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袁玲  张欣荣  袁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28-1429
目的 评估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以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其存活率.方法 观察总结36例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的生存率,死亡原因和常见的并发症.结果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感染及严重营养不良,常见并发症为心力衰竭,感染.结论 施行个体化,充分的透析和治疗,积极改善营养状况和贫血,减少感染,有助于减少老年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高龄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观察总结60例高龄(70~87岁)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的生存率和死亡病因,对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与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况等相关指标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高龄血液透析患者其长期存活率逐渐上升,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感染及严重营养不良,常见心血管并发症为低血压,透析充分性和营养情况有改善,但血清白蛋白仍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结论 施行个体化的透析和治疗,积极改善营养状态和贫血,减少感染,有助于减少高龄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高龄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高龄肾功能衰韵口才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65例高龄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的生存率和死亡原因,心脑血管并症的发生情况及与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况相关的指标。结果高龄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逐步提高,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感染及严重营养不良,常见心血管并发症为低血压,透析充分性和营养情况有改善,但血清白蛋白仍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结论施行个体化透析和治疗,积极改善营养,减少感染,有助于减少高龄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以腹膜透析,观察组予以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比较2组肾功能、血液指标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白蛋白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病率为5.3%(4/76),低于对照组的1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有效改善肾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43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ARF病例进行总结,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VVH)、间歇性血液透析(IHD)对老年ARF的疗效。需要血液净化的老年ARF患者43例,18例给予CWH或者联合HDF/HP治疗,25例给予IHD治疗。结果经CVVH及IHD治疗后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均明显下降,其中IHD组对溶质的清除优于CVVH组(P<0.01),CVVH组无1例发生治疗低血压,而IHD组4例发生透析低血压。对于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CVVH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降低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方法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10月至2011年8月期间接受诊治的9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随机分为三组,其中4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称作血液透析组;另40例行腹膜透析治疗,称作腹膜透析组,剩下10例称作非透析组,并比较分析三种方法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结果血液透析组治愈34例,5例死亡,病死率12.50%。腹透组治愈34例,6例死亡,病死率15.00%。非透析组治愈4例,6例死亡,死亡率60.00%。血液透析组、腹膜透析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的病死率稍微低于腹膜透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净化已经成为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措施,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越早,患者的肾功能越快恢复,且并发症越少,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透析次数。  相似文献   

7.
黄霞  刘加林  赵京  程世平  袁芳 《贵州医药》2001,25(8):710-711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技术的提高 ,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 ,接受血液透析的老年人也在递增。由于老年透析起步相对较晚 ,临床经验报道不多。通过对 1996年 11月至 2 0 0 0年 4月在我院肾内科血透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 51例 6 5岁以上老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衰 )患者的临床分析 ,讨论老年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影响因素。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 (ARE)的诊断符合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拟定的ARF的诊断标准及透析指征[1] 。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的诊断符合黄山会议标准[2 ] ,透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8年7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4%,低于对照组的50.00%(χ^2=4.062,P<0.05)。结论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有效改善各项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老年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92例老年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的生存率和死亡原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与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况相关的指标。结果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逐步提高,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感染及严重营养不良,常见心血管并发症为低血压,透析充分性和营养情况有改善,但血清白蛋白仍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结论 施行个体化的透析和治疗,积极改善营养,减少感染,有助于减少老年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无肝素透析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以分析其安全性、有效性及注意事项。方法随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57例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的高危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护理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57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经无肝素透析后均平稳过渡到低分子肝素透析及普通肝素透析;透析过程中发生堵管更换透析器1例、部分凝血7例,经生理盐水快速冲洗后,亦顺利完成透析。结论无肝素血液透析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有效提高该病患者生存率、改善其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医院收治的130例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分析。