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与单纯多次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单侧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60例为常规间断胸腔穿刺抽液者,60例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者,分析两组患者在胸水引流并发症,胸穿次数,胸膜肥厚粘连发生率,胸水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别. 结果 与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方法 比较,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发症少,胸穿次数少,胸膜肥厚、粘连发生率低,胸水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结论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经济、创伤性小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赵刚  沈春明  王巍  徐密琴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2):1657-1657
目的讨论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收效。方法将3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引流胸液;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胸腔穿刺抽胸液。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胸腔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岩  王申莲  姜云清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38-143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均予以全身规则抗结核治疗。A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B组常规胸腔穿刺抽液。结果两组间在抽放胸液量、胸液消失时间等方面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胸腔穿刺留置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安全可行,操作简便,降低胸膜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118例经B超、胸片或肺部CT片证实存在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分常规胸腔多次穿刺抽液组及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组。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引流胸水组较常规多次胸腔穿刺抽液组并发症少,胸水消失时间缩短,综合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可作为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洁  洪苑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816-18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引流组和抽液组的穿刺次数,胸液引流量,胸液消失时间及发生胸膜肥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流组与抽液组相比较,穿刺次数减少,胸液引流量多,胸液消失时间快,并发症少,发生胸膜肥厚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优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初治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资料,为其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67例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应用2HRZE/4HR短程化疗方案,结合口服激素及反复胸腔抽液进行治疗。结果胸穿抽液采取常规方法24例,经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控制胸水者43例;胸腔积液59例在1月内吸收;12例出现胸膜增厚。结论2HRPE/4HR短程化疗方案,联合口服激素及积极胸腔抽液治疗疗效较好,采用经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控制胸水较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更加安全、有效和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导管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32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胸腔抽液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传统方法是反复、间断胸穿抽液。治疗后 ,易出现胸膜肥厚、胸膜粘连等并发症 ,包囊性、多发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较高 ,胸水长期不吸收。我科在抗结核化疗基础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自然引流胸腔积液 ,并胸腔内注入尿激酶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病历选择 病例为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在我院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经细菌学、病理组织学和临床表现以及抗结核治疗有效诊断为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者共 32例。其中 ,男 15例 ,女 17例 ,年龄 19- 6 8岁 ,平均 33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反复胸腔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量以上积液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对照组30例予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所有病例均在引流后给予胸腔内注射异烟肼、丁胺卡那、地塞米松治疗,并给予6个月短期抗痨方案(2HRZE/4HRE),治疗第1个月均配合小剂量激素口服.结果 对比两组胸水消失时间,治疗组(5.2±2.5天)较对照组(9.7±3.2天)缩短(P<0.01).治疗8周后,对比胸膜增厚粘连程度评价疗效.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有效抗痨治疗前提下,经中心静脉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在防止胸膜肥厚方面明显优于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胸腔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62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全身抗结核和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胸膜腔微创置管引流,间断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间断胸腔穿刺抽液.分别观察胸水总量,胸水吸收时间,胸膜肥厚、气胸、胸膜反应、血性胸水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胸水总量、胸水吸收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胸膜厚度、气胸、胸膜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性胸水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 胸腔置管持续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好,能有效增加胸水排出量、缩短胸水吸收时间、减少胸膜肥厚、减少穿刺并发症,血性胸水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0.
胸腔积液是结核性胸膜炎及肺部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传统处理方法为反复胸腔穿刺抽胸水,增加胸膜反应及感染机会,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作者将我院2006年2月~2007年6月收治入院的大量胸腔积液及中、重度自发性气胸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置入行胸腔闭式引流,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皮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气胸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兴华  张芳  黄玉蓉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05-160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替代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气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自发性气胸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各种病因的气胸病例中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气胸的病例2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1例及对照组17例),分别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引流和反复多次的胸腔穿刺抽气治疗,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出现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11例患者均得到根治性治愈,治愈率达100%,鼹种方法相比:胸膜腔气体吸收时间(3.24±1.76天 vs 10.14±2.72天),胸膜反应(0% vs 11.76%),住院费用(1291.52±716.59元 vs 1736.49±1211.43元),各项指标对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人治疗气胸简单易行,出血少,创伤小,抽气过程中可随意控制抽气速度,可反复使用,治疗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胸腔静脉导管留置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6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郑法德  刘斌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0):1262-1263
