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结合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采用置管溶栓结合覆膜支架行腔内血运重建的9例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病人,其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71.1±11.2)(54~87)岁。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复查,及主动脉CTA复查。结果:9例均置管溶栓24 h。8例成功置入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和对侧分支支架各1枚,其中1例加用延长肢1枚。1例采用Kissing技术置入Gore Viabahn覆膜支架3枚。随访(9.0±3.3)(3~16)个月。技术成功率100%。所有下肢缺血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未见支架移位及内漏发生,主髂动脉移植物通畅。仅1例因局部感染行左足趾截断术。结论:置管溶栓结合覆膜支架治疗近肾主髂动脉闭塞,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正>平肾主髂动脉闭塞的传统治疗是开腹行主-髂/股动脉旁路移植。然而,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开腹手术的风险极高,腔内成形作为微创技术具有手术风险低,术后恢复快的特点。2014年4月我们对1例平肾主髂动脉闭塞采用腔内覆膜支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2014年4月6日入院。主诉:双下肢间歇性跛行4个月,左侧严重,跛行距离10m,无静息痛,不伴头晕、黑矇、上肢无力。查体: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运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髂动脉成形术中髂动脉破裂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覆膜支架均置入成功,8例即刻复查髂动脉造影显示,髂动脉管腔通畅,无造影剂外溢;1例患者覆膜支架近心端出现Ⅰ型内漏,立即开腹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失访1例,8例患者随访14 ~45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覆膜支架远心端(髂外动脉)狭窄,行髂外动脉球囊扩张裸支架成形术,继续随访5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1例随访18个月,彩超复查人工血管通畅良好.结论 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首选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对治疗不满意者,外科治疗是最后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腔内隔绝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ng ZP  Yuan LX  Feng X  Bao JM  Zhao ZQ  Feng R  Mei ZJ  Liao MF  Pei Y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596-1599
目的探讨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腔内隔绝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例64岁男性并存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肾周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薄层CT精确测量数据,设计相应的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在全身麻醉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应用此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隔绝腹主动脉瘤,且双侧肾动脉内各置人了一覆膜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即时DSA造影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及左髂内动脉通畅,瘤腔无内漏,术后肌酐较术前略有下降。术后10d复查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形态良好,无扭曲、移位、脱节,无内漏,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及左侧髂内动脉通畅、显影良好。结论应用个体化的一体式开窗型腔内隔绝术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总结使用腔内技术处理夹层动脉瘤远侧破口的经验.方法 总结15例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近端破口腔内修复术后腹主动脉以远破口的二期介入处理经验.所有病例远侧破口持续存在,出现腰腹部症状或局部腹主动脉外径增加.本组病例中内脏动脉处破口7个(1个腹腔动脉内破口,6个肾动脉处破口),肾下腹主动脉破口4个,髂动脉破口7个;其中3例为内脏动脉破口合并髂动脉破口.肾下腹主动脉破口均采用一体式覆膜支架封堵;1例近右肾动脉破口使用先心封堵伞;其余内脏动脉和髂动脉破口均采用小覆膜支架封堵.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操作,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破口封堵良好,无内漏.使用封堵伞的病例,夹层破口封堵良好,但由假腔供血的右肾动脉同时闭塞;肾动脉破口使用覆膜支架封堵病例中,1例显著内漏,2例微量内漏,其余病例封堵良好,无内漏.病例随访2 ~10个月,平均(5.0±2.0)个月,内漏病例CTA示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但破口附近假腔仍有血流,其余病例夹层内均血栓形成.结论 针对适当患者,个体化方案封堵夹层动脉瘤的远侧破口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覆膜支架在主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45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其中男37例,女8例,年龄38 ~ 94岁,平均(61±12)岁.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28例,静息痛11例,足趾坏疽6例.单侧髂动脉闭塞22例,一侧髂动脉闭塞合并对侧狭窄8例,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同时闭塞15例.病变长度6 ~18 cm,平均(12 ±3) cm.4例在介入溶栓3d后置人覆膜支架,其余病例均一期置入覆膜支架.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操作,单侧放置覆膜支架19例,使用Kissing技术放置覆膜支架26例.所有病例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仅1例患者因感染最终截肢.随访6 ~21个月,平均(12±4)个月,除1例单侧髂动脉闭塞病例因远端流出道差于术后14个月闭塞外,其余支架均通畅,通畅率97.8%.结论 使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联合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介入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采用顺行途径穿刺,经左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12例。通过SIA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应用球囊扩张成形并植入支架(裸支架18枚,覆膜支架4枚)。结果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植入后髂动脉闭塞段管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1±0.12增至术后7天的0.81±0.13(t=8.76,P0.0001)。