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ICR小鼠腹腔接种伯氏疟原虫ANKA株后2d全部出现原虫血症。感染后2—7d进行检测:每100个淋巴细胞含疟原虫数从2.3±1.3×103升至93.7±1.8×103个。红细胞数在d2从8.2±0.9×1012/L升至11.1±1.0×1012/L,随后持续下降,至d7为1.9±0.4×1012/L,白细胞计数波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除感染后2d上升外,随后持续下降至极低水平;感染鼠血清中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活性下降,抑制因子活性有所增强。结果提示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这可能不仅与红细胞膜受损有关,而且与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测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较敏感株低的原因是受阻于感染的红细胞,还是疟原虫自身,以及抗氯喹疟原虫是否具有快速排出氯喹的特点。方法:给两株感染小鼠ig氯喹,用高压液相(外标法)检测感染红细胞和疟原虫中的氯喹量。结果:ig氯喹4.06 mg/kg与400mg/kg氯喹3h后,敏感株感染红细胞和抗氯喹株感染红细胞中的氯喹量无明显差异,而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两个剂量组分别较敏感的低54.0%与42.1%(P<0.001)。比较ig氯喹3h与7h后疟原虫积聚的氯喹量,敏感株两者相同,抗性株7h后不仅无明显减少,相反地上升(0.452±0.079nmol/mg蛋白与0.559±0.124nmol/mg)蛋白(P<0.02)。结论: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低,其受阻部位是在疟原虫本身而不是在感染的红细胞,未发现抗氯喹疟原虫快速排出氯喹。  相似文献   

3.
动物红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研究初报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李承邰,黄炳成,张志华目前群地b自原虫的体外培养仍必须使用人红细胞,给培养带来不便。为此作者用动物红细胞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不能侵人羊红细胞;原虫虽能侵入兔红细胞,但...  相似文献   

4.
用鸡疟原虫雌配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NSI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的6株(3H1、2H1、1G1、12D1、6E2、6C2)杂交瘤细胞,证明能分泌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McAb)。亚类鉴定为IgG1(6C2,3H1)、IgG2a(1G1,2H1)、IgG2b(6E2)、IgG(12D1),其中2H1、6E2、1G1、12D1株McAb为抗膜抗体,而3H1和6C2株McAb为非抗膜抗体。除12D1株McAb与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有交叉反应外,其它各株McAb与阴道毛滴虫滋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鼠疟原虫和鸡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5.
间日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临床研究杨锡孟1杨马庆1黄继伟2赵风仙11.云南省元江县医院(653300)2.云南省元江县防疫站我国60年代初开始将氯喹应用于疟疾的防治,1973年首次报道耿马孟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性[1]。1981~1983年调查云南省...  相似文献   

6.
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的红内期交叉反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中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血清及两株抗间疟红细胞内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原,其中食触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的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  相似文献   

7.
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后在纳虫泡内发育。纳虫泡膜虽然把红细胞胞浆与原虫分隔开来 ,但是仍允许小分子溶质和蛋白质通过。被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小分子的溶质 (单糖、核苷、氨基酸等 )可以进入红细胞内 ,以满足疟原虫发育的需要。已经有很多种关于疟原虫吸收途径的假说来说明感染红细胞增加摄入可溶性物质。由于通常被正常红细胞排斥的生物素衍生物(sulfo NHS LC biontin)能进入被感染的红细胞内 ,可利用生物素衍生物共价结合蛋白质 (生物素化 )来探索小分子溶质 (包括生物素衍生物 )进入红细胞的途径。生物素衍生物能进…  相似文献   

8.
感染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鼠红细胞膜的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膜的各种重要功能(能量转换、物质运送、信息传递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合适的流动性对膜功能的正常表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1]。研究表明成熟的哺乳类动物红细胞输送养料和离子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2]。红细胞感染疟原虫后,代谢活动明显增加,出现新...  相似文献   

9.
用夏氏、伯氏疟原虫血传感染小鼠,采尾血制薄血片,姬氏染色,计1万个红细胞内疟原虫感染数。结果不同虫种同等数量或同虫种不同数量原虫其红细胞感染率不同,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昆明鼠对夏氏疟原虫不敏感;对伯氏疟原虫敏感度高,易接种成功。血传伯氏疟原虫以10^5红细胞感染数为宜,其红细胞感染率高,原虫密度上升速度较快,动物不易死亡。  相似文献   

10.
用夏氏、伯氏疟原虫血传感染小鼠,采尾血制薄血片,姬氏染色,计1万个红细胞内疟原虫感染数。结果不同虫种同等数量或同虫种不同数量原虫其红细胞感染率不同,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昆明鼠对夏氏疟原虫不敏感;对伯氏疟原虫敏感度高,易接种成功。血传伯氏疟原虫以105红细胞感染数为宜,其红细胞感染率高,原虫密度上升速度较快,动物不易死亡。  相似文献   

