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甲泼尼龙在脊柱围手术期中的预防性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MP)在脊髓减压手术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价值及其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6例患者,包括脊髓型颈椎病40例,脊柱椎管内肿瘤27例,颈胸椎的韧带骨化29例。患者根据不同剂量和用法分为4组,A组:术前0.5h应用MP;B组:术中减压开始后应用MP;C组:患者回病房后开始应用MP;D组:术中、术后均未应用MP,使用常规甘露醇脱水。结果A、B组与D组相比,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性差异;C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创口感染、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和术中应用MP能明显提高脊髓型颈椎病、脊柱椎管内肿瘤和韧带骨化性疾病等脊髓减压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率和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后路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后行全椎板切除减压10例及单开门椎板成形术9例,采用JOA评分及Hirabayashi恢复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随访1~50月,平均(20.0±10.2)月,全椎板切除减压组JOA评分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为首选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方法,但当骨化灶对双侧脊髓均有压迫,则更适合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漂浮骨化灶脊髓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组将2001年以来手术治疗的10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其中5例行漂浮骨化灶脊髓减压.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结果:漂浮骨化灶脊髓减压手术平均改善率为63%,直接切除骨化灶平均改善率为65%.前路直接切除骨化灶并发脑脊液漏1例,本组1例术前MRI检查存在脊髓信号改变者术后仍存在,无死亡及瘫痪加重病例.结论:漂浮骨化灶脊髓减压与直接切除骨化灶脊髓减压平均改善率无显著差异,前者可避免脊髓及硬膜囊损伤,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观察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2年5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2例,通过CT及MRI进行分型,均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直线型9例,鸟嘴型8例,连续锯齿型21例、复杂型14例.通过随访,评估术后1年的JOA评分.结果 术后1年的JOA评分,52例患者中优3例,良21例,可23例,差5例,4种类型的术前与术后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鸟嘴型及复杂型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存在术后神经功能加重的情况.结论 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有效的,但对鸟嘴型及复杂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应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的疗效.方法 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例,均一期行颈椎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术,术后3~5个月,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表现,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一期后路手术9例患者脊髓压迫症状缓解,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二期前路手术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分期后、前路联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改善明显,12例患者随访8~15个月,JOA评分增加3~7分.结论 对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椎管扩大术后,原有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解除压迫,改善脊髓受压症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8例患者均行全麻,手术减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术后随访,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4.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平均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68.5%,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四肢功能评定结果为:优5例,良2例,可1例。未出现血肿、脑脊液漏或者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未见颈椎反曲现象发生,未出现螺钉断钉和松动现象。结论行颈后路椎管减压成形术,联合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减压完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颈椎间盘突出前路手术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在颈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疗效。方法经前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24例,保留组26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术前MRI显示的脊髓最细处选取T1加权正中矢状切层面测量,对术前术后、切除与保留组之间比较。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疗效进行χ2检验,对两组脊髓矢状径术前术后测量值进行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7月至57月,平均27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62±24)%,(P<0.05)。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3.26±1.05)mm,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2.32±1.23)mm,(P<0.01)。结论后纵韧带的切除,使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形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经临床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60例,分为颈前路手术组和颈后路手术组各30例,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前路手术组出现并发症10例(33.33%),其中脑脊液漏3例、植骨块滑脱2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血肿2例。颈后路手术组出现并发症5例(16.67%),其中颈部疼痛3例、颈屈伸活动受限1例、脊髓损伤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症发生率比颈前路低,可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相似文献   

10.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式选择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亮  申勇  冯建书  于金河  顾振方 《河北医药》2008,30(8):1139-1141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根据影像学资料将6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分为5组:Ⅰ组:单节段及2节段椎间盘突出不合并椎管狭窄;Ⅱ组:单节段及两节段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Ⅲ组: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Ⅳ组: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节段型后纵韧带骨化及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Ⅴ组:单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印例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术后恢复良好.5组病例术后1年AS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对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应根据影像学资料采用不同术式,早期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open.doorELA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71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1侧是后纵韧带骨化症(A组),另50例是脊髓型颈椎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随访13-95个月,平均(46.5±35.8)个月;B组随访13—96个月,平均(47.7±36.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发生率、Cs神经根麻痹以及术前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改善率要低于B组(P〈0.05)。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度都有所丧失,但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CT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分别为A组(38.04±4.76)。和B组(37.48±4.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但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并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84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A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B组)49例,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JOA评分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87.5%,高于B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能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但手术有一定并发症,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3.
徐刚  匡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382-3383,3386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在儿童鼻内镜腺样体摘除术中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住入院待手术的6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为超前镇痛组,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地塞米松5 mg,术毕注射生理盐水2 mL;B组为术后镇痛组,术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术毕注射地佐辛0.1 mg/kg、地塞米松5 mg;C组为对照组,术前、术后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观察并记录三组诱导前、拔管时、拔管后5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苏醒拔管时间,苏醒期患儿有无躁动呛咳;术后0.5、1、2、4、6、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C组患儿MAP、HR拔管时、拔管后均高于诱导前,且高于A、B组拔管时、拔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呛咳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0.5、1、2、4、6、12、24 h的VAS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苏醒拔管时间大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4、6、12、24 h的VAS评分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地塞米松复合液超前镇痛在儿童鼻内镜腺样体摘除术中具有协同作用,能延长术后镇痛的时间,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且术后苏醒迅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及CT成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手术患者76例,根据术前CT成像特点将其分为不规则型、块状型、山丘型和蕈伞型.其中山丘型和蕈伞型患者行前路手术,不规则型和块状型患者视其病情行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采用JOA评分法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MRI T2加权图像分类法对患者进行手术预后评估.结果 不规则型组脊髓功能改善率为(56.1±16.9)%,块状型组为(58.8±9.5)%,山丘型组为(61.6± 13.8)%,蕈伞型组为(63.9±10.7)%,CT成像各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成像各组患者中三角型组改善率最低(50.1±7.3%),水滴型组最高(65.9±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够为临床提供颈椎骨化后纵韧带的精确图像,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及精确实施手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患者术后评估方面,MRI成像对于脊髓功能的反映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颈椎OPLL患者采用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3例获随访,平均24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神经功能由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恢复至术后平均14分。手术有效率95.6%,优良率75.8%。结论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是治疗颈椎OPLL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王忻  赵毅  祁学强  常建旗 《河北医药》2016,(14):2146-214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单纯前路手术组(前路组, n=28)、单纯后路手术组(后路组, n =23)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组(联合组, n =38)。比较3组患者术后椎体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3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均低于前路组和后路组,JOA评分均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和后路组Cobb 角、椎体间滑移距离、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联合组D级+E级比例显著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和后路组D级+E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单一入路手术相比,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明显提高了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椎体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且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和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本院近两年收治的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200mg,每日3次;奥扎格雷钠80m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奥扎格雷钠80m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均以14d为1个疗程,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提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46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患者意愿和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各23例,A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ASIA神经功能评分及sF-36评分等。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91.3%(21/23)高于B组的73.9%(17/23)(X^2=6.38,P〈0.05),A组手术时间(83.6±23.5)min短于B组的(106.8±25.1)min(t=5.37,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3.0%(3/23)低于B组的26.1%(6/23),A组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评分及sF-36评分均优于B组(均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