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燕霞  张楠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3):37-37,3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5年11月所收治的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35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结果35例出院术后病理均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无一例出现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喻茜  王广珊  舒特标 《江西医药》2014,(12):1553-1554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对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癌变诊断和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2年5月的168例经乳导管切除术治疗的自发性单个导管乳头溢液患者的资料。评价乳腺X线、乳腺超声、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在预测癌变和高危病变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乳腺X线的敏感性为10%,特异性为94%,阴性预测值为88%,阳性预测值为18%。乳腺超声的敏感性为36%,特异性为68%,阴性预测值为89%,阳性预测值为14%。乳腺导管造影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49%,阴性预测值为93%,阳性预测值为18%。结论对于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传统的影像学研究并不能很准确的鉴别其癌变或高危病变。所有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都应该实施导管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是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多见于40~50岁女性, 是发生于导管上皮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症状表现为间歇性乳头溢出血性或棕色浆液性液体,也有患者无明显症状.此病具有一定的癌变率,癌变率可高达14.84%,临床均需采取外科干预,所以及时正确的诊断并恰当的外科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是一种良性肿瘤,可合并非典型增生,并具有复发、癌变风险,进一步发展为乳腺癌后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就IDP外科治疗及乳腺癌预防性内分泌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为今后IDP诊治及乳腺癌预防提供思路,对存在风险的IDP及时干预,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病因诊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术后病理明确的56例乳腺疾病的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结果 56例病例中导管内乳头状瘤23例,乳腺导管扩张症伴炎性增生症17例,导管内癌及乳头状瘤癌变9例,纤维囊性乳腺病及小叶增生7例。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原因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店》2005,(10):105-105
乳腺增生病分为三型,即乳痛症、乳腺腺病和乳腺囊性增生症.虽然乳痛症和乳腺腺病早期不会发生癌变,乳腺腺病后期和乳腺囊性增生病才可能发生癌变,乳腺囊性增生癌变率也仅在3-8%,但毕竟乳腺增生患者发生乳癌的机率比正常妇女高8-20%,防止乳腺增生癌变固然重要,得了乳癌,更需要科学治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乳腺钼靶摄影的普及,早期乳腺癌,特别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现率也在不断增加。DCIS是一种早期乳腺癌,为终末导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性增生癌变,但尚未发现突破管壁基底膜向周围间质侵犯,约40%的DCIS最终会发展为浸润性癌,与浸润性癌相比,DCIS患者病死率非常低[1],预后良好,而它的治疗方针也与浸润癌有所不同,因此术前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乳腺  相似文献   

8.
黄中晶 《江苏医药》2004,30(8):622-622
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是少见的乳腺肿瘤,手术切除范围、术后是否添加辅助治疗仍无一致意见。作总结了近16年来我院手术治疗PTB86例患,通过73例随访,回顾总结了PTB的病理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PTB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美蓝标记切除蓝染导管及腺体的方法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02例,评价其疗效。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7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6例。随访95例(93. 1% ),术后原导管溢液治愈,无复发。结论:采用美蓝标记切除蓝染导管及其腺体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姜环  王伟  梁青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170-171
乳腺结构不良症即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的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乳腺疾病,因本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一定的癌变率,因此如何预防癌变而进行早期治疗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然而由于目前治疗方法比较混乱,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本院乳腺疾病门诊选择720例乳腺结构不良症并要求治疗的患者,采用两种药物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乳腺分泌物潴留于乳腺导管内最终造成单纯性乳腺囊肿,其病因可能因内分泌紊乱导致乳腺细胞过度分泌,乳腺导管迂曲、伸长,最终造成局部缺血、坏死形成乳腺囊肿[1]。以往多以外科切除治疗单纯性乳腺囊肿,但其创伤大,费用高。因此,微创条件下对单纯性乳腺囊肿进行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作为乳腺健康体检常规检查的价值。方法对1049名年龄18-60岁健康体检的女性同时采用外科触诊(触诊)和CDFI进行乳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乳腺增生和乳腺结节总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18—30岁组以上两种疾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0岁组乳腺增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结节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8~40岁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乳腺体检方法.41~60岁组建议选择CDFI作为常规乳腺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13.
乳腺增生症是中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经大量组织形态学研究,乳腺增生连续、渐进的演变过程可导致癌变。多数资料认为其癌变率:囊性增生约为10%、小叶增生为1%-3%。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增强,人的情绪变化、心情不畅、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等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癌变率亦随之增高。现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李戎  谢莎  王先明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77-1678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瘘管治疗乳腺导管瘘的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对40例乳腺导管瘘进行手术治疗。瘘管连同周围部分腺体切除35例,3例行瘘管所在象限腺体切除,2例行半乳切除。34例一期缝合,6例敞开换药。结果:40例随访3个月~6年,平均3年,一期缝合的34例中有5例复发,经敞开换药后治愈,余35例均一次性治愈。结论:瘘管切除术是治疗乳腺导管瘘的基本手术原则,在减少复发的前提下,为保持乳房外形的美观及缩短住院时间,尽量予以一期缝合。  相似文献   

15.
姜怡  陈进 《安徽医药》2010,14(8):968-970
乳腺增生病(erythroplasia of mammarygland,EMG)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组织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一种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病变。乳腺增生病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乳房疾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并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乳腺增生病的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  相似文献   

1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金柱 《淮海医药》2008,26(5):427-42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癌变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6例IP癌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IP癌变占同期89例IP的6.74%,术前均未能确诊,4例术中冰冻考虑IP癌变。结论IP有癌变潜能,其癌变者术前确诊困难,术中冰冻对诊断治疗意义重大,应重视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癌变,国内报告癌变率为1.4%~9.09%。现结合有关文献就大肠息肉癌变的外科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结构及乳腺导管内微小病灶在造影剂充盈后成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探讨了以往乳腺导管造影、导管内病变形态、特点及导管造影后导管显影形态、分支走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导管造影检查可分三种类型:干型:主导管显影;支干型:主导管和分支导管显影;支叶型:主导管、分支导管、小分支导管和未支小叶腺泡;全部显影。②导管病变形态及导管内病变成像类型:a导管呈柱状,串珠状及囊状扩张;b导管受压移位,分支紊乱;c导管内充盈缺损,导管堵塞以后呈杯口状充盈缺损;d导管狭窄、中断、破坏出现虫蚀征及“鼠尾征”;e“瘤湖征”也叫”潭湖征”。结论乳腺导管造影适合于观察乳腺导管形态及乳腺导管内微小病灶,尤其触诊阳性及X线片不容易看到的微小病灶,非内分泌紊乱而乳头溢液。X线片上乳腺导管增粗,乳腺局部增厚。不明原因乳腺皮肤增厚,乳头内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有乳头溢液症状的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8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30例,乳腺区段切除术139例,单纯性乳房切除术29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102例、乳腺囊性增生症32例、乳腺癌30例、乳腺导管扩张症34例。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腺癌阳性率46.7%;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82.1%;乳管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0.0%。随访1—5年,2例复发。结论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的乳腺疾病中,良性病变最为常见,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乳管镜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作用,手术是治疗病理性乳头溢液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郑佩赞 《北方药学》2013,(12):81-8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对我院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患者2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乳腺导管内癌和微浸润癌ER、PR、p53和Ki-67表达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微浸润癌ER、PR表达均低于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内癌的Ki67明显低于微浸润癌表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癌变的p53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癌进展和ER、PR、p53和Ki-67异常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Ki-67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