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4例;年龄55~76岁,平均(62.3±4.8)岁。骨折均为高能量打击所致,所有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住院期间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3.6±22.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28.6±76.5)m 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1.6)d;随访12~16个月,平均(13.7±2.6)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切口感染、内固定移位或断裂以及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等并发症。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及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平均Cobb角为(23.4±4.7)°,出院时为(5.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6.1±2.4)°,增加(0.9±0.2)°,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为(57.5±6.9)%,出院时恢复至(96.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90.8±4.0)%,丢失(5.7±1.1)%,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保持伤椎高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骨科因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的非减压融合手术患者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2~55岁,平均42.2岁;随访13~21个月,平均14.6个月。通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参数:伤椎前缘高度H1和H2,腰椎前凸角(LL);记录手术前后VAS评分和伤残ODI指数,分析比较各时间节点参数变化。结果第一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3±1.3)mm增至术后1周(24.7±1.5)mm(P=0.000),末次随访时(24.5±1.9)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330)。第二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4±1.0)mm增至术后1周(25.5±1.8)mm(P=0.000),末次随访时(25.4±1.5)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676);腰椎前凸角LL由术前37.1°±2.2°增至术后1周46.1°±2.2°(P=0.000);末次随访时45.6°±2.5°(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172)。VAS评分由术前(6.9±1.1)分降至术后1周(3.5±0.5)分(P=0.000);末次随访时(2.2±0.6)分(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000)。ODI由术后1周(26.1±2.8)%降至末次随访(14.5±1.3)%(P=0.000)。结论伤椎单边交叉置钉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和腰椎曲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采用PKP治疗老年OVCF患者共11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72例;年龄70~97岁,平均75. 1岁。患者均行单侧穿刺。通过X线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了解评估手术情况;通过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的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通过术后及随访X线片、CT了解是否存在骨水泥渗漏及邻近节段再次骨折。结果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 6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骨水泥渗漏4. 42%(5/113),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为2. 65%(3/113)。患者术前VAS、ODI评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分别为:(8. 95±0. 82)分、(85. 18±2. 99)分、(14. 33±1. 36) mm、(17. 26±1. 42) mm、(30. 55±4. 57)°,术后3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3. 92±0. 79)分、(2. 11±0. 82)分,ODI评分分别为:(35. 32±5. 43)分、(32. 19±5. 33)分,椎体前缘分别为:(22. 19±1. 77) mm、(21. 15±1. 57)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23. 05±1. 28) mm、(22. 25±1. 18) mm,Cobb角分别为:(14. 69±3. 83)°、(15. 27±4. 36)°,术后3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d与末次随访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侧PKP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快速恢复椎体高度,缓解背部疼痛,改善后凸畸形,减少患者卧床时间,进而进行正常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单节段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 12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患者24例,采用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计算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比值和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经皮单节段固定手术时间(90±25) min,术中出血量(20±10)ml.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比值术前为 56.5±10.1,术后1周为92.3±12.2,术后1年随访时为90.2±11.1;伤椎后凸Cobb角术前为(16.5±5.2)°,术后1周为(7.3±2.4)°,术后1年随访时为(7.9±3.5)°:VAS术前为(7.0±1.2)分,术后1周为(1.2±0.7)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1±0.5)分.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1年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也明显增高(P<0.05),术后1周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周及1年随访时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周及1年随访时VAS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经皮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安全、有效,但不适用于椎体压缩严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治疗的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TLICS评分均大于4分,其中按AO分型,A型6例,B型15例,所有患者只累及一个椎体,均给予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研究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资料完整.术前Cobb角为(21.34±4.55)°,伤椎高度为(53.56±10.83)%,椎管面积为(45.35±16.24)%;末次随访Cobb角为(10.42±6.41)°,伤椎高度为(82.68±8.93)%,椎管面积为(90.33±10.56)%,术前及末次随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xyapatite crystal,n-HA/polyamide 66,PA66)椎间支撑体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对87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n-HA/PA66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 结果 平均随访21.3个月(17 ~24个月)。术后无神经损害加重患者。除4例Frankel A级患者,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2级恢复。矢状位后凸角术前为(14.4±12.6)°,术后为(3.7±8.7)°,末次随访时为(4.0±8.3)°。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术前为(96.9±17.2) mm,术后为(109.5±17.1)mm,末次随访时为(108.3±16.4)mm。随访期间未见椎间支撑体移位、内固定断裂或神经功能损害加重。58例达到E级融合,22例D级融合,7例C级融合。 