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2015-2017年廊坊市食品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掌握食品沙门氏菌污染情况,为防控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GB 4789. 4-2016对不同类别食品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2015-2017年共从6类食品中检出24株沙门氏菌。生畜肉检出率最高,为30. 00%;其次是生禽肉、地方性食品(驴肉火烧)、猪肉馅。24株沙门氏菌分别来自6个血清群:B群、C1群、C2群、C3群、D群、E1群,以C群为主。共涉及12个血清型,以里森沙门氏菌为主。结论廊坊市沙门氏菌污染较为严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食品风险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需加大管理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迄今已发现沙门氏菌菌型190个,自人体分离出的约97个.1987年6月15日,我们从肠道门诊急性腹泻就诊的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出一株"C"群沙门氏菌,经系统鉴定,证实该菌为布洛克兰沙门氏菌,属省内首次报道.病历简介患者男,65岁,工人.恶心呕吐(4次/d)、腹痛、腹泻(3~4次/d)3天入院.入院前1天  相似文献   

3.
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已作为初筛化学物诱变性的首选试验而被广泛应用。由C.Pueyo等(1987)创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阿拉伯糖抗性正向突变试验则鲜为人知。它是一种检测从阿拉伯糖敏感(Ara~s)到阿拉伯糖抗性(Ara~r)的基因改变的正向突变检测系统。SV50和BA1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沙门氏菌在部分动物、外环境污水和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的菌型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对沙门氏菌进行分群和分型 ,采用K -B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92 4份标本检出沙门氏菌 93株 ,检出率为 10 .1% ,其菌型分布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 (8/93)、C2 群纽波特沙门菌 (72 /93)、E1群伦敦沙门菌 (7/93)以及未定型 (6 /93)。 87株沙门氏菌对新霉素和丁胺卡那敏感性最高 ,敏感率均为 10 0 % ,其次为四环素 ,敏感率为 89.7%。结论 本文实验结果可为研究我省沙门氏菌的菌型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993~1995年间对山东省32个单位71个普通级实验动物群进行了沙门氏菌的检测及复检。结果:豚鼠(11只)、仓鼠(16只)、新西兰兔(115)、哈白兔(12只)、日本大耳白兔(5只)、猫(2只)、ICR小鼠(20只)、BALB/c小鼠(6只)、C57BL小鼠(6只),阳性率均为0;昆明小鼠中沙门氏菌阳性率为的0.63%(2/316只),Wistar大鼠中沙门氏菌阳性率为4.3%(2/46只)。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 paratyphi C, SPC)噬菌体SPC-P1在其他血清型中是否存在,并确定其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 方法:以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KS4594基因组中SPC-P1为模板,设计6对引物,分别在11株伤寒沙门氏菌、1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12株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23株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中进行SPC-P1片段的扩增. 同时下载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全基因组序列完成的100株20个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全基因组序列,通过Mauve 2. 3. 1软件进行比对,以确定SPC-P1在各个血清型中的分布. 根据SPC-P1在RKS4594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设计引物,对10株SPC-P1阳性的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扩增,并对产物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析SPC-P1 整合情况. 结果:SPC-P1广泛存在于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组中,14株能够扩增到所有的6个片段,2株扩增到3~5个片段,所有扩增阳性的片段与预期大小吻合. 在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中,6个片段均阴性或仅存在1~2个片段,并且片段均比预期小. Mauve比对结果显示,仅在与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进化关系较近的猪霍乱沙门氏菌中存在接近完整SPC-P1的片段,但序列相似性存在差异. SPC-P1在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是固定的,位于两个相邻基因 pgtE 和yfdC之间. 结论:SPC-P1是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独特的致病因子,其存在可能使得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宿主范围、致病性大小等功能方面有别于其他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云南省鼠伤寒沙门氏菌PFGE分子分型及耐药状况, 为防控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Pulse Net China公布的沙门氏菌PFGE分型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得出药敏板MIC值, 根据CLSI的相应标准获得出S、I、R结果.