近中期随访2例发生再狭窄,经PTA解除,术后12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为85.71%(12/14)。结论 SI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外科治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83 例急、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是导管取栓;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根据病变情况分别行腔内支架植入、人工血管旁路术以及支架联合远端动脉重建等术式.结果 急性主髂动脉闭塞14 例,并发症6 例(42.9%),死亡率7.1豫.慢性主髂动脉闭塞69 例,并发症16 例(23.2%),其中支架植入17 例,并发症23.5%;人工血管旁路术23 例(24 次),并发症30.4%,死亡率4.3豫;支架联合动脉重建29 例(58 条肢体),并发症5 例(17.2%).结论 开展微创技术或外科手术结合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可以降低手术期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提高治疗技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探讨近肾动脉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回顾分析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心脏血管外科2013年3月—2016年3月共4例近肾动脉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病例。4例患者均行腔内治疗,给予腹主动脉、髂动脉插管溶栓。其中1例插管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未行支架置入;其余3例插管溶栓后给予腔内人工血管支架置入。1例患者平肾动脉狭窄,双肾动脉置入烟囱支架。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出现肾功能不全,治疗后康复。4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腔内治疗近肾动脉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3月65例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资料。其中腹主动脉瘤颈过短(〈2 cm)15例(23.1%),参照肾动脉将支架向腹主动脉近侧释放;瘤颈严重成角(≥60°)28例(43.1%),将腹主动脉拉直再释放支架;同时具有短瘤颈和严重成角10例(15.4%);涉及双髂总动脉瘤的保留髂内动脉的处理5例(7.7%),尽量保留一侧髂内动脉以防盆腔脏器缺血,2例分期行髂内动脉覆盖;入路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导致腔内覆膜支架的输送器到达预定位置困难5例(7.7%);合并其他特殊病变2例(3.1%)。均采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其中进口血管支架29例(44.6%),国产血管支架36例(55.4%)。结果手术均成功。23例(35.4%)即时内漏,其中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8.2 d。随访60例(92.3%),随访时间1~8年,平均3.5年。死亡5例(8.3%),死亡原因均与该病无关。1例半年后支架移位,内漏,再次行腔内修复,置延长段支架后内漏消失,继续随访22个月,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无支架移位和内漏发生。其他内漏均消失。左下肢缺血3例,原因为1例左侧髂分支支架移位导致闭塞,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下肢缺血症状缓解,2例髂动脉打折,再次腔内治疗放置裸支架后缺血症状缓解。结论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和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完善,过去认为不能采用腔内治疗的复杂腹主动脉瘤也可以采用腔内治疗,对于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5月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行腔内技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42~79(平均58.3)岁。左侧髂动脉病变15例,右侧髂动脉病变12例,双侧髂动脉病变7例,包括累及腹主动脉末端2例。合并高血压30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脑血管病2例。术前均行CTA明确诊断。结果: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共植入支架44枚,临床症状改善。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1例再狭窄,狭窄程度50%,缺血症状不明显,未治疗。结论: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病变(AIOD)患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近肾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Rutherford分级:4级5例,5级9例,6级3例。患者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保护伞保护内脏动脉,开通病变血管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23%。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后出现狭窄或夹层,其中5例患者植入覆膜支架、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及1例行主髂动脉开窗技术后显影通畅。15例(88.23%)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92±0.22,明显高于术前(0.35±0.0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12.4)个月,术后1年、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2%及82.4%,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及82.4%,二期通畅率为100%。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肾动脉再狭窄,经肾动脉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结论对于开放手术高危的近肾AIOD病变患者,腔内治疗不失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早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3月65例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资料。其中腹主动脉瘤颈过短(2 cm)15例(23.1%),参照肾动脉将支架向腹主动脉近侧释放;瘤颈严重成角(≥60°)28例(43.1%),将腹主动脉拉直再释放支架;同时具有短瘤颈和严重成角10例(15.4%);涉及双髂总动脉瘤的保留髂内动脉的处理5例(7.7%),尽量保留一侧髂内动脉以防盆腔脏器缺血,2例分期行髂内动脉覆盖;入路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导致腔内覆膜支架的输送器到达预定位置困难5例(7.7%);合并其他特殊病变2例(3.1%)。均采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其中进口血管支架29例(44.6%),国产血管支架36例(55.4%)。结果手术均成功。23例(35.4%)即时内漏,其中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8.2 d。随访60例(92.3%),随访时间1~8年,平均3.5年。死亡5例(8.3%),死亡原因均与该病无关。