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目的:了解女性围绝经期相关问题、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症状发生频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及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干预措施及策略。方法: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40~65岁)454人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454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平均绝经年龄(49.8±4.37)岁,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骨关节痛(52.42%)、疲乏(49.12%)、情绪波动(41.41%)、头痛(40.09%)、心悸(39.65%)、失眠(38.99%)、潮热出汗(36.56%)、性生活质量下降(23.57%)。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多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各症状发生频率及其严重程度与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限相关。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普及教育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绝经是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激素替代疗法(HRT)即雌孕激素联合疗法,对于治疗围绝经期症状,预防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征,改善生存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时至绝经1年内的时间。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激素替代疗法即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方法,对于治疗围绝经期症状、预防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改善生存质量起到一定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妇女约1/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往称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种症候群。多发生在45~55岁,有人可持续至绝经后2~3年,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5~10年症状才有所减轻或消失.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正常生活。为使绝经期妇女能适应此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征侯群[1].围绝经期综合征除儿科外,临床各科均会出现症状,只是或多或少[1],循环科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正>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即从出现与卵巢功能下降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止。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围绝经期女性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同时可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1]。进入围绝经期标志着女性老年期的开始,能否有效预防MPS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于女性来说意义重大。笔者对肥胖与非肥胖女性MPS临床症状及各指标差异进行对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门诊患者抑郁焦虑症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绝经期指女性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这一时期的妇女经常出现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生殖泌尿道变化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1].抑郁、焦虑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常见的精神方面的症状,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女性心理精神卫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对194名围绝经期门诊初诊患者进行了抑郁、焦虑方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绝经是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卵巢功能衰退是渐进性的。围绝经期(Peirmenopausalperiod)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即绝经过渡期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绝经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前者指卵巢内卵泡生理性耗竭所致绝经,后者是指两侧卵巢经手术切除或受放射线毁坏导致的绝经。人工绝经者更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1]。近年来由于女性工作及精神压力的加大,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人数有所上升,治疗上主要有心理治疗、激素药物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但在制订治疗方案上存在着很大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
黄哲人  魏双双  刘文华  汤珊珊  张治芬 《浙江医学》2016,38(14):1150-1153,1157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文化程度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妇科门诊年龄40~60岁的1632例围绝经期妇女,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妇女基本健康信息和绝经年龄,采集实验室检查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结果1501例妇女完成调查研究,杭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为(49.63±3.43)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前5位依次为潮热多汗(75.56%)、性生活问题(72.61%)、失眠(67.30%)、疲乏(65.56%)、情绪波动(61.90%)。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在自然绝经年龄、妊娠次数、分娩次数、BMI、骨密度、感觉异常、抑郁疑心症状、皮肤蚁行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文化程度越低,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自觉症状越严重(P<0.05)。结论杭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估计值为49.63岁,绝经年龄和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围绝经期妇女,临床处理方法应当不同。  相似文献   

11.
绝经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过渡期或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症候群.性从出生到衰老是一个渐进的生理过程,更年期是指女性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生理转化时期.女性在这一时期中,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出现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中医学谓之"绝经前后诸证",西医学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绝经是妇女一生中所必须经历的正常生理过程。妇女绝经年龄约为40-58岁,WHO将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期称为围绝经期。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引起妇女生理和心理功能失调,文献显示大约85%-90%的围绝经期妇女会因不能适应内分泌的变化而表现出潮热多汗、头晕、心悸、易怒、失眠、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泌尿生殖系统萎缩、骨质疏松、血脂代谢异常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工作、生活及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90%以上的妇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若合并有软组织损害,两者可以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更加复杂严重.  相似文献   

14.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e syndrome)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综合症状。本病症状包括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症状、植物神经失调症状、精神神经症状等近期症状以及泌尿生殖道症状、骨质疏松、老年痴呆、血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病变等远期症状,严重地影响着绝经前后妇女的身体与心理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女性的绝经年龄在40~55岁之间,平均为48岁。在围绝经期,女性可出现潮热、盗汗、心悸、易疲乏、情绪抑郁、焦虑、易怒、性功能和性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不适症状,医学上将这一系列症状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发生骨质疏松、骨关节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肿瘤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体检的40~60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05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出现第1次月经紊乱的平均年龄是(46±3.63)岁,出现第一次围绝经症状的平均年龄是(47.0±3.99)岁。本次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260人,发生率为64.2%,文化程度高、专业技术人员、居住于城市、健康状况自评差是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围绝经期症状晚于月经改变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与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健康状况自评有关。  相似文献   

17.
WHO将围绝经期定义为由于衰老,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从绝经前开始出现的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和临床症状,至完全绝经后1年,短则(2~3)年,长则10余年.近年来研究显示,75%~85%的妇女在围绝经期可出现症状[1].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40%~60%[2],年龄在(35~65)岁.近年来,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笔者尝试运用中医滋肾养阴法为主结合少量西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期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时期,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我国城市妇女绝经的中位年龄为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1]。围绝经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约有1/3的围绝经期妇女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即无自觉征状;2/3的妇女则可出现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症状,如月经紊乱、潮  相似文献   

19.
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MPS),是指绝经期前后出现女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更年期通常发生在 45 至 55 岁之间。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女性绝经期和围绝经期症状感受。 研究的目标包括:绝经期与围绝经期两组之间的症状的比较;相关症状因子结构的相互联系和探讨其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州市围绝经期女性绝经相关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温州市2 965例40~65岁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以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评估其绝经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为68.2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报告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疲乏乏力1 948例(65.70%)、焦躁激动1 785例(60.20%)、失眠1 638例(55.24%)、骨关节痛1 506例(50.79%)、性欲下降1 466例(49.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已婚状态、医务及教育工作者、未绝经、对绝经持不期待态度者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因素。70.22%被调查女性表示对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有需求。结论:温州市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也较高,因此需普及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加强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改善女性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