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在舌癌术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6月—2018年11月应用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对14例舌癌患者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同期行舌及口底缺损修复,口底腔隙同时用不同来源肌瓣充填。肿瘤根治术后形成6.0 cm×4.0 cm~12.0 cm×7.0cm大小缺损,应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8.0 cm×4.0 cm~13.0 cm×8.0cm,肌瓣体积为4.0 cm×3.0 cm×2.0 cm~7.0 cm×5.0 cm×4.0 cm,术中将股前内侧穿支血管蒂的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结果所有患者股前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其中来源于股动脉主干7例(50%),血管蒂长度为(7.8±0.4)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主干4例(28.6%),血管蒂长度为(8.2±0.5)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3例(21.4%),血管蒂长度为(7.4±0.3)cm。肌瓣来源于股直肌为8例,肌瓣来源于股内侧肌为6例。其中8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2支静脉,6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1支静脉,甲状腺上静脉为首选的受区静脉,游离股前内侧穿支动脉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端端吻合14例,其中8例的第2支伴行静脉另外与颈内静脉端侧吻合8例。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18.8个月,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舌外形不臃肿,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5 mm,舌运动未见明显受限;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可正常行走及进行相关日常活动。结论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是舌癌术后采用皮瓣移植再造舌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应用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与舌再造中的效果。方法2008年12月~2016年1月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对42例舌癌患者行舌癌根治术同期行舌口底缺损修复与舌再造,其中舌缘癌22例,舌腹癌17例,口底癌累及舌3例,肿瘤根治术后形成6.5 cm×3.5 cm~11.0 cm×7.5 cm大小缺损。术中将腹壁下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结果皮瓣长(8.6±0.3)cm、宽(5.1±0.2)cm、厚(2.3±0.5)cm。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为(9.6±0.4)cm。42例肌皮瓣全部存活,供区直接闭合。皮瓣外观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直肌功能未见明显影响。随访14~64个月。再造舌形态良好,吞咽、语言功能满意,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组织量丰富,质地好,再造舌外形及功能良好,供区损伤小,是舌癌术后舌、口底缺损修复与舌再造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口腔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经验和教训。方法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鳞癌17例,口颊鳞癌6例和其他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8例,皮瓣(4~8)cm×(6—23)cm。术中同时气管切开4例。结果皮瓣完全成活者30例,成活率96.8%。3例术后12 h~4 d出现静脉血管危象,其中1例静脉血管危象和1例静脉血栓均抢救成功,皮瓣完全成活;另1例术后因皮瓣淤血时间较长,最后皮瓣坏死约25%。30例患者无瘤生存,1例术后8个月死于颈部淋巴结复发未控。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厚薄适中,是修复口腔组织缺损的良好材料。皮瓣大小应与受区缺损大小相当,避免皮瓣挤压。肿瘤手术必须在保证安全切缘的同时,尽可能保留牙齿等重要的口腔功能结构;缝合皮瓣应防止扭曲血管蒂,避免静脉受压。修复软硬腭时加行气管切开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索供区功能和外观损伤更小的游离股前外侧(anterolateralthigh,ALT)皮瓣修复技术,运用于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5月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用于头颈部手术缺损修复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8例。头颈部肿瘤手术缺损按受区部位分为口咽侧壁3例,舌活动部2例,颊黏膜、舌根和颅底各1例。结果8例游离ALT皮瓣手术均获成功。供区伤口一期愈合,未发现切口裂开,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等手术并发症。8例皮瓣的穿支血管类型均为肌皮穿支,皮瓣应用面积为(4~8)cm×(5~10)cm。手术时间5~10h,平均7h。皮瓣切取制作时间65~115min,平均80min。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具有修复技术可靠、供区部位隐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头颈部缺损修复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11年12月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颈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75例,男52例,女23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24岁,其中舌癌42例,颊癌20例,软腭癌2例,扁桃体癌9例,眶部肿瘤1例,外耳道癌1例.组织缺损范围8cm×5cm~18cm×10cm,病程4~24个月.结果 75例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仅2例股前外侧皮瓣远端因静脉回流障碍发生部分坏死,其余均成活,皮瓣成活率97.3%,3例供区部分植皮未成活,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肿瘤无复发,供区外观平整,瘢痕不明显,受区吞咽及言语功能良好,修复重建效果满意.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对供区损伤小,厚薄适中,适宜修复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窦癌不同T分期术后游离皮瓣修复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上颌窦癌术后游离皮瓣修复共30例,采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一期修复术后缺损18例,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术后缺损12例。结果18例前臂皮瓣修复者中,17例成活,成活率94.4%;12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者中,11例成活,成活率91.7%。结论前臂桡侧游离皮瓣、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上颌窦癌术后缺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当股前外侧皮瓣可用皮穿支血管(简称皮穿支)缺失时,应用周边穿支皮瓣作为替代方案完成修复过程.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例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在股前外侧皮瓣制备中发现皮穿支缺失或不足,尝试采用同侧阔筋膜张肌皮瓣(5例),股前内侧皮瓣(3例)进行替代.结果 全部8例替代皮瓣的制备均获得成功,无需再次选择新的供区.皮瓣制备时间50~85 min.5例阔筋膜张肌皮瓣血管蒂长度6~10 cm,血管蒂动脉外径2.5 ~3.0 mm,静脉外径2.5~3.5 mm.3例股前内侧皮瓣中,血管蒂长度10~15 cm,1例采用股直肌支为蒂,动静脉外径均为1.0 mm,另两例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动脉外径分别为3.5和3,0 mm,静脉外径均为3.5 mm.7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l例植皮.8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供区并发症.结论 阔筋膜张肌皮瓣和股前内侧皮瓣可作为股前外侧皮瓣可用皮穿支缺失时的良好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技术,对晚期颅底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1年5月采用游离穿支皮瓣一期修复14例晚期颅底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8例,股前外侧皮瓣5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例。结果 14例皮瓣中13例游离穿支皮瓣成活,1例皮瓣坏死,成活率为93%。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3例,其中2例继发颅内感染。供区均直接缝合关闭并一期愈合,未发现并发症。结论游离穿支皮瓣保留了供区的肌肉、筋膜和神经,将供区的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涉及皮肤或黏膜手术缺损的修复,适用于颅底晚期复发肿瘤,是颅底缺损修复新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舌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同期行舌缺损修复。其中男25例,女7例,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上臂外侧区域穿支血管位置,皮瓣轴线位于三角肌止点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后方1 cm,根据舌缺损面积和形状设计皮瓣。结果 32例患者中,皮瓣大小为7.5 cm×4.0 cm~14.0 cm×6.0 cm,平均厚度为(0.85±0.40) cm,平均血管蒂长度为(8.24±1.37) cm,穿支数量为2~4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除1例患者术后第4天皮瓣坏死改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后皮瓣存活,皮瓣一期成活率为96.9%(31/32)。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随访7~22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游离上臂外侧皮瓣血管恒定、制备简单、质地薄软,皮瓣成活率高,供区并发症少,是修复舌癌术后半舌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主力皮瓣是穿支皮瓣,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则应用最为广泛。最近头颈邻近皮瓣得到重新开发和利用,包括锁骨上动脉皮瓣、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和颏下皮瓣,成为头颈部缺损修复新的热点。头颈修复在向着数字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供区功能的保留和受区器官功能重建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组织工程学、活体组织器官的复合打印技术作为3D打印在头颈修复的潜在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