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方歌琐谈     
“方歌”,是特为中医方剂所编的歌,本为帮助诵读、记忆方剂而创。根据现存文献,方歌至少已有三百年以上文字可考的历史。方歌以往有多种名称。诸如“汤头歌诀”、“时方歌括”、“记忆方诗”、“医方切韵”……等等。严格说来,方歌是以方剂的方名、组成、主证(或功效)为核心或全部内容的歌诀。换言之,方歌在内容上必含上述的方剂三要素。舍此不成其为方歌。关于中医方剂的歌诀,除方歌之外,尚有  相似文献   

2.
陈妮 《湖北中医杂志》2000,22(3):封三
方剂学中的内容较多 ,特别是各论方剂中的药物组成 ,难于记忆和理解。笔者在《方剂学》教学中 ,总结了几点体会 ,现介绍如下。1 多法联记 掌握方剂组成方剂的药物组成是临床处方的基础。熟悉药物组成对学好方剂学非常重要。然而教材所选方剂众多 ,药味繁简不一 ,如何掌握呢 ?笔者采用方法有三。一是趣味记忆法 :方法是先写出药名句 ,后编出谐音句 ,寓知识于趣味之中 ,帮助记忆。如参苓白术散药名句为“四君子桔莲子 ,砂山薏枣扁豆”,谐音句编为“四君子急 (要 )莲子 ,沙三姨 (却 )找扁豆”;乌梅丸药名为“辛姜人附桂 ,当蜀柏连梅”,谐音句…  相似文献   

3.
记熟方剂的组成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之一,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如下几种记忆法。按传统的汤头歌诀记忆。如温脾汤写道:“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行主补泻,温通寒积最相当”。背起来琅琅上口,能将方剂的主治、功效、组成一起记忆。按方剂归类记忆。有按治法归类;有按脏腑归类。前者如解表剂,分辛温解表(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辛凉解表(如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等);后者如治心热证的导赤散;治胃热证的清胃散;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编方剂趣味歌诀对中医学生记忆方剂药物组成效果的影响,探讨更好的适合记忆方剂药物组成的方法。方法:选取教材上重点方剂100首,试验组参照自编方剂趣味歌诀学习,对照组参照教材上提供的传统方歌学习,然后通过笔试测试2组学生对方剂组成的掌握情况。结果:试验组平均掌握方剂药物组成91首,对照组平均掌握方剂药物组成77首,试验组的记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记忆有效率,2组比较记忆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编趣味歌诀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医类学生记忆方剂药物组成的效果优于传统方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自编趣味方剂歌诀对中医学生记忆方剂药物组成效果的影响,探讨更好的适合记忆方剂药物组成的方法。方法:自编趣味方剂歌诀198首,实验组参照趣味方剂歌诀学习,对照组参照传统方剂歌诀学习,然后考试检测两组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掌握方剂药物组成179首,对照组平均掌握方剂药物组成138首,两组比较记忆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记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记忆有效率。结论:自编趣味歌诀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医学生记忆方剂药物组成的效果优于传统方剂歌诀。  相似文献   

6.
学习方剂的主要内容是记忆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而三者间又尤以药物组成最难,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9种方剂趣味记忆法,并自编趣味歌诀,有利于提高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方剂趣味歌诀与传统方剂歌诀对中医类专业学生方剂忆记效果的影响,探讨更好的适合方剂记忆的方法。方法:选取教材上重点方剂90首,试验组参照方剂趣味歌诀学习,对照组参照教材上提供的传统方歌学习,然后通过2次笔试测试两组学生对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的掌握情况。结果:第1次测试中试验组的同学平均掌握方剂组成89首、功效82首、主治85首,对照组的同学平均掌握方剂80首、功效84首、主治86首;第2次测试中试验组的同学平均掌握方剂组成74首、功效58首、主治59首,对照组的同学平均掌握方剂71首、功效77首、主治78首。第1次检测:试验组的组成部分记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记忆有效率,功效、主治方面两组记忆有效率基本一致;第2次检测:试验组组成部分记忆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功效、主治方面记忆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结论:传统方歌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方面的记忆远期效果优于趣味歌诀,而趣味歌诀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医类学生记忆方剂药物组成的效果优于传统方歌,记忆近期效果较好,提高方剂记忆效果应取长补短两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正> 张老早年在上海中医学校讲授中药。这次在鞍山市中医学术活动中介绍“对药”颇受欢迎。张老说,学习“对药”是学习方剂基础。自古以来,在药物治疗开始时,先是单味立用,现称它是“单方”;然后因治疗上的需要,逐渐发展为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并使用,称为“方剂’。最大的方剂,甚至有六七十味药物组成。为了便于记忆,古人把方剂编成歌诀——汤头歌。张老不主张背诵汤头歌,也不反对背诵,强调弄清每个方剂组成原理,才能临床灵活化裁。不要像老和尚念经,念的滚瓜烂  相似文献   