结果 云南省68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呈53种PFGE带型.68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对复合磺胺 (SXT) 的耐药率最高, 为45.59%, 对亚胺培南 (IMP) 最敏感.其中1株菌对14种抗生素中11种抗生素耐药.结论 云南省鼠伤寒沙门氏菌分子分型呈多样性.复方磺胺是云南地区鼠伤寒沙门氏菌最耐药抗菌素.地区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不典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6年三河市从事餐饮服务行业人员沙门氏菌的带菌状况和所携带的菌型分布情况,为防制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三河市餐饮服务行业从业职员体检的肛拭标本,开展平板培养、生化和血清分型。结果 2016年共检测肛拭标本36 452份,检出沙门氏菌6株。囊括4个血清群5个血清分型,其中B群3株(鼠伤寒沙门氏菌2株)占50.0%;C1群1株;C2群1株;D群1株。结论三河市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沙门氏菌的带菌率较高,且出现鼠伤寒沙门氏菌。疾控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沙门氏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为了解进口冻禽肉中沙门氏菌污染情况,探讨综合控制沙门氏菌引起食品中毒的措施,1991年上半年,我们对406宗进口冻禽肉进行沙门氏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样品种类与来源:从9个国家进口的冻鸡翼、鸡脚、鸡腿、鸡肫、鸭翼、鸭脚。 2.调查 1.阳性检出率:406宗冻禽肉检出沙门氏菌44株,阳性检出率为10.84%。检验样品数较多的鸡翼、鸡脚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43%、1.00%,经过统计学处理,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鸡翼的沙门氏菌带菌率比鸡脚高。 2.菌型鉴定结果:通过系统的生化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和血清学分型鉴定,其血清型分属于5个菌群,22个血清型,其中以B群最高15株,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设计以改良半固体Rappaport-Vassiladis(MSRV)培养基为基础的毛细管培养法(简称改良培养法),评价该法对鸡肉样本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效能.方法 将载有MSRV培养基的毛细管插入样本预增菌液或增菌液,筛检样本中的沙门氏菌.以129株沙门氏菌和58株非沙门氏菌评估改良培养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ISO6579:2002食品和饲料沙门氏菌检测基准方法(简称国际标准法)为参比标准,评价改良培养法对鸡肉样本中沙门氏菌的检测能力.结果 改良培养法对沙门氏菌的敏感性为96.9%(125/129),对非沙门氏菌的特异性为96.6%(56/58).改良培养法和国际标准法对鸡肉样本中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20/60)和35.0%(21/6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国际标准法相比,改良培养法筛检出91.7%(33/36)的阴性样本,不需要进一步分离和鉴定;初筛时间早至36 h,比原时间缩短一半.结论 改良培养法对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效能与国际标准法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节约人力物力和省时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由于沙门氏菌分布极广,大多数存在于家禽(鸡、鸭、鹅)、飞鸟、家畜(猪、牛、羊等)、鼠类及某些野生动物的肠腔和内脏中,当禽、畜发病时,细菌就可以从肠道淋巴侵入血流而遍布全身组织.如果食用时没有彻底加热或生熟制品交叉污染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尤其是食用病死的畜肉,中毒机会更大.除了家禽、家畜广泛存在沙门氏菌外,鱼、蛋和蛋制品也经常带有沙门氏菌,有学者曾做过调查,在90份蛋清中,竟发现有31份有沙门氏菌.因此,吃生鸡蛋也极易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感染C57BL/6小鼠肠道模型。方法先用5%NaHCO_3溶液灌胃,中和部分胃酸,提高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的感染能力,随后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灌胃攻毒。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对小鼠的生存情况及体重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小鼠肠道组织病理变化等。结果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攻毒后C57BL/6小鼠出现体重下降、萎靡不振、寒颤及死亡等表型,解剖学水平显示小鼠肠道充血膨胀。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小鼠小肠绒毛间质水肿、肠粘膜层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结论成功建立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感染C57BL/6小鼠肠道模型,该模型在研究相关免疫分子或细胞因子在S.Typhimurium引发肠炎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属于原生动物界的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原虫.迄今报道过的隐孢子虫虫种有: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小鼠隐孢子虫(C.muris), 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蛇隐孢子虫(C.serpentis),鱼隐孢子虫(C.nasorum)等,对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造成感染的主要是Tyzzer于1912[1]年发现的微小隐孢子虫(C.p.).  相似文献   

