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藿香类临床常用中药主要有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和唇形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 O. Ktze.(又名土藿香),两者由于名称类似,容易造成混淆和混用。从本草考证、现代标准收录、化学成分差异、安全性用药4个方面总结2种藿香的研究现状。本草考证显示,明代以前只有藿香一名,根据植物形态及繁殖方式的描述确定为现今使用的广藿香;温病学派兴起后,土藿香在江浙一带开始使用,具有一定的药用历史。2种藿香曾作为正品藿香来源短暂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但《中国药典》1985年版之后仅收载广藿香。比较其化学成分,2种藿香含有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其临床功效有别的主要原因。广藿香临床使用尚无不良反应报道,而土藿香挥发油中的甲基胡椒酚成分具有致癌性,临床应用需谨慎。综合现代使用和研究情况,为规范药品名称,避免临床使用混淆,建议相关标准恢复传统藿香之名,基原为广藿香,同时以土藿香之名收载藿香属藿香,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5,(9)
目的:通过对记载广藿香历代典籍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原、功效及应用历史,为广藿香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追溯和分析历代本草著作记载,阐明对广藿香认识和应用的逐步演进过程。结果:古籍记载只有"藿香"之名,因与同科藿香属植物藿香同名而易造成二者的混淆,需通过产地、性状和附图的综合分析加以鉴别。结论:通过本草考证分析,推知历代本草记载的藿香,多为今之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广藿香原产地为东南亚诸国,最初作为香料使用,后逐步演变为解暑化湿的良药。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典》收载中药苍耳子Xanthii Fructus的正品来源为苍耳属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的成熟、干燥果实,通过系统地查阅古代本草文献,结合我国苍耳属几种苍耳类植物的形态描述和野外实地观察,对本草中记载的供药用的苍耳子原植物描绘图进行比较分析,对苍耳子供药用品种的来源植物进行了再考证,指出本草中苍耳子的来源植物的记载多为与药典一致的苍耳,但也存在兼有蒙古苍耳X. mongolicum的使用,为苍耳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夏枯草基原植物及其食疗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巧生  陈宇航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057-3062
目的: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学文献,澄清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枯草原植物及其食疗历史记载的混乱,为综合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查阅古本草文献,对夏枯草植物学性状描述及其文献附图进行考证,并结合地理分布综合分析.结果:历史上夏枯草用药品种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形状描述及文献附图中,与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筋骨草Ajuga ciliate,金疮小草A.decumbens及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Lagopsis supina存在一定混乱.结论:古代正品夏枯草基原植物主要来源于唇形科夏枯草属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山菠菜(长冠夏枯草)P.asiatica,而硬毛夏枯草P.hispida至明代起即被视作云南地方习用药材,并沿用至今;夏枯草食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16世纪末)或以前.  相似文献   

5.
赵海亮  张瑞贤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2):4510-4513
芜荑是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和方书均有记载的药物,直至现代仍作为重要的杀虫消积药物应用于临床,但现行药典不载,对芜荑的基原植物考证尚缺。该文通过本草考证的方法,对芜荑的古今文献记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芜荑的基原植物品种进行了考证,认为自汉代以来芜荑的基原植物包括榆科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和刺榆Hemiptelea davidii (Hance) Planch 2种,其中以大果榆为自古至今临床采用的主流正品,U. pumila L作为混淆品,不应采用。芜荑是大果榆或刺榆的果实荚仁,通过加入榆树皮面等辅料,发酵并干燥而制成。  相似文献   

6.
葛根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研究葛根的品种来源及传统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及方书。结果:原植物为豆科野葛Pueraria lobata、甘葛藤P. thomosonii和食用葛藤P. edulis。功效主治与目前基本一致,但文献记载的捣汁内服治疗狂犬咬伤、生用堕胎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而用法用量各个朝代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结论:葛根作为常用中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薄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历代主流以“薄荷”一名为正名,尚有多个异名,多源于方音讹传、产地及功效等。历代文献记载有薄荷、龙脑薄荷、胡薄荷、石薄荷、大叶薄荷、野薄荷、南薄荷等多个品种,经考证,其中薄荷、龙脑薄荷、野薄荷与今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一致,为主流品种,龙脑薄荷为薄荷因产地形态而命名,石薄荷为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大叶薄荷为今藿香Agastache rugosa,南薄荷为皱叶留兰香Mentha crispata。薄荷自唐代以来便已广泛人工种植,至明清时期多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以江苏为道地产区。其品质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薄荷常于夏秋采茎、叶,晒干,与现代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记载基本一致,古今薄荷常以生品入药。关于薄荷的性味功效记载,宋代以前均记载为味辛性温,至《履巉岩本草》始将薄荷订作“极凉”,可能早期认为与白苏、水苏、香薷及石香葇等性温药材外形相似,皆有辛散之功,故记载为性温,至清代后主流本草多记载为性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薄荷味辛性凉,功效为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古今功效记载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薄荷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M. haplocalyx为其药用基原,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医籍、经史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藿香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含藿香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本草考证分析可知,历代本草多以“藿香”为正名,所用主流基原均为Pogostemon cablin,为区别于明代以来我国民间习用的同科另一种植物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及推崇道地产区而有“广藿香”之名;广藿香原产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早期因作香料经广东等地传入我国,宋代以来便已在我国南方引种成功;药用部位多为其干燥地上部分,亦有将其叶、梗分开单独使用;历代推崇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现广东广州、肇庆、湛江和海南省多有栽培,以石牌所产最为知名;广藿香主要为扦插繁殖,二月生苗,六月采收;产地加工方法主要为闷晒法,放置阳光下反复闷晒至有芳香气味、颜色转黄;炮制方法多以净选后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养胃汤中所用藿香以P. cablin为基原,取叶片生品入药,而藿朴夏苓汤则建议选择土藿香A. rugosa除去根及老茎的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葶苈子现代研究奠定本草与文献学基础。方法 考查古今本草与文献记载,考证葶苈子的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葶苈子名称的由来与其利水功效相关,炮制后药性缓和,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来源复杂,其药性缓急和适应症不同。结论 建议对不同来源葶苈子的异同点进行现代系统研究,临床中明确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本草文献中探讨民间草药雪里花的历史渊源。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疗效和实地调查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雪里花的植物来源。结论:《本草纲目拾遗》始载的雪里花,为茜草科植物日本蛇根草Ophirrhiza japonica,并挖掘出治疗痔疮的有效单验方。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为广藿香的质量评价提供药理学实验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和产黄青霉等3种真菌为供试微生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石牌广藿香和海南广藿香精油的抑菌圈大小,用固体二倍稀释法测定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石牌广藿香精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效果与海南广藿香相近,而对3种供试真菌的抑菌作用显著高于海南广藿香精油。结论:石牌广藿香是栽培广藿香中的优质品种,其抗真菌作用显著强于海南广藿香。  相似文献   

