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祛风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探讨祛风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祛风法可改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减轻脑水肿,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缩小血肿区毛细血管间隙的平均面积,保护脑神经细胞的损害、提示祛外风可熄内风。证实祛风法可用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蒋胜利  王志英 《吉林中医药》2013,(12):1214-1216
风邪有内外之分,内风始生于肝,外风始受于肺。祛风法用于感受风邪而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者。临床诊疗中治疗外风要考虑到内风的存在,同时注意配合疏肝熄风法;治疗内风亦要考虑到外风在发病中的影响和作用,注意祛除外风。外邪束肺者宣肺化痰祛风,风邪阻络者通窍清肺祛风,肝肺升降失调者调理肝肺祛风,肺肾两虚者养阴补虚祛风。祛风中药如蝉蜕、僵蚕、地龙、防风、钩藤、蛇蜕等均具有显著的祛风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刘生 《北京中医药》2018,37(2):151-153
张昱教授重视肾脏疾病风邪致病病机,临床善用祛风法治疗肾脏病蛋白尿,通过与其他治法配伍,形成多种祛风法,即益气祛风法、补肾祛风法、培土祛风法、活血祛风法、凉血祛风法、祛风解毒法、祛风除湿法、祛风通络法、祛风清热法、搜风剔络法、利咽祛风法、祛风脱敏法十二法。  相似文献   

4.
健脾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31例病例以健脾祛风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结果]治愈24例,好转7例,有效率100%。[结论]健脾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磊 《国医论坛》1996,11(6):27-28
泄泻是内科常见病证,其病机关键是阵虚温盛,所以治泻虽有九法之说,均不离运牌比涅.治疗泄泻时巧妙运用祛风药,常可提高疗效,前贤多有发挥.扶风药是指味薄气轻、具有轻扬上升发散之性、以祛风为长的药物,如麻黄、桂枝、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白立、莲香、荷叶等。祛风药治疗泄泻的机理,大致有如下几种:1外彻内达,引经报使祛同药物其性多温(或平),其味多辛(或兼苦),质地轻扬,能效能行.走而不守;部分法风药能入脾、胃或大肠经,因此祛风药于外能达表解肌,在内可上行升请于头目,下达鼓舞于胃肠,虽常用于外感表证,亦…  相似文献   

6.
祛风活血法在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祛风活血法在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夏津县中医院(253200)宋明会夏津县卫生防疫站(253200)李希盛关键词鼻窦炎;祛风活血法;辨证论治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以鼻流大量浊涕为特征,多伴鼻塞、头痛、嗅觉障碍等。笔者在辫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祛风活血之品,...  相似文献   

7.
祛风解痉法治疗哮喘病证源流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祛风解痉法治疗哮喘病证源流进行考析,阐述了祛风解痉法的基本含义、理论渊源以及治疗哮喘病证主导地位的确立,认为祛风解痉法是基于对哮喘病因病理变化特点的全面认识提出的,符合哮喘病证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笔者运用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法治疗牙痛和三叉神经痛,取效良好,并总结出经验方活血祛风汤,经多年临床验证,屡起效验。现将此方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祛风利湿法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小鼠卵白蛋白致敏模型,祛风利湿法组方由防风、荆芥、白鲜皮、生地、甘草组成,观察对血清总IgE、特异性抗卵白蛋白IgE、总IgG1、特异性抗卵白蛋白IgG1、总IgG2a、特异性抗卵白蛋白IgG2a、IL-4、IFN-γ水平的影响,以氢化可的松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结果:不同剂量祛风利湿方均可明显降低血清总IgE、特异性抗卵白蛋白IgE、总IgG1、特异性抗卵白蛋白IgG1、IL-4水平,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同时可升高总IgG2a、特异性抗卵白蛋白IgG2a、IFN-γ水平。结论:祛风利湿法可有效调节Th1/Th2细胞平衡,降低Th1细胞反应,而提高Th2反应,提示祛风利湿法可用于慢性AD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 祛风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气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笔者受《内经》“风气通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启示和学习古人治肝用祛风药的经验,如《千金方》之补肝汤、补肝散;《太平圣惠方》之补肝防风散、补肝菊花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陈无择《三因极-病方》之泻肝汤、补肝汤;严用和《济生方》之柏子仁汤及酸枣仁汤等等,均是或补气养血、或疏肝理气、或健脾燥湿等不同治法的基础上伍用少量祛风药。近世唐容川引滑氏补肝散,即是大剂养血补肝药中加少量独活。注曰:“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王旭高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搜肝风一法所列之药均为祛风药。肝喜疏达,其气机既不可抑郁,又不宜亢旺。若情志怫郁,肝不能遂其条达之性,便可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病变。根据祖国医学“取象比类”的方法,祛风药辛散外达,可使抑郁的肝脏恢复条达之性。肝藏血,血虚则肝生内风,亦易致外风乘  相似文献   

