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279条曰:“本太阳病,医反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部分医家因为本证中有“大实痛”,在治疗上又用大黄一药,遂将“大实痛”看作是太阴病转出阳明腑实  相似文献   

2.
一、表里双解大黄不具解表功用,仲景将大黄伍入解表或和解剂中,表里双解,使邪从表里同去。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是其代表。《伤寒·太阴病》篇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大黄汤乃桂枝汤倍芍药加大黄而成,用于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而邪陷阳明。方中桂枝汤解未解之表,“加大黄以润胃通结而除其大实之痛,此双解表里法也”(柯韵伯)。仲景虽将其列入太阴病篇,实属太阳阳明同病。大柴胡汤见于《伤寒·太阳病》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279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注家大都认为“腹满时痛”是邪陷太阴;“大实痛”是胃肠有结滞。如柯琴《伤寒来苏集》认为,“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桂枝加大黄汤是“调胃之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认为,“脾非自实也,因胃实而实也”,桂枝加大黄汤是“越陷邪而去实滞”;现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亦认为是“腐秽积滞于肠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宣表邪通实滞”,并认为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是表里两解之剂。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欠妥…  相似文献   

4.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河北中医》1980年4期13页谌桂娥同志“对《太阴病证治》的初步认识”一文,论及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2 79条云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由于本证中有“大实痛”,方中又有大黄一药 ,因而许多注家多把本条释为太阳误下 ,邪陷太阴 ,外搏阳明。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 ,感到此说与原文精神不符 ,因不揣浅陋 ,试析如次。1 伤寒注家的几种见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腹满时痛 ,与桂枝汤以解表 ,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 ,自可除下之 ,故加大黄 ,以下大实。”喻昌《尚论篇》:“误下而腹满时痛 ,则其邪已入阴位 ,所以属在太阴也 ,仍用桂枝解肌之法”;“…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原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笔者就本条谈两点看法:一是本条证是否兼有表证;二是大实痛产生的机理。一、是否兼有表证原文指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属太阴也,是属自注文。《伤寒论》中此种笔法屡见不鲜,道出了本条的病机,  相似文献   

7.
桂枝加芍药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药用:“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此方再加大黄二两,则为桂枝加大黄汤。  相似文献   

8.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对此两方的作用,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桂枝加大黄汤为之解表攻下之方。在此,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正> 桂枝加大黄汤原出《伤寒论》279条,文中叙证简单,文字省略,致使历代医家见解不一,诸如方有执认为太阳兼阳明病,喻嘉言倡太阳病初陷太阴之说,王晋三说成太阴转属阳明病等。我认为当属太阴脾实,故略陈管见。一、从原文析之:《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  相似文献   

10.
林家坤 《河南中医》2001,21(6):31-32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79条 )对此两方的作用 ,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 ,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 ,桂枝加大黄汤为解表攻下之方。在此 ,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 ,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桂枝加芍药汤能否解表的问题桂枝加芍药汤是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的用量衍变而来 ,据此 ,有的医学家认为本方有解表调中之用。如《医宗金鉴》云 :“本太阳中风 ,医以桂枝汤发之而反下之 ,因而邪陷入…  相似文献   

11.
浅析《伤寒论》279条之实质意义及归属037006山西省大同市基建职工医院费吉,周益新《伤寒论》279条言“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来对本条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经病篇皆有下利,对于下利的治疗,明确用方的条文42条,涉及方剂32首,从太阴病篇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切入,再联系《伤寒论》其余篇章,探讨下利治疗中怎样使用大黄、芍药。希望借此加深对经方的认识,为现今临床治疗下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桂枝加芍药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虚,治疗太阴腹满时痛,伴呕吐、下利之脾虚寒湿证。笔者随傅元谋老师门诊时,常见傅老师用此方治疗脾病失运,腐秽不下之证,究其原因,总结如下。1据《神农本草经》载芍药之功用,分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组成。芍药入药首  相似文献   

14.
诊余随笔     
一、芍药甘草汤治腹痛《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是一首柔肝缓急,治疗腹痛、手足拘挛疼痛的有名方剂,诚如《医学心悟》所云:“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有人认为该方是主治虚痛,如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治疗“虚劳里急……腹中痛……”;亦有人认为是治实痛,如《本经》称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名医别录》谓芍药能“通血脉、散瘀血”。实则张长沙用斯方治腹痛,虚实皆可,惟配伍不同耳。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芍、甘配饴糖、黄芪,是治虚痛者也;桂枝加大黄汤则是“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散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  相似文献   

15.
太阴篇虚寒证太阴病的下利,大多不渴,不欲饮。仅以口不渴,不欲饮,做为脾胃虚寒的下利,也不足为凭。如葛根汤证的下利,病机在表,里热不甚的不渴。和太阴病下利日久,津液耗伤,也会出现口渴。必须兼有太阴之腹满不痛,呕吐不食,脉弱等互参。误下变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不见结胸,气痞等变证。由于患者平素脾阳不振,又损中阳。出现中焦虚寒之腹满时痛,故用桂枝以鼓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桂枝加大黄汤: 肤满大实痛,兼有大便秘结,有实可攻的症状。用桂枝领出陷入的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立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对阳明病的理论来源及其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演变。《黄帝内经》从阴阳气血盛衰、气机开阖、经脉主病、标本从化等方面论述阳明之生理、病理,认为其具有捍卫诸阳、维络阴阳、多气多血、主阖、本燥标阳从中化等特点。《难经》拓展对于阳明经脉的论述,提出“冲脉并行阳明经脉,阳明脉浮大而短,手阳明属下部,足阳明属中部”等观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现阳明与其他五个界面生理病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联性,对同时立足于阳明合病去解释和治疗相应疾病进行了延伸,如太阳阳明合病宜透邪;正阳阳明多见火热燥实,久则津液不足;阳明少阳合病则少阳枢机不利,阳明失阖;太阴阳明合病,虚寒治之太阴,湿热治之阳明;少阴阳明合病,注意顾护元气;厥阴阳明合病,土虚木乘,注意顾护中土。温病学医家关于阳明病进一步拓展了“承气法”,并更注重固护阴津,明确卫气营血辨证,提出阳明温病热邪深入营血分的治法。后世医家还提出了“膈阳明分上热中寒,宜上下分消”“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34条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其中对“脉促”的理解,历来不尽相同。兹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于下。 1 诸家注释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表,已入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  相似文献   

18.
浅析大黄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本草经》将大黄列入下品,言其性味及功用为:“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等,临床应用其功用,必须配伍得当方能奏效。如郭绍庭曰:“总之药用当而通神,在于用之者得其权衡可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泻血分伏火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可见大黄确泻五经,能随其伍而导其用。下面就将大黄的配伍应用浅析如下: 一、大黄与同性味药配伍 1.大黄配黄芩 黄芩苦寒清热,偏于清上焦肺热,与大黄伍用使邪热由下而出,起上热下走之功,凉膈散中的黄岑大黄配伍,就是此义。胸膈烦热、口渴、发热便秘等以膈上实热为主之证,非  相似文献   

19.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20.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本方原是仲景治疗伤寒表证未解,医反误下,邪陷阳明致热利不止之方。此证候常被称为二阳合病,即太阳、阳明合病。方中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