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特定取穴使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50例。在特定取穴上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采用缓慢捻转进针抑制Ⅱ型针法进行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毫针刺法治疗,取穴同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均每天治疗1次,6 d休息1 d,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愈疗程。结果: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为82. 00%(41/5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24. 00%(12/50);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在治疗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BI评分和VAS积分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 0. 05)。结论:特定取穴使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性激素、胰岛素抵抗(IR)水平及卵巢形态学的影响,探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改善PCOS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朱琏针法组,每组8只.采用来曲唑灌胃联合高脂饮食制备PCOS伴IR大鼠模型.朱琏针法组予朱琏抑制Ⅱ型针法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朱琏针法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朱琏针法配合温和灸治疗25例痉挛性斜颈患者。25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分2组穴位治疗,运用缓慢捻进法进针,抑制Ⅱ型刺激手法行针同时用温和灸加强抑制作用,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用头歪斜程度、时间、头震颤或抽搐、肩抬举症状方面进行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其中治愈1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朱琏抑制Ⅱ针法和温和灸治疗痉挛性斜颈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痉挛性斜颈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枝饮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慢性盆腔痛疼痛缓解率、慢性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抑郁状态评分、焦虑状态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符合标准的60名患者分为丹枝饮组和对照组,丹枝饮组采用自拟方丹枝饮治疗,对照组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21 d,观察2组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痛疼痛缓解率、慢性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抑郁状态评分、焦虑状态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丹枝饮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3.4%,其中痊愈6.7%,有效56.7%,显效20%;丹枝饮可以减轻患者的慢性盆腔痛VAS评分,可以改善中医证候学评分、抑郁状态评分和焦虑状态评分。结论:丹枝饮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是临床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朱琏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朱琏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选用相同穴位,朱琏针法组采用朱琏针法兴奋Ⅱ型手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朱琏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治疗周围性面瘫痊愈率更高(P0.01),对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具有优势;其中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朱琏针法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其余各型两种针法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均能取得满意疗效,而朱琏针法兴奋Ⅱ型手法对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是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痛量表(NPQ)评分及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常规电针疗法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痛VAS评分及Mc Cormack量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腹痛VAS评分及Mc Cormack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痛VAS评分及Mc Cormack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针配合中药能够减轻盆腔炎性疾病后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痛。  相似文献   

8.
慢性盆腔痛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缠绵难愈,常由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不及时发展而来.马宏博教授发现本病以湿热瘀阻证多见,认为该病证多为虚实夹杂,根本病机为瘀血阻滞,致病因素是湿邪,病位在少腹及冲任.马宏博教授根据"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的治病原则,灵活运用"清法"与"消法",自拟盆炎方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以清热...  相似文献   

9.
简版:正文: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盆腔、前腹壁(脐周或脐下)、腰骶部或臀部的非周期性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常引起功能障碍或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导致慢性盆腔痛的重要病因之一,约有20%的急性盆腔炎发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  相似文献   

10.
自拟红藤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痛10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慢性盆腔痛是指引起盆腔同一部位疼痛持续发生超过6个月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粘连、卵巢肿瘤等。笔者自2002年10月-2005年10月,运用自拟红藤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痛104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一种,在我国育龄期女性中较常见,多与炎症刺激有关,可因某些致病因素刺激而急性发作。本文通过分析银蒲四逆散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痛急性发作验案一则,分析银蒲四逆散组方用药、适应证型,总结导师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盆炎1号方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疗效。方法:将77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盆炎1号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 12%,对照组为80. 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P 0. 05)。结论:盆炎1号方口服与中药灌肠联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廖华薇  蒋凯俊 《新中医》2023,55(21):161-164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Ⅰ型针法触发点刺激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运用朱琏抑制Ⅰ型针法在患者患侧肩袖触发点进行刺激治疗,连续14 d,每天1次。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Constant-Murley法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2.0%(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Constant-Murley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肩关节内旋、外旋、屈、伸、外展活动度均增大(P<0.05),且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朱琏抑制Ⅰ型针法对肩袖损伤触发点刺激,可有效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肩部运动功能、改善活动角度,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66-1368
目的: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中医证型分布以及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对慢性盆腔痛的疗效。方法:对1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中药内服+中药外敷+复方毛冬青灌肠液灌肠+中成药静滴。2周为1个疗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愈84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使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复方毛冬青灌肠液灌肠+中成药静滴,配合传统疗法的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静华  庞宗然 《陕西中医》2004,25(5):463-464
慢性盆腔炎包括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属中医的“腹痛”“症瘕”范畴,系妇科常见病、难治性疾病。其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贾春华教授擅长用合方治疗疑难杂证,四妙丸及合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是其具体临床应用之一,现将其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经验总结如下。1 依病变部位、性质以辨病 根据慢性盆腔炎证候特征:( 1 )小腹及两侧痛或会阴部痛或腰骶痛。多胀痛、坠痛、抽痛,疼痛部位固定或有包块或有压痛,且劳累、潮湿等加重。( 2 )带下异常。( 3)月经异常:痛经或经期、经量异常。( 4 )排尿异常:尿频、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红外线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治疗组(n=55)。对照组给予常规消炎抗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红外线物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机体不同部位疼痛评分、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CD4+百分比、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下腹部疼痛评分、腰骶部疼痛评分、全血高切黏度水平、全血低切黏度水平、血浆黏度水平、CD8+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红外线物理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免疫功能,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大多因为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及医治不妥或者不及时所导致。SPID不孕发生率为20%~30%,异位妊娠发生率是正常妇女的8~10倍,SPID大都有频频发作的慢性盆腔痛[1]。中医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分为湿热瘀结型、气虚血瘀型、寒湿瘀滞型、气滞血瘀型[2],各证型的治疗方案不一,有待早日规范化。而且大多药物机理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逐渐完善治疗方案。1病因病机盆腔炎属中医"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范畴。  相似文献   

18.
<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ID,SPID)是指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因盆腔周围组织结构破坏,致盆腔内器官及组织广泛粘连而引起的疾病~([1])。临床表现为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不孕及炎症反复发作等。目前,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无阳性致病菌的情况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中医对本病的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给予坤复康胶囊口服,一次4粒,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每个月经周期服药21天,经期停药。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VAS进行腹痛评分、采用Mc Cormack量表进行体征评分。结果:治疗组腹痛程度VAS评分、Mc Cormack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和体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朱琏抑制Ⅰ型针法联合触发点疗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朱琏抑制Ⅰ型针法联合触发点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患肩疼痛程度,Brunnstrom等级评定量表评估肩关节活动度,采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水平;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朱琏抑制Ⅰ型针法联合触发点疗法可缓解肩袖损伤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