结果老年患者1年内死亡62例(47.7%);老年肾衰竭患者的死亡因素主要为心血管因素、脑血管意外、感染、电解质紊乱、严重营养不良、肝功能衰竭、肿瘤。结论应用血液透析方式治疗老年肾功能衰竭效果明显,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应用优势。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7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分组,各有38例。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治疗,联合组采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KT/V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尿素氮、肌酐、白蛋白、血红蛋白;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结果联合组KT/V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干预前两组尿素氮、肌酐、白蛋白、血红蛋白、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相近,P>0.05;干预后联合组尿素氮、肌酐、白蛋白、血红蛋白、钙、磷、甲状旁腺激素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肾功能、血液学指标,提高尿素清除率,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华彬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73-474
目的总结分析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在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确诊慢性肾功能衰竭并接受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老年患者在接受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后,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其并发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心血管疾病分发生率明星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预后得到改善。结论针对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特征制定个体化的血液透析方案可以使治疗疗效和预后得到很到改观,临床可参考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ESRD)治疗转归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10例ESRD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本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和生存率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89.1%;3年生存率为78.2%;5年生存率为60.9%,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生存率呈现下降趋势;仍接受透析者有41.4%,改为腹膜透析者2.7%,肾移植7.7%,转其他医院者9.1%,死亡43例(占39.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首次透析年龄越小、透析次数越多,首次透析营养状况以及残余肾功能越多,则患者生存率越高,病死率越低。其中死亡因素为心脑血管事件32例,感染7例,消化道出血有3例,高钾血症2例。结论患者首次透析年龄、透析次数、首次透析营养状况以及开始透析残余肾功能等是ESRD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以提高ESRD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加灌流治疗蜂蜇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蜂蜇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按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抢救成功率为100%;而研究组经透析后Cr、BU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透析次数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加灌流治疗蜂蜇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肾脏功能,且恢复效率较高,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的生存率及主要死亡原因。方法将我院透析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65岁的老年患者,对照组为<65岁的普通患者,对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后存活率及主要死亡原因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46例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29例(63.04%)、17例(36.96%)及8例(17.39%),对照组52例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0例(76.92%)、31例(59.61%)及20例(38.46);观察组38例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病15例(39.47%)、感染10例(26.32%)、脑血管病6例(15.79%)、恶病质4例(10.53%)、其他3例(7.89%),对照组32例分别为12例(37.50%)、9例(28.13%)、4例(12.50%)、2例(6.25%)、5例(15.62%)。结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病早期进行透析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们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的老年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护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透析室2000年-2005年收治老年肾衰患者219例.其中,男135例,女84例,年龄60~82岁,平均69岁.依赖透析存活3年以上者187例.由于自动放弃治疗、合并并发症死亡及其它原因未再透析者31例.透析患者83%存活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运用血液透析疗法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24例,结果治愈22例(治愈率91.67%)。总结了血液透析疗法是治疗ARF的主要措施,对ARF患者进行早期预防性,充分的透析治疗,可以减轻ARF引起的并发症,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并能预防其他系统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尤其对ARF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者,早期充分地透析,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28例,对所有患者均加强临床护理,观察并分析其疗效。结果本组128例患者中,118例(92.2%)仍进行维持性透析的治疗,且透析充分,病情稳定,营养状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对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尿毒症患者透析前、透析过程中以及透析后的护理,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透析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液透析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和诊疗对策。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9),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透析方法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仅进行一般处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一般处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结果 59例患者共行血液透析1252次,其中对照组患者在诱导期发生急性心血管并发症7例,占24.14%(7/29)。其中低血压2例(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以上)出现胸闷、头晕、眼花、出汗等症状;心律失常3例,心电图表现为房性、室性早博、窦速等;高血压1例;心绞痛1例。心电图表现为ST-T改变。以上并发症多发生在原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或透析间隔时间长,肾功能衰竭较重的患者。根据老年透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诱导方案。观察组患者在诱导期仅有1例发生低血压,占3.33%(1/30)。结论老年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易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应加强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