11.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2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外期(exoeryg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40 d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meroz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  相似文献   

12.
评述氯喹的作用机制假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期临床实践发现,氯喹、奎纳克林、金鸡纳生物碱的抗疟作用只限于疟原虫生活史中能降解血红蛋白的阶段。红内期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与其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程度一致。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氯喹积聚的浓度远远超过未感染的红细胞内氯喹的浓度。Sinden等[1]报...  相似文献   

13.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中缅边境西段缅甸境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我国抗疟新药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100%、14.3%及19.0%,半数抑制量依次为249.4、4.2及12.1nmol/L。3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咯萘啶的ID50分别为335、6nmol/L和43.1nmol/L;4例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260.1nmol/L和5.0n  相似文献   

14.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由于被寄生的肝细胞周围没有明显炎症反应,推测红细胞外期不引起宿主临床症状。从疟疾症状发作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成熟时间一致情况看,认为系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噬血红蛋白产生代谢产物及疟色素,当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随同裂殖子一起进入血流,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及  相似文献   

15.
恶性疟原虫基因文库构建及特异DNA探针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用HindⅢDNA用HindⅢ消化与pBR322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HB101,转化效率为1.5×10^6转化子/μg DNA,建成基因库。用P.f基因组DNA原位杂交,证明了该库的有效性,又筛出特异克隆。克隆之一pBF2 DNA用^32P和光敏生物素标记作探针,可分别从间日疟原虫,恶疟原虫,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和人白细胞DNA样本中特异地检出P,f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形态和ATP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红细胞ATP酶活性与红细胞形态改变及对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影响。方法用电镜扫描方法观察33例高血压及20例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并用激光衍射方法及沈茂星法分别测定红细胞变形性及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结果(1)高血压腔梗组口形、嵴形、类球形等异常形态红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4.84±1.67/2.04±1.12/1.40±0.33,P<0.01)。(2)高血压腔梗组异常红细胞检出率>4%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80%/9.1%,P<0.001)。(3)高血压腔梗组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DImax)及综合变形指数(IDI)均低于正常组(P<0.05)。(4)高血压腔梗组及高血压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Ca2+-Mg2+-ATP酶活性(μmol·gHb-1·2h-1),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降低的同时红细胞几何形态出现异常,并伴有红细胞变形性减低,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之一。因此,高血压的防治除降压,抗血小板等治疗外,还应给予改善ATP酶活性,促使红细胞形态正常化的治疗,以防止梗塞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过氧化氢在老化红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分泌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老化红细胞模型,测定老化红细胞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利用丝裂原激活的小鼠脾细胞方法测定T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水平,并利用抗氧化剂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0.5×10-3mol/L、1×10-3mol/LH2O2能明显降低老化红细胞的CAT活力(P<0.01),丹酚酸B5μg、15μg能明显提高老化红细胞的CAT活力(P<0.01)。5×105/ml、1×106/ml、5×106/ml老化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经过0.5×10-3mol/LH2O2温育后的老化红细胞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水平(P<0.01);再经过丹酚酸B5μg温育后的老化红细胞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水平(P<0.01)。由此说明H2O2可能介导老化红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与当前的流行病学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以及费用-效益原则的新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新的防治对策以高危村和高危人群为重点,结合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综合性措施,包括:在高危村进行健康教育,对高危村和曾在山上住宿的高危人群进行集体药物治疗,对疟疾病例进行追踪治疗,但不采用传统的杀虫剂喷洒或浸泡蚊帐。结果:采取新的防治对策措施后群众的疟疾知识、蚊帐使用率和治疗依从性有所提高,各项疟疾指数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全乡的年疟疾带虫发病率从1994年的3.5%下降至1996年的1.1%和1997年的0.8%;恶性疟带虫发病率从1.0%分别下降至0.3%和0.3%;疟原虫率从1995年5月的7.2%下降至1996年11月的2.1%和1997年10月的1.2%,其中恶性疟原虫率则从1.2%下降至0.1%;没有疟疾病例的村比例从18.6%上升到54.2%,发病率大于5%的高危村从14个减少至2个;费用-效益比率1995~1996年为1∶2.4,1997年为1∶4.4。结论:试点研究达到了预期效果,从而为进一步控制海南山区的疟疾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青蒿素对鼠疟的疗效观察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李承邰为了观察青蒿素对鼠疟原虫的杀灭情况,选用18—209健康小白鼠(昆明株)38只,经腹腔接种含伯氏鼠疟原虫(引自军事医学科学院,本所保种)的鼠血0.5ml,约含疟原虫召.5×106。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1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接受ABO血型不合供体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血浆置换术2次,共置换出患者体内血浆3.2L后,血清抗"A"血型抗体滴度由1∶64下降至1∶8,骨髓幼红细胞比分逐渐上升,由血浆置换术前的0.005上升至术后12周的0.21;红细胞输注量逐渐减少,血红蛋白逐渐升高,患者目前已完全恢复正常2年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