目的观察每周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静脉导管留置治疗胸膜粘连分隔的效果。方法渗出性胸膜炎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胸腔静脉导管留置,每周1次胸腔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0.9%氯化钠20ml;对照组常规胸腔穿刺仅注射0.9%氯化钠20Hd。两组口服化疗方案均为2SHRZ/4HR。结果治疗8周后,B超检查:形成纤维分隔、粘连及胸膜肥厚,治疗组3例,对照组12例(P〈0.01);胸水消失时间:治疗组(18.3±4.2)天,对照组(22.6±5.6)天(P〉0.05);胸膜厚度及肺功能FEV,%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静脉导管留置可以减少胸液分隔,粘连及多房的形成,减轻胸膜肥厚,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胸腔置管联合透明质酸钠防治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联合透明质酸钠防治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4例符合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标准、中至大量游离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微创置管方法于患侧胸腔内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积液完全引流后,注入透明质酸钠凝胶2.5 ml;对照组常规胸膜腔穿刺抽液,第2次抽液后注入2.5 ml生理盐水作对照.第1次抽液当日两组均给予标准抗痨方案,即2HRZE/4HR,注药前、注药后72 h、注药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侧胸膜厚度.结果 59例患者参与最后结果分析.治疗组患者呼吸困难开始缓解的时间、发热时间、胸腔积液完全引流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可降低胸腔积液中乳酸脱氢酶、总蛋白(P值均<0.01)及白细胞水平(P<0.05);治疗组在注药后72 h及注药后3个月胸膜厚度F(5.75±2.10)mm,(3.81±2.42)mm]均小于对照组[(8.29±2.62)mm,(7.47±2.85)mm,P值均<0.01].结论 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联合透明质酸钠可较快地缓解患者因胸腔积液压迫肺造成的呼吸困难,缩短住院时间,减轻胸膜肥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积液闭式引流的可靠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闭式引流,观察其并发症、不良反应及疗效,并与21例行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比较。结果该方法不良反应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明显优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1.9%,vs19.0%,P0.05),疗效可靠。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地塞米松+异烟肼对无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膜粘连肥厚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0例中等量以上无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每次引流胸腔积液后注入尿激酶+地塞米松+异烟肼的治疗组60例和胸腔内注入地塞米松+异烟肼的对照组60例,分别于治疗3个月复查胸部CT。结果治疗组胸膜粘连发生率6.7%较对照组的28.3%明显减少(P0.01),胸膜肥厚(1.9±0.6)mm较对照组的(3.7±0.8)mm明显减轻(P0.01)。结论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地塞米松+异烟肼在治疗无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中有很好的预防胸膜粘连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持续引流加胸腔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60例,随机分为引流组及穿刺组,每组30例。引流组胸腔内注射5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00,000U;穿刺组胸腔内注射50ml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10mg。两组均按同样方案抗结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引流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2134±203ml,显著多于穿刺组的1356±213ml(P〈0.05);治疗后胸膜厚度为2.78±0.24mm,显著低于穿刺组3.24±0.29mm(P〈0.05);且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穿刺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胸导管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8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其中置管组42例,采用微创胸导管闭式引流术;胸穿组40例,采用多次常规胸腔穿刺术。结果置管组在胸水吸收天数、症状好转天数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胸穿组(P〈0.05)。置管组在胸膜增厚发生率上少于胸穿组(P〈0.05)。两组在胸腔内出血、气胸、堵管、感染、胸膜反应及导管脱落等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胸导管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优于胸腔穿刺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防治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成本低、效果好的治疗方法。方法64例中至大量游离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胸腔置管完全引流积液后注入透明质酸钠,对照组常规胸穿抽液。统计治疗3个月后2组花费的成本,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及敏感度分析。 结果59例患者参与最后结果分析。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对照组胸膜肥厚发生率是6.7%、31.0%(有效率分别是:93.3%、69.0%)(P<0.05);成本效果比(C/E)是35.19,47.53,敏感度分析显示C/E 35.63,49.00。结论胸腔置管联合透明质酸钠防治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是成本低、效果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结合局部化疗对老年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单侧中量或大量老年恶性胸腔积液崽者65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33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胸腔穿刺抽液,两组均胸腔局部注入顺铂、高聚生行胸膜腔封闭。结果研究组胸腔积液控制有效率为84.85%(CR11例,PR17例),明显优于对照组43.75%(CR4例,PR10例),(P〈0.01)。研究组生活质量好转率87.9%,优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结合局部化疗对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适合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全身抗结核治疗联合超声电导靶位透药导入异烟肼和利福平局部处理在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疗效。方法 120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超导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规则抗结核治疗、胸穿抽液和胸腔内给药,超导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患侧胸部局部超声电导靶位透药导入异烟肼和利福平;分别于治疗15、30及60 d查胸腔B超、胸部X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胸水量、胸膜肥厚及包裹的情况。比较治疗15及30 d后两组疗效及胸水吸收情况,比较治疗30及60 d后两组胸膜增厚、粘连、包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30 d后,两组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缓解,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超导组胸水完全吸收者56例(93.3%),对照组胸水完全吸收者46例(76.7%),超导组胸水完全吸收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及60 d后,超导组发生胸膜增厚、粘连、包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及3.3%,对照组分别为23.3%及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时,加用超声电导靶位透药导入异烟肼和利福平早期局部处理,有助于胸水吸收,并减轻胸膜肥厚、包裹等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