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颅脑外伤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主要是由于脑外伤致颅内压高、血压偏低导致脑灌注低,脑外伤致蛛网膜出血,引起血管痉挛及挫伤后形成局部软化灶等,形成脑外伤性大脑局部缺血。如不积极治疗,轻者延缓患者多种功能的恢复,重者可加重患者神经系统及多重功能的损害。近年我院联合应用桂哌齐特治疗颅脑外伤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50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出院时20例(占40%)基本恢复正常,22例(占44%)遗留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死亡8例(占16%).结论 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颅内压增高、年龄等是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及时解除颅内高压,减少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的刺激,清除自由基,同时注意到年龄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重度脑外伤患者经CT、MRI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709例中重度脑外伤中64例出现脑梗死,发病率为9.0%。脑梗死发生时间为外伤后48 h~2周,38例发生于去骨瓣减压术后,35例发生在基底核区。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31例,中度残废18例,重度残废5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血管钝性损伤、低灌注压、颅内压增高及去骨瓣减压术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早期积极处理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崇岳  黄宗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1):3295-3296
目的:探讨应用自主性颅内压升高治疗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保守治疗40例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40例,其中20例采用自主性颅内压升高治疗法,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自主性颅内压升高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改变,属常见病。近年来发现,一些脑梗死患者与颅脑外伤有明显关系,被称为外伤性脑梗死。据资料报道,成人外伤性脑梗死极少发生在基底核一内囊区,笔者收治1例病人,经MRI确诊为双侧基底核区丘脑及脑桥多发外伤性脑梗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人应用甘露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琼  彭春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805-1806
脑血管病人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常急诊入院,且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甘露醇是一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脱水剂,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对治疗脑血管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甘露醇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若不及时观察和处理,给病人造成痛苦,甚至不可逆损害。我们就多年来临床应用甘  相似文献   

7.
方振扬 《河北医药》2006,28(4):300-300
由于CT的普及和MRI的临床应用,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大为提高,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我院1987年以来诊治的24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型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经常伴有急性颅内压增高、脑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早或晚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急性脑缺血性疾病引起大片脑梗死,以及有些全身系统性疾病、传染病、中毒、代谢性疾病、心搏骤停、急性呼吸道梗阻、脑缺血、脑缺氧等,同样也并发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引起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伴有的脑水肿是最常见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脊液循环不畅,致外伤性脑积水也引起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常伴有颅内压增高,一般肿瘤体积愈大,颅内压增高也愈明显,但肿瘤的部位、性质和生长速度也有很大的影响。脑脓肿、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多伴有颅内压增高,结核性脑膜炎晚期,因颅底部炎性粘连,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引起梗阻性脑积水,以致出现颅内压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脑血栓,脑软化区周围水肿,也可产生颅内压增高。脑猪囊虫病可引起弥散性脑水肿,单个或数个囊虫在脑室系统内阻塞室间孔、导血管或第四脑室,产生梗阻性脑积水,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婴幼儿先天性脑积水,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狭颅症等。良性颅内压增高、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9.
陈专 《中国医药指南》2012,(27):202-203
目的探讨高渗复合盐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应用。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5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甘露醇组35例,高渗复合盐组30例,进行颅内压监测。结果两组病例降低颅内压起效时间、作用时间,以及治疗前后颅内压降低幅度,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甘露醇组血浆BUN显著升高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高渗复合盐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降低颅内压显著,作用和缓,改善平均动脉压,改善脑灌注压,降低神经细胞凋亡,可以作为降低颅内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头颅CT、MRI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发展,外伤性脑梗死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本院1994年以来收治的22例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4.3岁。本组均有头部外伤史,均……  相似文献   

11.
于亮 《中国药房》2011,(44):4158-4160
目的: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组。对照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ICP),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尼莫地平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院后立即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微泵维持匀速静脉注射,疗程14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口服,疗程7d;对开颅手术的患者,术中以稀释后的尼莫地平注射液灌洗术野。监测2组入院后7d颅内压变化,记录21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3个月后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周后TCD显示尼莫地平组伤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峰流速(Vp)低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GCS评分从治疗后第5天起高于对照组,颅内压自第5天起低于对照组,据6个月后随访GOS,治疗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4组数据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以防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或发展,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外伤后严重并发症,在临床比较少见,随着检查手段不断进步,检出率也呈逐年增加趋势。颅脑外伤后合并脑梗死,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致残致死率,尤其是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往往预后不良,因此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本文收集本科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外伤性脑梗死3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脑梗死是急性颅脑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发病率不高,但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影响,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共收治外伤性脑梗死患者13例,就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脑梗死是重型颅脑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较高,已被临床所重视。为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技术,笔者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及“血管隧道”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夏伟  杨雪清 《中国药师》1999,2(6):283-284,293
目的:探讨救脑化瘀汤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疗效及药效作用机理。方法:对12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中药救脑化瘀汤口服或鼻饲,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非手术治疗的外伤性颅内血肿118例作为对照。经头颅CT扫描动态观察颅内血肿的吸收时间,用经颅多普勒9TCD)测定两组病例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部分病例进行颅内压监测和临床观察两组病人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应用救脑化瘀汤组,颅内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占位性小脑梗死枕下后颅窝减压手术中的应用,分析颅内压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22例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枕下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28~79(56.4±13.5)岁。手术时分别在颅内压监...  相似文献   

17.
卢进发  古彩喆 《河北医药》2013,(17):2638-2639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脑功能损害加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预防或减少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及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积极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不同时期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16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首先均予以常规治疗并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A组于伤后12h内应用丹参注射液,B组于伤后12h后应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GCS评分、颅内压及脑水肿面积,计算脑梗死发生率并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GCS评分、颅内压及脑水肿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GCS评分更高、颅内压与脑水肿面积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幅度明显更大。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为6.0%(5/83),对照组为17.1%(14/82),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可有效稳定病情,防止病情加重,预防各种继发性病理性的发生,进而促进GCS评分的升高、颅内压与脑水肿面积与减小及脑梗死发生率的降低,效果满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01—2007.12间本院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28例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治愈23例,死亡1例,轻残4例。结论:颅脑损伤致脑梗死并不少见,重视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早期积极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8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D-二聚体含量,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发生情况等,分析颅脑损伤后合并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800例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30例,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3例,死亡2例。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及D-二聚体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早认识及处理这些危险因素有利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