14.
鼠伤寒沙门氏菌(以下简称鼠伤寒)引起感染,国内外屡有报导。现将小儿腹泻(肠炎)病属于81年9月82年至5月从170例粪便培养阳性的4例和血培养阳性的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猕猴属猴肠道志贺氏、沙门氏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1986年1月~1988年12月,对新引进及长期饲养的猕猴(M.mulatta)、平顶猴(M.nemestrina)、熊猴(M.assamensis)及红面猴(M.eretaides)进行了肠道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的调查。共检1325只,4096猴次。结果:志贺氏菌阳性30只,检出率为2.26%;沙门氏菌阳性8只,检出率为0.60%。经长途转运来的猴,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距本场较近地区(思茅、临沧等地)捕获的猴。连续2年对134头种猴进行定期检疫,1987年未检出志贺氏  相似文献   

16.
胡海贇  洪燕  王春 《北京医学》2018,(3):225-228
目的 了解沙门氏菌导致的儿童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特征,分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肠道门诊接诊治疗的腹泻病患儿中粪便沙门氏菌阳性的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和病原体血清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粪便标本2 180份,培养分离得到沙门氏菌株196株(8.99%).男111例(56.6%),女85例(43.4%),男女之比为1.3∶1;年龄最小21d,最大12岁,年龄越小病例数越多.血清型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79株(40.3%),肠炎沙门氏菌55株(28.1%);鼠伤寒沙门氏菌在0~1岁年龄组的检出率(65.8%)明显高于肠炎沙门氏菌(32.7%);而其他各年龄组的肠炎沙门氏菌的检出率要高于鼠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为81.12%,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平均为23.46%;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10%.临床表现中0~1岁患儿的粪便呈稀糊状的占81.1%.平均发热天数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对大便培养随访复查发现,排菌>5周的患儿占25.5%,<3岁者占大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1岁组迁延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沙门氏菌在不同年龄组患儿中临床表现和血清型特征不同,应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及正确看待长期带菌情况,通过合理的卫生措施减少对沙门氏菌的暴露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质控考核样品进行检测,分离鉴定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分析其中特别的生物学现象.方法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GB 4789.4-2010)>对考核检样进行检测.结果 分离出都柏林沙门氏菌而未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在检验过程中观察到特别的生物学现象.结论 沙门氏菌在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上并非都一致显紫色,极个别有时也显示蓝色.  相似文献   

18.
沙门氏菌属的种类繁多,经鉴定而命名者目前已知达2200余血清型。按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A、B、C、D、E、F、G等20余组;再按鞭毛抗原的不同而鉴别组内的不同菌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沙门氏菌主要见于A~E组,其中最常见的有A组中的副伤寒甲杆菌,B组中的副伤寒乙和鼠伤寒沙门氏菌,C组中的副伤寒丙沙门氏菌及猪霍乱杆  相似文献   

19.
宋榴艳  陈守义  侯水平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6):627-628,697,738
目的 对一株从广州市食品从业人员肛拭子中分离的蔗糖发酵型沙门氏菌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培养特性试验、生化分析、血清型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 该菌培养特性及生化特性符合沙门氏菌定义,但与普通沙门氏菌在蔗糖利用、硫化氢产生上存在差异.血清型鉴定为山夫登堡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serovar Senftenberg),16S rRNA序列分析为肠道沙门氏菌亚种(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结论 该菌为一株蔗糖发酵型、硫化氢阴性的不典型山夫登堡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2003年至2007年湖南省实验动物中沙门氏菌、汉坦病毒、仙台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弓形虫病等几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方法 按抽检动物.结果 实验大、小鼠汉坦病毒(HV)和仙台病毒(Sendai)出现抗体阳性,实验小鼠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出现抗体阳性,实验鼠沙门氏菌(Salmonella)检测结果阳性,实验大鼠和普通级兔弓形体(Toxoplasma)检测结果阳性.结论 应加强对实验动物流行病学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