9.
方剂的命名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方剂浩如烟海,方名亦很繁多,这些不同的方名,反映了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等特点。笔者研究方名,对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方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方荆学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不但涉及方剂多,而且内容广泛繁杂,既有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内容,又有中药知识,难于掌握记忆。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将功效与主治相似的方剂、某一症状相同的方剂、组成相近的方剂、配伍结构相似方剂和方名类同方剂的加以比较,有助于理解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中医方剂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方剂名称更是繁多。给初学者理解和记忆带来不便。因此了解方剂的命名法不仅对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方剂学基础知识(一)方剂华跨台法1‘治法的概念。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常用治法的基本内容。 (二)方剂的分类 1.历代主要方剂分类方法。 2.“七方”、“十KlJ”、“八阵”的含义和实质。 3.汪吊《医方集解》所辟综合分类法的优点、缺点及其对后世方剂分类的影响。 (三)方剂的组成 1.方剂与药物的联系及区别。为什么说“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2.方剂的组成原则。君、巨、佐、使的具体含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实际运用。 3.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4.方剂组成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实际运用中…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某些类似方剂的鉴别,是我们在教学和临床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弄清这一问题,不仅可以较准确地教授和掌握类似方剂,同时有利于临证时选择适宜方剂,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看法,以供参考。一、从方剂组成看。在鉴别类似方剂时,分析它们在组成上的异同(或主药不同,或主药虽同而配伍却异)是重要的一环。例如:中医用于急救的“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的组成皆有芳香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反映在学习方剂学时,遇到了如何理解、记忆方剂,以及在临证时如何正确选择方剂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里发表蓝建信同志“方剂的比较法”一文,权且做为对这些问题的答复。  相似文献   

15.
<正> 笔者在从事药剂工作中,发现有三种中药散剂,皆冠以“桃花散”之名,但其方剂组成、功能、主治、用法却完全不同,为防临床用药发生混淆,特作介绍如下: 其一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的《中药制剂手册》第二版所载桃花散,方剂组成为:黄柏、松香、枯矾、黄丹、轻粉。  相似文献   

16.
《金匮》的所谓“少而精”的组方原则,“少”即是方剂组成的药味少;“精”即是主攻方向明确、对病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所谓“灵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方剂组成的药物不变,只是把主辅药物调整一下,就成为与前者主治证不同的新的方剂;二是药物不变,只是药量增加,方剂名称与主治证亦有  相似文献   

17.
浅谈古代健脑方用药及配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延缓大脑衰老,保持良好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历来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中医药学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制了许多健脑方剂。然而这类方剂散见于古代医籍中,至今尚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笔者在查阅数万首古方基础上,筛选出功用记载明确、流传较广的方剂42首,就其用药规律和配伍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42首方均具有“聪明益智”、“强记助神”等功效。选自《千金要方》7首,《医心方》3首,《太平圣惠方》5首,  相似文献   

18.
陈金 《江苏中医药》2009,41(6):63-64
方剂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是大量方剂组成、主治病证及功效的记忆问题,对这一难点的最好解决方法也许是古人习惯使用的方剂歌诀。  相似文献   

19.
4 “少而精”、“灵活”的组方原则 所谓“少而精”,“少”就是组成方剂的药味少;“精”就是主攻方向明确,对疾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是《金匮》组方的特点。所谓“灵活”,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组成方剂的药味(物)不变,只是调整主、辅药物,改变其药量,就成为与前者主治证不同的新的方剂;二是药味(物)不变,只是药量增加,方剂名称与主治证亦有改变;三是方剂只增加或减少一味药物,即成为与原主治证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方剂。  相似文献   

20.
“形”与“势”是《孙子》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形”是己所素备、易见易知的客观存在;“势”是因敌而设,灵活的兵力调配和布局。因敌而设,故有多重可能性和无穷的变化。把这对概念引申到方剂,则药物组成就是方剂的“形”,它是明确而清楚的。但因为中药具有多重效用,若对它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再赋予不同的剂量,或者适当加减,那方剂就具有多重变化的能力,这就是方剂的“势”。引入这对概念,有助于多角度认识方剂组成,并拓展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