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研制负载利福喷丁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并对其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利福喷丁/PLGA纳米粒。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乳化剂浓度、PLGA浓度、油相/水相体积比、初乳制备转速、初乳制备时间、过膜压力、过膜次数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粒径、载药率、包封率为评价指标,使用正交实验设计对纳米粒制备的处方工艺进行优化,以TOPSIS法进行多指标综合分析。然后对最优处方工艺进行验证,并对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考察。结果: 经最优处方工艺制备的载药纳米粒,粒径(428±11.4)nm,粒径分布为(0.186±0.036),包封率为(76.89±2.6)%,载药率为(10.89±1.2)%。用透视电镜观察呈均匀分布的球形。在体外药物释放实验中,药物在72 h内累计释放了78.81%。结论: 采用快速膜乳化可以简单快捷地制备均匀圆整、包封性好、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利福喷丁/PLGA纳米粒,并为新型抗结核精准治疗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穿心莲内酯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mPEG-PLGA]纳米粒处方,并进行体外释药评价。方法:乳化法制备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筛选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最优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质量分数为5%的甘露醇和乳糖等量混合物作为冻干保护剂,进一步制备成冻干粉,考察体外释药行为。结果: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最佳处方为:mPEG-PLGA用量为589 mg、水相体积为70 mL、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Solutol HS 15)质量分数为1.2%,包封率为(82.07±1.62)%,载药量为(3.87±0.21)%,粒径为(179.56±9.19)nm,Zeta电位为(-10.91±1.84)mV。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征,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lnln[1/(1-Mt/M)]=0.410 3lnt-1.434 1。结论:可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处方进行优化;考察其理化特征及体外释药行为。结果纳米粒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62.36%和18.98%,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分别为(206.6±64.7)nm和(-27.2±0.2)mV;1 h药物释放达到45%,随后药物的释药行为是一个缓释过程。结论作者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得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该方法制得纳米粒包封率较高,制备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4.
乙基纤维素载药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乙基纤维素制备环丙沙星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的测定。方法 以环丙沙星为主药,乙基纤维素为主要辅料,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环丙沙星纳米粒,并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度的测定。结果 纳米粒平均粒径为690 nm,载药量(33.90±0.54)%,包封率(90.40±0.48)%,在105 h后药物体外释放达到86.38%。结论 采用乙基纤维素制备的环丙沙星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制备叶酸修饰长春新碱介孔二氧化硅脂质纳米粒(FA-VCR-MSNs-LP),对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一步合成法制备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NH2-MSNs),浸渍吸附法载入长春新碱(VCR),乙醇注入法制备叶酸修饰长春新碱介孔二氧化硅脂质纳米给药系统。利用透射电镜、小角粉末衍射仪、氮气吸脱附仪、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等考察其理化性质;高速离心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选用PBS(pH 7.4)作为释放介质,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制备的FA-VCR-MSNs-LP透射电镜下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78.5±8.5) nm,Zeta电位为(20.3±1.20)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44.58±1.01)%(n=3)、(11.71±0.26)%(n=3);脂质修饰包裹后改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给药系统的突释现象,并具有缓释特征。结论:制备的FA-VCR-MSNs-LP性质稳定,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粒径较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缓释特征,为后期肿瘤靶向性和毒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吴茱萸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处方(吴茱萸碱-PLGA纳米粒),考察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单因素考察PLGA用量,油水体积比,泊洛沙姆188浓度,超声功率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吴茱萸碱-PLGA纳米粒处方。采用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吴茱萸碱-PLGA纳米粒冻干粉末,并考察体外释药情况及释药模型。结果:吴茱萸碱-PLGA纳米粒最佳处方为:PLGA用量为445.1 mg、油水体积比1:5.2、泊洛沙姆188质量分数为1.2%。包封率和粒径分别为(75.73±1.33)%和(173.27±6.86) nm,与模型预测值接近。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Mt/M=0.109 9t1/2+0.081 6,缓释特征明显。结论:Box-Behnken实验设计可用于吴茱萸碱-PLGA纳米粒处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邢贞建  李祥  陶涛 《中国药房》2011,(25):2357-2360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粒,并对其性质及体外细胞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采用自乳化方法制备青蒿琥酯纳米粒。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及其分布;考察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情况;MTT法考察纳米粒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在不同时间(24、48、72h)的体外细胞抑制率,并与青蒿琥酯(原料药)比较。