13.
广藿香药用部位成熟结构及有效成分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冯承浩  姚辉  吴鸿  赵晟  孙同兴 《中草药》2003,34(2):174-176
目的:揭示广藿香根、茎和叶的成熟结构及挥发油在其内的分布部位,为合理的评价和采收该药用植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石蜡切片法、半薄切片法、组织化学法。结果:在根的成熟结构中,挥发油主要分布在木薄壁组织细胞中;在茎中,主要分布在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在叶中,主要分布在叶肉组织和叶脉的韧皮部薄壁细胞中。结论:广藿香全草均含挥发油;另外,根内木质部的粗度、茎皮和叶片的厚度可作为评价广藿香品种优良的3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广藿香的质量评价提供药理学实验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和产黄青霉等3种真菌为供试微生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石牌广藿香和海南广藿香精油的抑菌圈大小,用固体二倍稀释法测定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石牌广藿香精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效果与海南广藿香相近,而对3种供试真菌的抑菌作用显著高于海南广藿香精油。结论:石牌广藿香是栽培广藿香中的优质品种,其抗真菌作用显著强于海南广藿香。  相似文献   

15.
分子蒸馏技术用于广藿香油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建立一种先进的分离纯化广藿香油的技术。方法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广藿香油进行分离纯化。结果 :得到 4个馏分 ,经GC-MS检测 ,馏分Ⅱ和Ⅲ中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 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与广藿香原油相比提高了 2 7%~ 4 7%。结论 :用分子蒸馏分离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广藿香油中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的含量 ,为广藿香的产业化和与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何首乌作为药物,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为传统的补益类药材。近年来,何首乌的肝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该文对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何首乌药图进行了考证,并对影响何首乌的品质及毒性因素进行了本草学考察。历代本草中收载的何首乌图基本上均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仅《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圖解本草》中的附图可能分别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和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历代本草著作中何首乌图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相差甚远。唐代《何首乌传》中已经注意到何首乌块根中的异常维管束,该特征被历代本草所沿承,这也是推断其基原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证据之一。历代本草中对异常维管束性状的描述逐渐形成了"云锦花纹"这一术语,并认为"五瓣者良"。此外,古代医药学家已经注意到不同性状的何首乌存在毒性有无之别,即"体润而嫩大者佳""老硬多筋,服之塞血"。该文梳理了历代本草中何首乌种质及其"辨状论质"观,为开展何首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于敬  齐悦  罗刚  段宏泉  周晶 《中药材》2012,(5):796-799
目的:优化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在蒸馏法提取广藿香油之前进行酶解处理,通过正交试验研究酶的用量、酶解时间、温度以及pH对广藿香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最佳工艺。采用气-质联用(GC-MS)测定广藿香挥发油的组成以及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MTT法测定广藿香油对Hela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酶辅助提取广藿香油的最佳条件是:酶用量为生药重量的1%,在pH 4.5,45℃条件下酶解1 h;药典法、酶解法提取的总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2220、3.1360 mg/g;两种方法提取的广藿香油抑制He-la增殖细胞活性的IC50分别为:12.2±0.46、0.36±0.03μg/mL。结论:酶解法可提高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率,该法提取的广藿香油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活性强于药典法提取的广藿香油。  相似文献   

18.
李戎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291-293
目的 :探索艾灸肺俞、膏肓俞治疗肺纤维化 (肺痿 )的中医理论基础与施治依据 ,为深化针灸特别是灸法介入难治性疾病肺纤维化治疗提供中医学理论支持。方法 :搜采自秦汉至清代的相关历史文献和现代针灸治疗脏器纤维化的报道以及其他相关文献 ,采用思辩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系统归纳法追溯其理论肇基、历史沿革 ,把握其理论核心、治疗的方法学精髓及依据 ,再加以整理、类分、剖析、论述。结论 :是针灸治疗肺痿 (肺纤维化 )的首次中医理论基础与施治依据系统追踪、综合总结研究 ,并提出 :艾灸肺俞、膏肓俞治疗肺痿 (肺纤维化 )的中医理论基础与施治依据 ,是以“塞因塞用”理论治疗络病的经典学说与原创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居群广藿香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广藿香不同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内分化水平,寻找有效地鉴定不同居群广藿香DNA指纹特征方法。方法: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具较高多态性检测能力的引物。用这14个随机引物对5个栽培居群的广藿香进行了的分析,对得出的结果应用PopGen32软件进行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实验测出84个位点,其中单态位点17个,占20.24%;多态位点67个,占79.76%。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内不同栽培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应用RAPD选择特定引物对广藿香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及不同居群的鉴定是可行的。RAPD技术为广藿香遗传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