结论 前路减压n-HA/PA66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术后椎间高度恢复满意,后凸畸形纠正明显,中期随访椎体间高度无丢失,融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 2010年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34例患者资料,分别采用经后路4椎4钉(Ⅰ组)、4椎6钉(Ⅱ组)和4椎8钉(Ⅲ组)三种不同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10 ~48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Ⅰ组有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伤椎塌陷自发融合.三组术后Cobb角均减小,而在末次随访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Ⅰ组术后Cobb角为(7.5±3.0)°,末次随访(13.7±5.1)°,矫正丢失(6.2±2.1)°;Ⅱ组术后Cobb角为(1.4±1.5)°,末次随访(4.5±2.4)°,矫正丢失(3.1±1.1)°;Ⅲ组术后Cobb角为(0.0±1.1)°,末次随访(1.3±1.2)°,矫正丢失(1.3±0.1)°.三组间矫正丢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在ODI、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上Ⅱ组与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的4椎8钉法连续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相邻两椎体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维持畸形矫正、保留运动节段及缓解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该技术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复位、椎体次全切加椎间支撑植骨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骨科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共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2~53岁,平均38.3岁。比较术前、术后后凸Cobb角,测量椎管容积率、伤椎高度以及随访神经功能分级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手术时间180~300min,术中出血量800~2800m L。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2个月。植骨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恢复明显,Cobb角:术前(24.2±2.8)°,术后6个月为(5.8±0.6)°,P0.01。椎管容积率:术前(47.05±5.47)%,术后6个月为(98.23±0.98)%,P0.01。结论经后路复位椎体次全切除可以很好恢复椎管容积及Cobb角,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椎间支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好,骨性融合率高,虽然术中出血相对较多,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但目前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第九八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5~51岁,平均3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植骨术组和联合组各30例。植骨术组实施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术,联合组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来院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3个月。植骨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39.3±37.2)min vs.(182.5±42.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6.5±57.2)mL vs.(327.9±75.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1.4)d vs.(9.3±2.0)d]和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2±0.9)个月vs.(7.4±1.1)个月]均小于联合组(P<0.05)。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疝、脑脊液漏、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失效,经对症处理或二次手术后均好转,植骨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联合组(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疗效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当,手术创伤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50~65岁,平均55.2岁。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改变。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无相邻椎体骨折。术前VAS 8分,术后2d 3分,术后1年2分。术前平均Cobb角(17.6±9.6)°,术后2d(4.3±2.5)°,术后12个月(4.5±2.8)°。术前平均椎管占位率(25.2±3.6)%,术后2d(9.7±2.9)%,术后12个月(8.4±2.6)%。VAS评分、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A3.1型可获得满意的早期复位效果,增加伤椎的稳定性,防止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1.
细菌生物膜被证实与慢性伤口的持续性感染有关,本文就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的概念及分布、临床特点及识别要点、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识别方法作一综述。旨在帮助伤口专业人员早期识别及诊断生物膜感染伤口,为尽早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探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采用PET/CT确定的同步放化疗中晚期食道癌原发肿瘤代谢体积(PTMV)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2年9月~2017年6月38例中晚期食道癌行放化疗患者,在治疗前、放疗后第3~4周、治疗后第6周行PET/CT检查。利用ROC寻找治疗前、中和治疗后PTMV的变化的最佳界值,将其分为高、低值组。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9.1个月(95%CI为8.1~30.1),1、2、3年OS率分别为63.2%、47.4%和31.6%。pre-PTMV、mid-PTMV、Post-PTMV、ΔPTMV和ΔPTMV2的阈值分别为80.68(cm^3)、58.75(cm^3)、53.90(cm^3)、-35.02%和-13.65%。但只有治疗后PTMV比治疗中PTMV缩小体积在13.65%者有较高的总生存率,而根据其余各项阈值进行分组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对于行CRT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治疗前、中和后PTMV的绝对值以及治疗后PTMV/治疗前PTMV的变化率与患者的预后无关,治疗后PTMV/治疗期间PTMV的变化率对判断食道癌的预后总生存期相关,这一指标可为食道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新型双钢板与传统内固定钢板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60例患者,其中35例以新型双钢板固定(新型组),25例以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以及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12个月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术后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术后优良率1、3、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8%、80%、76%。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旋型III、IV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双钢板,相对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探究其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二科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96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KP治疗组和PKP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VAS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及骨密度以及两组患者椎体骨折再发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2个月内无随访脱落。