结果:所制青蒿琥酯纳米粒为圆球形,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144±3.0)nm,Zeta电位是-31.5mV,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4%、84%;体外释放试验前期有明显突释现象,前24h累积释放度为46%,其后释放均匀,120h累积释放度达65%,具有缓释作用;其在72h时对细胞抑制率高于青蒿琥酯组(76.4%vs.59.1%),有较强抑制作用(P<0.05)。结论:所制青蒿琥酯纳米粒在体外具有较好的缓释性,对K562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甘草次酸/海藻酸钠修饰碳酸钙空腔纳米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以可溶性淀粉为模板剂制备中空球状碳酸钙纳米粒(CaCO3 Nps);在非均相体系中合成了甘草次酸/海藻酸钠聚合物(GA-ALG);并以聚合物(GA-ALG)为壳以中空结构的碳酸钙纳米粒为核,合成了壳核结构的GA-ALG-CaCO3 Nps。采用Malvern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并通过SEM对纳米粒的形态进行表征。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评价载盐酸阿霉素(DOX)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征。结果 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425.4±31.1)nm,PDI为0.289,Zeta 电位为(-17.0±0.3)mV。药物的载药量为(13.06±0.51)%,包封率为(78.35±3.08)%。;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论 GA-ALG-CaCO3 Nps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并能显著提高载药量,还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为新型的纳米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柠檬苦素固体脂质纳米粒(LM-SLN)及冻干粉,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LM-SLN,以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借助均匀设计联合Box-Behnken法优化处方;采用Nano ZSE+MPT2粒度检测仪观测形态与粒径;透析法研究冻干粉体外释药行为。结果:处方工艺为柠檬苦素-硬脂酸-卵磷脂-4.5%泊洛沙姆188(10∶30∶35∶10),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4 min;以5%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于-20 ℃预冻12 h,转至-40 ℃以下冷冻干燥22 h。LM-SLN冻干粉呈类球形,结构均匀,包封率为79.38%、载药量为10.88%,平均粒径(182.4±0.2)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90±0.013,Zeta电位为(-14.5±0.1)mV;原药12 h累积释放率为89.31%,LM-SLN冻干粉48 h为85.21%,48 h后释放趋于平缓。结论:LM-SLN处方工艺简单且重复性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LM-SLN冻干粉具有一定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具有pH响应性的透明质酸衍生物修饰的主动靶向载药空腔纳米球载体,并进行相关性能测定。方法: 采用One-pot法制备空腔碳酸钙纳米球,并用透明质酸与壳聚糖的偶联物进行修饰,得到具有pH响应性的靶向给药载体;以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对载体的粒径及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进行考察;以人肝癌HepG2细胞,通过MTT实验进行细胞毒性验证;以H22荷瘤小鼠为模型验证载体在体内及肿瘤部位的靶向性作用。结果: 所制备的靶向给药载体呈球状,平均粒径(376.8±12.4)nm,PDI为(0.295±0.080),Zeta电位为(-45.1±0.3)mV,包封率(80.45±2.35)%及载药量(15.65±0.25)%;体外释放显示出此载体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且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此载体具有低毒性;荷瘤小鼠实验证明了此载体具有良好的肝靶向和肝肿瘤靶向能力。结论: 成功制备了透明质酸衍生物修饰的碳酸钙空腔纳米球靶向给药载体,此载体具有良好肝癌靶向治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山柰酚(kaemperol,KA)固体脂质纳米粒(KA-SLN),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首先建立KA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KA-SLN,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电位并拟合其体外释药方程,采用CCK-8法及溶血性试验评价空白载体及KA-SLN的体外安全性,采用CCK-8法评价A549细胞生存率变化,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Transwell法评价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Hoechst染色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平板克隆试验考察肿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所得制剂平均粒径(242±21)nm,包封率为(72.34±4.15)%,载药量为(3.29±0.21)%,空白载体无毒性,空白载体及KA-SLN体外无溶血性,释药规律符合Ritger-peppas方程,相对于KA,KA-SLN展示出更好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集落形成作用及促肿瘤细胞凋亡效果。结论: 通过将KA制成KA-SLN可以提高药物缓控释效果及体外抗肿瘤作用,且安全性较好,可进一步用于体内抗肿瘤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富勒烯丙二酸衍生物(DMA-C60)-多西他赛为模型药物,构建光敏性脂质体,增强抗肿瘤效果。系统研究脂质体(LP)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处方优化和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Bingle环加成反应和酯水解反应合成了DMA-C60,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表征定性;采用薄膜法制备DMA-C60-DTX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量DTX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激光纳米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测定脂质体外观形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LP中原料药DTX及脂质材料的晶形存在状态;采用透析袋法测量体外释放度并拟合释放模型。结果:采用FT-IR表征定性DMA-C60合成成功。最优处方得到的DMA-C60-DTX-LP,平均粒径约为170 nm,Zeta电位约为-30 mV,DTX包封率(85.76±2.60)%,DMA-C60包封率约为89%;透射电镜观察DMA-C60-DTX-LP呈类球形,粒径大小约为170 nm,分布均匀且与所测粒径大小相符;DSC显示DTX原料药几乎以无定型的状态存在于脂质内核中;DMA-C60的加入并不影响DTX的释放,60 h内累计释放百分数为80%,DTX在LP中体外释放行为可用Ritger-Peppas释放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结论:光敏性多西他赛脂质体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脂质体外观呈类球形,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备达沙替尼-NLCs及其冻干粉末,考察体外释药情况及释药模型。