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比较Damon Q自锁和3M金属托槽非拔牙矫治轻中度上颌拥挤软硬组织及牙弓变化的研究。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病例87例,以上颌拥挤程度和采用的矫治器种类分为Ⅰ°、Ⅱ°拥挤Damon Q自锁托槽组、Ⅰ°、Ⅱ°拥挤3M金属托槽组。测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模型,整理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分析。结果:非拔牙矫治上颌Ⅰ°、Ⅱ°拥挤时,两种托槽治疗后上颌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均有增大,但两组间变化量无统计学差异。上颌Ⅱ°拥挤时,比较两组软组织测量项目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角数值减少,且自锁托槽组变化量大于传统托槽组。结论:非拔牙矫治上颌轻中度拥挤时,两种托槽上颌扩弓作用无差异。上颌拥挤度越大,矫治后两种托槽上牙弓长度越大,对上前牙唇倾作用越大。随拥挤度增加,Damon Q自锁托槽对于软组织上唇突度的改变较3M金属托槽略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对非拔牙矫治上颌牙列拥挤度较大的患者要关注托槽及治疗体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自锁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探讨和分析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40例牙列拥挤的患者,使用自锁托槽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发生的变化.结果 40例患者矫治后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明显的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前磨牙区.上颌中切牙唇向前移和第一磨牙发生远中向后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弓变化与牙列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 采用自锁矫治技术对拥挤患者进行矫治,治疗后牙弓宽度和长度增大,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由上颌切牙唇向移动和磨牙远中移动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在非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2例安氏I类错、牙弓中度拥挤患者,分别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和传统MBT金属托槽进行矫治,每组16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应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的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和传统托槽矫治组牙弓前段和后段宽度都有一定程度扩大,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上颌尖牙宽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上下颌牙弓前、后段牙弓宽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对于中度拥挤非拔牙矫治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托槽对牙弓宽度都有一定程度增大,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和直丝托槽在临床应用中摩擦力的大小。方法选择安氏Ⅰ类拥挤病例30例。均采用非拔牙矫治,其中13例使用自锁托槽,17例使用直丝托槽。记录每个患者矫治所用时间,观察牙根吸收以及牙周健康情况。结果自锁组平均矫治时间(12.15±1.46)个月,直丝组为(17.49±1.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锁组未见牙根吸收及牙周间隙增宽,直丝组则有上述情况出现。结论在安氏Ⅰ类拥挤病例的矫治中,自锁组治疗所用时间明显低于直丝组;牙根吸收或牙周间隙增宽的可能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安氏I类错颌畸形拔牙矫治后牙弓宽度和形态恢复情况。方法选取相关患者54例进行拔牙矫治,并在矫治前后进行牙颌模型的测量,比较矫治前后在牙弓前、后段宽度上的差异。结果拔牙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67 mm,下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12 mm,且比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面部形态更为丰满。结论安氏I类错颌畸形在拔牙矫治后能有效恢复牙弓宽度,同时面部形态也会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拔牙矫治青少年牙列拥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青少年轻中度(拥挤度在8mm以下)牙列拥挤患者,进行快速扩弓配合直丝弓的非拔牙正畸治疗,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作模型和X线测量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后,上颌快速扩弓后,牙弓宽度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尖牙区宽度分别平均增加3.0mm和1.2mm,上、下前磨牙区宽度分别平均增加2.9mm和1.1mm,磨牙区增加更为显著,分别为4.3mm和2.2mm;线距增加不超过1mm,角度增大也不超过lo,代表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的SNA、SNB和ANB角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快速扩弓技术能有效地增加牙弓宽度,达到非拔牙矫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铸造式快速扩弓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边缘病例的临床疗效,为正畸临床使用这一扩弓装置提供依据,以丰富安氏Ⅱ类Ⅰ分类边缘病例的非拔牙矫治经验。方法对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边缘病例采用铸造式上颌扩弓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结果应用铸造式快速扩弓并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后,ANB角减小1.5°,U1-SN角减小8.7°;6—6、4—4、3—3牙间宽度分别平均扩大5.6mm、4.3mm、3.9mm。结论铸造式快速扩弓器能有效的扩宽上牙弓解除拥挤和内收前牙,同时也协调了上下牙弓的大小,解除狭窄的上牙弓对下颌骨的限制,下颌骨有一定的近中移位,对解除下颌后缩,纠正深覆殆、深覆盖,协调面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卓文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502-1503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治拥挤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日本Tomy公司自锁托槽矫正技术作固定正畸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18~21个月固定矫治,11例患者中有10例磨牙及尖牙维持在良好的Ⅰ类关系,牙列整齐,上下中线一致,侧貌良好,无三角间隙,1例治疗13个月后因故终止治疗。结论自锁托槽矫治拥挤牙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林晨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431-433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Ⅲ类错患者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安氏Ⅲ类错的患者,其中21例采用拔牙矫治,24例采用不拔牙矫治,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模型,分别记录牙弓前、后段的宽度,比较不同矫治方法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上颌牙弓前段宽度均变大(P<0.05),下颌前段宽度及上下颌后段宽度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拔牙矫治不会导致牙弓宽度的减小,从而影响美观。  相似文献   

10.
