强免疫力、使用糖皮质激素、伴病毒感染者加抗病毒药和对症支持治疗。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并发热的青年患者(尤其女性),当影像学(CT)发现肿大淋巴结中央出现少许点状坏死灶、无钙化,再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做出疑似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但最终结果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