1例半年后支架移位,内漏,再次行腔内修复,置延长段支架后内漏消失,继续随访22个月,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无支架移位和内漏发生。其他内漏均消失。左下肢缺血3例,原因为1例左侧髂分支支架移位导致闭塞,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下肢缺血症状缓解,2例髂动脉打折,再次腔内治疗放置裸支架后缺血症状缓解。结论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和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完善,过去认为不能采用腔内治疗的复杂腹主动脉瘤也可以采用腔内治疗,对于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主髂动脉闭塞外科治疗的早期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83例急、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急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是导管取栓;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根据病变情况分别行腔内支架植入、人工血管旁路术以及支架联合远端动脉重建等术式。结果急性主髂动脉闭塞14例,取栓后6例发生并发症(42·9%),死亡率7·1%(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69例,并发症16例(23·2%),其中支架植入17例,并发症23·5%(4例);人工血管旁路术23例(24次),并发症30·4%(7例),死亡率4·3%(1例);支架联合动脉重建29例(58条肢体),并发症5例(17·2%)。结论开展微创技术或外科手术结合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可以降低手术期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急性动脉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11例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急性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即时保肢率100%。1例患者术后10 d因下肢动脉栓塞入院急诊行血管腔内治疗后血流恢复。1例多发伤患者术后因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2例腘动脉损伤患者术后1个月因自行停药发生腘动脉闭塞,术后6个月动脉支架内血流通畅率为80%(8/10)。结论Viabahn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动脉损伤性疾病的即时及早期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关于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病变结果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来对其治疗结果进行综述。对于大多数患者,腔内治疗优于外科手术;支架置入在技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等方面优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直接支架置入和选择性支架置入孰优孰劣存在争议;覆膜支架就其远期通畅性、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优于裸支架;复杂主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疗效值得肯定。因此,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病变结果令人满意,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是以盆腔缺血和/或下肢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发病率、就诊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随着介入材料不断发展和手术医师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腔内治疗凭借其创伤小、操作方便、效果明确、周期短、病死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步成为临床医师治疗AIOD的首选治疗方式。目前关于裸支架和覆膜支架在AIOD患者中的疗效研究较少,本综述旨在探讨覆膜支架与裸支架在AIOD中的疗效,以期为AIOD患者的腔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行腔内治疗的主髂动脉病变患者共220例(283条肢体),男189例,女31例;年龄46 ~ 85岁,平均(64±10)岁.回顾性分析介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介入成功率为97.2%.7例患者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4.1%.其中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次(0.9%)、髂动脉破裂1例(0.45%)、远端动脉栓塞1例(0.45%)、穿刺相关并发症5例次(2.3%)(急性肱动脉血栓2例次,动静脉瘘1例,穿刺点血肿1例,穿刺动脉夹层1例).8例经腔内或手术补救治疗后好转,其中4例行腔内治疗(支架内置管溶栓2例、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球囊扩张术1例),4例行开放手术(动脉切开取栓3例、血肿清除术1例);另1例肱动静脉瘘患者因症状较轻未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2±17)个月,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0.8%、92.1%及99.2%.结论 根据术前对病变的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规范及轻柔操作是预防主髂动脉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对髂动脉病变的价值。分析2017年于我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0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球囊扩张成形,后置入Viabahn支架。共置入10枚Viabah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3~12个月,髂动脉未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应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体式分支型支架在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部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一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的18例腹主-髂分叉部病变患者资料,分析其技术成功率和术后疗效。结果 17例患者成功植入一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系统,技术成功率94.4%。病例均成功使用预置血管缝合器成功封堵穿刺点,无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闭塞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5.0±0.6)d。患者平均随访(13.0±3.0)个月,无支架相关死亡,无动脉瘤及支架移植物破裂,无支架移位。所有患者支架内血流通畅,无髂支闭塞病例,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发现Ⅱ型内漏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消失,未发现其他类型内漏。结论一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部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但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