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人际关系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际关系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女生的温和、谨慎和人际关系总分高于男生[温和(24.2±4.5)分vs(22.5±4.6)分,P<0.05;谨慎(21.3±3.7)分vs(18.1±4.4)分,P<0.01;人际关系(59.2±7.6)分vs(53.9±8.4)分,P<0.01],受虐待者的谨慎因子分数低于未受虐待者[(18.3±4.6)分vs(20.6±4.0)分,P<0.01].躯体虐待、忽视、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分别与谨慎、人际关系总分呈负相关(r=0.229~-0.393,P<0.01).虐待对人际关系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37~-0.307,t=-3.314~-4.491,P<0.01),女生对人际关系特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9~0.323,t=2.373~4.722,P<0.05).结论 小学生人格的人际关系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冲动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冲动性人格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受虐待者的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均高于未受虐待者[冲动性总分(40.39±10.68)分vs(30.34±10.26)分,t =5.96,P <0.01],男生的动机冲动性明显高于女生[(28.98±14.42)分vs(24.46±11.52)分,t =2.28,P <0.05].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与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呈正相关(r =0.337~0.514,P <0.01),忽视与冲动性人格所有因子和总分呈正相关(r =0.187~0.419,P <0.05或P <0.01),性虐待仅与动机冲动性呈正相关(r =0.192,P <0.05).情感虐待对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5~0.395,t =1.975~5.589, P <0.05或P <0.01),忽视对无计划冲动性、注意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72~0.294,t =3.037~3.756,P <0.01),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动机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t =3.025,P <0.01;Beta值=0.157,t =2.441,P <0.05).结论 小学生的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有关,儿童虐待对冲动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 .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才干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际关系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女生的决断、坚韧、沉稳和才干总分高于男生[(79.5±11.8)分,(73.1±13.8)分,P<0.01],受虐待者的沉稳因子分数低于未受虐待者[(17.8±4.0)分,(19.5±3.7)分,P<0.01].躯体虐待、忽视、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分别与才干总分和各因子呈负相关(r=-0.164~-0.266,P<0.05).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才干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女性对才干特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小学生人格的才干特质存在性别差异,才干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神经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探讨形成不安全感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神经症和对照组各27名分别进行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尊量表(SE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的测评.结果 神经症患者SQC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66.7%vs 22.2%,P<0.01;(13.4±5.6)次vs(6.3±3.4)次,P<0.01],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高于对照组[SRFIS总分(67.26±6.69)分vs(56.00±8.86)分,P<0.01;sccs总分(100.41±10.40)分vs(86.48±10.27)分,P<0.01],而自尊心、内控性低于对照组[ses分(19.22±3.34)分vs(23.26±4.31)分,P<0.01;IPCS-I分(29.67±5.05)分vs(32.93±6.11)分,P<0.05],且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机遇性呈正相关(r=0.476~0.824,P<0.01),与内控性、自尊呈负相关(r=-0.571~-0.668,P<0.01).不安全感与自我不和谐性、他控性和机遇性呈正相关(r=0.411~0.775,P<0.05或P<0.01),与自尊和内控性呈负相关(r=-0.479~-0.708,P<0.05或P<0.01).儿童虐待和自我不和谐性对不安全感具有正性预测作用(Beta=0.354~593,t=2.64~4.42,P<0.01).结论 神经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较严重,具有不安全感强、自我和谐性差、低自尊低自信、自我力量感下降等心理特点,且不安全感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受虐待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肇事驾驶员人格特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析机动车肇事驾驶员的人格特征,为驾驶员选拔或个性化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对226名机动车肇事驾驶员(研究组)进行人格问卷调查,并与187名机动车非肇事驾驶员(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1)16PF各得分中,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5个方面研究组[(11.27±3.74)分,(14.74±2.73)分,(11.94±3.77)分,(12.53±4.94)分,(10.94±3.43)分]均低于对照组[(12.81±3.08)分,(16.76±2.84)分,(14.27±3.67)分,(15.44±3.56)分,(11.91±3.22)分],差异有显著性(t=3.08,2.83,4.87,5.12和2.22,P<0.05~0.01),在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方面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87,2.52和2.03,P<0.05~0.01);(2)次级人格比较,内外向型和怯弱果断2个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4.93,2.09,P<0.05~0.01).结论 肇事组驾驶员存在明显的人格问题,其人格问题与机动车肇事有着直接的关系.应根据其人格特点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自我意识的影响作用.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结束半年后,对2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总受虐待率下降较明显:总受虐待减少率(45.3% vs 19.0%,χ2=18.90,P <0.01).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干预后自我意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 <0.05),但是综合干预措施对自我意识量表得分的增高没有明显作用(P >0.0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我意识得分增长值的因素有:干预后虐待、干预前自我意识得分和性别,其中干预后虐待和干预前自我意识得分对自我意识得分的增长值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23~-0.263,P <0.05;Beta值=-0.690~-0.790,P <0.01),女性对自我意识得分的增长值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086~0.166,P <0.05).结论 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的发生,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善良维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善良维度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善良维度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①女生的宽厚、利他、诚实和善良总分高于男生[(41.1±4.4)分,(37.6±6.6)分,(19.2±3.9)分,(17.1±4.6)分,(17.3±3.0)分,(15.3±3.5)分,(77.6±8.8)分,(69.9±12.6)分,F=9.379~15.709,P<0.01].②性虐待与善良维度无相关性,其它虐待形式与善良维度呈负相关r=-0.161~-0.369,P<0.05).③情感虐待对善良、宽厚和诚实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忽视对善良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善良维度的所有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 小学生人格的善良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善良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