方法: 热熔乳化超声法制备达沙替尼-NLCs,单因素考察固-液脂质比例、药-脂比例、泊洛沙姆188和大豆磷脂比例、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处方。筛选冻干保护剂种类及质量浓度,制备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冻干粉末。结果: 按照最佳处方制备的达沙替尼-NLCs,包封率为(74.91±1.53)%,载药量为(2.22±0.13)%,平均粒径为(168.43±8.14)nm,PdI为0.094±0.008,Zeta电位为(-36.0±2.3)mV。3%甘露醇制备的达沙替尼-NLCs冻干粉末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药模型更符合Higuchi模型:Mt/M=0.153 5 t1/2+0.005 9(r=0.991 9)。结论: 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工艺重复性良好,体外释药缓释特征明显,为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及其冻干粉,考察体外释放情况,并对其释药模型进行拟合。方法:热熔乳化超声法制备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逐步考察药脂比、固液脂质比例、大豆磷脂和泊洛沙姆188比和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等对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Zeta电位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得出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最佳处方,进一步制备成冻干粉并对体外释药模型进行拟合。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形态,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存在状态。结果:正交优化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最佳处方的包封率为(77.62±1.51)%,载药量为(3.41±0.11)%,平均粒径为(167.91±6.44)nm,Zeta电位为(-27.7±2.6)mV,外观呈球形或椭圆形。木犀草素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冻干粉体外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模型:lnln (1/1-Mt/M)=1.025 1lnt-4.600 4(r=0.987 5)。木犀草素以无定型状态包封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结论: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工艺重复性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姜黄素的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聚合物胶束,从而改善姜黄素的水溶性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姜黄素胶束;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考察水化温度、水化时间、药载比和水化体积的影响;以包封率、粒径、载药量为指标,经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姜黄素/TPGS胶束的最佳制备工艺;考察姜黄素/TPGS胶束的体外释放度;利用MTT法测试姜黄素/TPG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姜黄素/TPGS胶束的最佳药载比为1∶40,水化温度为60℃,水化时间为30 min,水化体积为6 mL;所得胶束平均粒径为11.02 nm, Zeta电位为-11.31,载药量为2.65%,包封率为96.20%;姜黄素/TPGS 48 h体外累积释放率为78%,具有一定的缓释性;MTT法表明,姜黄素/TPGS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该文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一种稳定的姜黄素/TPGS胶束,改善了姜黄素的水溶性,明显提高了其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并优化5-氨基水杨酸固体脂质纳米粒(5-ASA-SLN)的处方组成及工艺参数,以提高5-氨基水杨酸(5-ASA)溶解度,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微乳法制备5-ASA-SLN,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其最佳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 spectrometer)、差示量热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对5-ASA-SLN进行表征并验证其形成。测定5-ASA及5-ASA-SLN的饱和溶解度,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确定5-ASA-SLN最佳处方为: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为5.32∶1、混合乳化剂与脂质比为7.38∶1、药脂比为1∶20;优化后最佳处方的5-ASA-SLN平均包封率为90.15%,与预测值偏差为2.15%,平均粒径为(124.7±2.62)nm,分散系数为0.32±0.02,Zeta电位为(-15.0±0.8) mV,呈类球形,外观圆整。将5-ASA制备成5-ASA-SLN后其在纯化水和pH 7.8~8.0含胰酶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分别提高了33.12倍和16.6倍,体外释药模型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经优化后的5-ASA-SLN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显著提高了5-ASA的溶解度,且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CCD-RSM)优化姜黄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curcumin niosomes ,Cur-Nio)的制备工艺和处方,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以硬脂山梨坦(Span 60)和胆固醇作为载体材料制备Cur-Nio,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为考察指标,以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优化制备处方。以CCD-RSM选取最佳处方,用二项式进行拟合预测分析,按优化出的处方制备Cur-Nio,考察测定Cur-Nio粒径、PDI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Cur-Nio形态,差式扫描热及X-射线衍射分析结构特征及晶型是否有变化,并对其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进行考察。结果:Cur-Nio的制备最佳处方及工艺条件为Span 60与胆固醇的质量比值为3.096∶1、水化时间为65 min、水化体积为19.45 mL;优化后的处方制备出的Cur-Nio的平均粒径是(151.70±2.003)nm,PDI为0.21±0.013,Zeta电位为(-45.10±1.40) mV,包封率为(82.91±0.59)%;透射电镜观察Cur-Nio外观圆整;长期存放4 ℃具有一定稳定性;差式扫描热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Cur以无定型或分子状态包裹在囊泡中;体外释放结果表明,与游离姜黄素溶液相比,具有明显缓释效果。结论:通过CCD-RSM优化后的Cur-Nio,制备工艺简单,外观圆整,粒径均匀,具有缓释作用,符合优化试验结果。有效提高了姜黄素的生物活性,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