正畸临床工作中 ,牙列拥挤是最常见的错牙合畸型 ,通常根据拥挤程度 ,采取拔牙和不拔牙的方法矫治。随着矫治技术及矫治装置的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错牙合病人可以通过不拔牙矫治进行治疗。本文采用头帽口外弓装置推磨牙向后矫治安氏Ⅰ类错牙合中的轻中度牙列拥挤以及安氏Ⅱ类错牙合中的开始远中错牙合 11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6例 ,女 5例 ;年龄 11~ 13岁。安氏Ⅰ类错牙合轻中度牙列拥挤 6例 ,拥挤值为 4~ 9mm ;安氏Ⅱ类错牙合中的开始远中关系者 5例 ,有的伴轻度牙列拥挤。1 2 治…  相似文献   

11.
卢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2,(34):564-565
目的分析口外弓-镍钛推簧联合使用在推磨牙远中移动的优势。方法选择安氏II类并伴有牙弓拥挤患者12例,采用口外弓配合镍钛推簧推磨牙远移,同时使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两侧牙弓平均共获得间隙5.7mm,排齐了牙列,同时改善了上牙弓的前突和后牙的颌关系。结论对于上颌牙弓轻中度拥挤的一些临界拔牙病例,通过口外弓-镍钛推簧联合使用推磨牙远中移动实现非拔牙矫治无疑是最好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汪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77-278
目的 安氏Ⅱ类2 分类是以磨牙为安氏Ⅱ类关系上切牙舌倾并常伴有前牙闭锁性深覆,垂直向关系多表现为短面型的低角病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矫正方法.方法 取年龄11~27 岁的安氏Ⅱ类2 分类患者36 例,其中9 例存有创伤性龈炎,8 例有颞颌关节症状,30 例为不拔牙病例,5 例为拔牙病例,平均矫治时间为16.5 个月.结果 此类患者除有远中磨牙关系以外,前牙特征长为上中切牙舌倾,并伴深覆及某种程度的拥挤,对此类型错的拔牙设计不能简单地以牙弓间隙分析为依据,因为此类患者的矫正常采用开展前牙向唇侧以矫治上中切牙舌倾和闭锁性深覆,于此同时上前牙的拥挤也得以解除如轻易拔牙,很可能在牙弓中余留过多的间隙而是使矫治陷入困难.结论 对此患者除非牙弓有严重的拥挤,否则拔牙设计应慎重考虑,应用上颌平导打开咬合也是一个有效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儿童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采取T4K矫治器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接收的22例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患者均拍摄X线全景影像及头颅定位侧位,矫治时,先戴T4K软质矫治器,再戴T4K硬质矫治器,矫治12个月后,进行工作模型制取。结果:矫治后,SNA、ANB、前牙覆盖、前牙覆合、U1-SN及上、下牙弓拥挤度明显小于矫治前,上、下牙弓宽度、SNB显著高于矫治前(P0.05)。结论:儿童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采取T4K矫治器治疗,能使矢状方向不调得以改善,使牙弓宽度扩张,从而使牙列拥挤程度有效减轻,减小深覆合、深覆盖,改善牙齿咬合关系,临床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科对磨牙呈中性关系 ,个别前牙反牙合 ;前牙轻度拥挤 ;前牙反牙合伴轻度拥挤者一直沿用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许多患儿对矫治错牙合畸形缺乏主动配合的意识 ,随意摘戴甚至损坏矫治器 ,影响了矫治器效能的发挥 ,影响疗效。笔者从 1994年始采用上、下颌局部唇弓收治了 2 1例安氏Ⅰ类轻度拥挤病例 ,观察至今临床均获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牙源性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牙弓拥挤度 <4mm ,共 2 1例 ,男 6例 ,女 15例 ,年龄 9~ 15岁 ,平均年龄 13岁。本组病例均为不拔牙矫治。1…  相似文献   

15.