11.
总结史锁芳教授辨治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认为气虚夹风、风痰阻肺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益气祛风、宣痹化饮法是其主要治法,并自拟祛风宣痹方,根据兼夹证候加减化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益气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学文 《天津中医药》2012,29(4):365-366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病因是气血虚弱,风邪外邪引起;使用益气活血祛风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痹证气血两虚为其内因,寒邪客于经络关节,经脉拘急,内传脏腑,损及肝肾,治宜温经散寒,补肾养血,祛风通络,活血止痛,自拟通痹汤,有较强的温经养血、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采用解除精神压力法合凉血解毒透表法治疗银屑痫验案1则。认为治疗前与患者沟通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是重要环节;用神犀丹化裁凉血解毒透表,获得阶段性的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风论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性开泄,易袭阳住,善行而数变,并常挟它邪而致病.风邪与肾脏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是导致肾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肾风病的形成,是由于先有各种原因导致肾元亏虚,又有风邪或风邪挟它邪侵袭.结合从师学习的体会,从风论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西医临床诊断的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炎等一组疾病,希望通过确立肾风病的病因病机,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坚实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养血祛风方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亚氨基二丙腈腹腔注射制造抽动障碍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造模后第1、4、8周分别进行旷场分析及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跨格次数增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垂直活动次数增加;第4、8周中药中、高剂量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养血祛风方中、高剂量有改善慢性抽动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斌  曲道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7-2628
透法于温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无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何阶段,均可辨证使用。本法通过运用轻清灵动、辛香宣透之品,以达到畅气机、调气血,予邪出路,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名医医案对透法在温病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浅析透法之妙。  相似文献   

18.
李斌  曲道炜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7-2628
透法于温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无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何阶段,均可辨证使用。本法通过运用轻清灵动、辛香宣透之品,以达到畅气机、调气血,予邪出路,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名医医案对透法在温病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浅析透法之妙。  相似文献   

19.
熊磊教授认为风邪留伏、痰瘀互结、风动痰扰是抽动障碍的病机关键,其中风邪留伏是本病反复发作的夙根,临证治疗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急性发作期病势急,实证为主,根据患儿风、痰、火邪的偏重程度分别予平肝息风、清热涤痰、疏风清热;慢性持续期病程长,虚证为主,根据脾虚、阴虚、血虚不同分别以健脾养肝、滋补肝肾、养血柔肝为主。同时根据抽动部位加减化裁,并注意兼顾共患病。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团队在继承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等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糖尿病肾病“肾络伏风”病机学说,认为在肾络“微型癥瘕”形成的基础上,络风内动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因此强调在治疗上既要重视针对肾络“微型癥瘕”的治疗,同时也要重视针对“肾络伏风”的治疗。除此之外,由于络脉遍布全身,不同部位的络脉“微型癥瘕”形成并络风内动而导致了消渴病的不同并发症。因此,治疗上应重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根据不同络脉风动的情况以及不同的并发症选择不同的风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