治疗后,两组的ODI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PKP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ODI、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PKP治疗组(t=12.142,P=0.000;t=7.891,P=0.000);治疗后,两组椎体高度与Cobb角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PKP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骨密度显著高于PKP治疗组(t=14.908,P=0.000);治疗后,两组椎体骨折再发率分别为4.17%、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不仅能够有效止痛,恢复脊柱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骨密度,降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4~65岁,平均53.6岁;致伤原因均为道路交通伤。患者采用屈曲位复位,植骨后使用内外侧钢板固定。观察患者术后平台后倾角、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关节屈曲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均无膝关节反曲,患者均得到随访6~18个月,平均9.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0周。所有患者术后测量后倾角5°~9°(平均7.9°),术后半年5°~10°(平均7.7°)。HSS评分90~98分(平均93.6分)。术后半年关节屈曲度120°~145°(平均131°),伸直均为0°。术后无一例发生钢板及螺钉断裂现象。结论通过恢复正常后倾角及关节面平整,充分植骨及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应用医用硫酸钙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VAS评分、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南京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60例医用硫酸钙进行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0~72岁,平均51.3岁。将患者分为应用Osteoset^RDBM颗粒状医用硫酸钙组35例(Osteoset^RDBM组)和MIIG^RX3注射型医用硫酸钙组25例(MIIG^RX3组),研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steoset^RDBM及MIIG^RX3灰度变化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1.4)分vs.(7.2±1.3)分,P=0.061]。治疗后3、6、12个月VA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Osteoset^RDBM组分别为(2.6±1.3)、(1.2±1.6)、(1.1±1.2)分,MIIG^RX3组分别为(2.2±0.8)、(1.1±0.6)、(0.8±0.5)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8周未见医用硫酸钙明确显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灰度变化比较,1周与2、4、6、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感(GH)、心理健康(MH)、社会功能(SF)、生命活力(VT)、生理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P)、情感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E)评分均出现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人工骨医用硫酸钙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跗骨窦入路组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左足18例,右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43.4岁。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左足17例,右足2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1岁。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72例患者经全程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有较多渗液,经换药后好转;跗骨窦入路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牵拉症状。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和跗骨窦入路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10.21±1.29)d vs.(5.30±0.68)d,P<0.05]、切口长度[(13.03±0.82)cm vs.(6.84±0.39)cm,P<0.05]、手术时间[(96.80±11.30)min vs.(80.60±5.90)min,P<0.05]、术后引流量[(108.20±13.30)mL vs.(98.20±12.60)mL,P<0.05]、术后VAS评分[(5.40±0.90)分vs.(4.10±1.00)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在术前等待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方面相对于外侧扩大"L"型入路有优势,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可替代外侧扩大"L"型入路。  相似文献   

18.
创伤是一个发生率高,耗费人力、物力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预防和控制感染是创伤性伤口处理的一大挑战。本文从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判断标准分析创伤性伤口感染的现状,并从伤口清洗、抗生素应用、抗感染敷料使用、辅助治疗四个方面分析创伤性伤口的处理现况以及争议,提出应对策略和研究方向,以期为创伤性伤口的感染处理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南京市放射诊断机构、设备基本情况和X射线诊断频度现状,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合理调配医疗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卫生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下发工作方案,放射诊疗机构在"江苏省放射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填报相关调查表,再将汇总后的X射线诊断人次数除以2019年底南京市常住人口数,获得南京市X射线诊断频度。结果 南京市拥有各级放射诊断机构347家,其中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52家,一级医院159家,未定级医院109家,放射工作人员3 270人,各类型X射线诊断设备1 285台,其中69.23%设备和44.57%的放射工作人员集中在三级医院;全市各类X射线诊断设备中,X射线摄影(DR)机数量最多(37.59%),其次为牙科机(20.70%);全市X射线诊断总数8 563 487人次,其中常规X射线诊断占55.28%,计算机体层成像(CT)诊断占35.98%;南京市X射线诊断频度1 007.47人次/千人口,其中常规X射线诊断频度556.90人次/千人口,CT诊断频度362.46人次/千人口,其他诊断频度80.03人次/千人口,介入治疗频度8.08人次/千人口;X射线诊断检查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62.23%),城区高于郊区。结论 初步掌握了南京市放射诊断机构基本情况和X射线诊断频度现状,一级及未定级医院在放射工作人员配置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城区医疗资源优于郊区,卫生行政部门需加强宏观调控,以保障患者及受检者健康安全,减少公众集体剂量负担。  相似文献   

20.
高原地区老年抑郁症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60岁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150例,并引用尹秀茹、罗国军等南京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病住院病人124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老年抑郁症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病前大多数都有社会和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对老年人影响相对较小,躯体不适、焦虑、疑病是老年抑郁症的共性。自杀观念、自杀行为低于平原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迟滞高于平原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激越低于平原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在高原地区老年抑郁症中较为突出。结论:高原地区老年抑郁症与平原地区老年抑郁症不同,高原地区更易出现心境抑郁和迟滞,但激越、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却明显低于平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