葛宇  汪世超 《安徽医药》2016,37(3):311-313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在非拔牙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择错颌畸形患者60例,30例患者采用自锁托槽作为试验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非拔牙矫治。结果 试验组治疗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成功率为66.67%,对照组无效的10例患者有可能进行拔牙矫正才能排齐牙列。试验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托槽降低了弓丝与托槽的摩擦力,同时具有扩弓作用,在非拔牙矫治中占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运用不同自锁托槽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外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同仁医院口腔科36例非减数治疗安氏Ⅰ类均角错畸形患者,分为主动自锁托槽组和被动自锁托槽组,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切牙的全长和不同自锁托槽组间牙根外吸收量,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不同自锁托槽对切牙牙根外吸收的影响。结果:主动自锁托槽组的牙根外吸收量略大于被动自锁托槽组的牙根外吸收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自锁托槽均可造成切牙根吸收,但主动自锁托槽对非减数安氏Ⅰ类错颌畸形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影响与被动自锁托槽相比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在正畸临床中,安氏Ⅱ类错牙合伴牙列拥挤较为常见,临床上常用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两种方法治疗,Proffit[1]调查表明,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人们对面型审美标准的变化,拔牙率在逐年下降,所以现在以非拔牙矫治较为流行,推磨牙向远中是较为常用的非拔牙矫治手段,它可以维护口颌系统的生理状态,并且有助于牙合关系的稳定[2]。但是对于第二磨牙已萌出病例,单纯使用口外弓、滑动杆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功能矫治器治疗三维方向错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00例三维方向错牙■畸形患者,男58例,女42例,年龄11~15岁,均符合安氏Ⅱ类错牙■1分类,并伴垂直向、矢状向、横向不协调的错牙■畸形,在使用Herbst矫治器或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进行一期矫治,一期矫正治疗后进行二期的固定矫治。结果 100例患者在矫治过程中,均未发生肌肉酸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等不良反应,一期矫治期间,前牙覆盖变浅,上牙弓宽度与下牙弓宽度逐渐恢复协调,后牙达到中性或偏近中关系,后牙咬■过紧得到解除。二期矫治后,前牙覆盖关系恢复正常,下颌平面无顺时针旋转,磨牙与尖牙达到中性的咬■关系,牙弓宽度正常,上下颌牙列在三维方向上的关系恢复协调。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并伴三维方向不协调的复杂错牙■畸形患者,合理使用功能矫治器可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F托槽矫治器应用于拔牙病例的优缺点。方法选自30名正畸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11~20岁,平均15.2岁。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1例,安氏Ⅱ类错[牙合]9例,均减数4个牙进行矫治。结果矫治时间为18~23个月,平均19.5个月。矫治后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达I类关系,面部侧貌协调。结论LF托槽矫治器应用于拔牙病例,通过托槽的不同结扎方式,牙齿移动效率增高,且对牙齿更加精确的三维控制。  相似文献   

20.
在正畸治疗中拔牙的部位、数目、时间均根据错牙合的类型 ,患者牙弓中各个牙的牙体 ,牙周情况及患者要求等条件而定。由于拔牙减数比扩大牙弓、片切牙邻面减径保持牙列完整的矫治效果要稳定 ,不易复发 ,所以被临床广泛应用。通常首选拔除第一双尖牙 ,同时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矫治前牙错牙合最常见。1 临床资料1.1 拥挤值 在拔牙矫治的 86例病例中 ,拔除4|44|46 4例 ,占拔牙总例数的 75 .6 %。在 6 4例患者矫治前模型上 ,做牙弓长度测量 ,上颌牙弓拥挤值最大 2 1mm ,最小 5mm ,平均 14 .5mm ;下颌牙弓拥挤值最大15mm ,最小 3m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