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沙戟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新疆产沙戟的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及各种柱色谱法分离,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槲皮素(Ⅰ),山柰酚(Ⅱ),芹菜素(Ⅲ),柯伊利素(Ⅳ),异槲皮苷(Ⅴ),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Ⅵ),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Ⅶ)。结论: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沙戟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9,(3)
目的:研究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全草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叉分蓼35%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芦丁(1)、槲皮苷(2)、金丝桃苷(3)、槲皮素(4)、山柰酚(5)、异槲皮苷(6)、杨梅素(7)、萹蓄苷(8)、紫云英苷(9)、异鼠李素(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田基黄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对田基黄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田基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并用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田基黄中分离得到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5,7,3’,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Ⅲ)、槲皮苷(Ⅳ)、异槲皮苷(Ⅴ)、槲皮素-7-O-鼠李糖苷(Ⅵ)、3,5,7,3’,5’-五羟基二氢黄酮醇(Ⅶ)。结论:田基黄中舍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Ⅲ、Ⅶ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得的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白梅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清华  张玲  尚立霞  邵成雷  吴永霞 《中药材》2008,31(11):1666-1668
目的:研究白梅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梅花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Ⅰ)、异鼠李素(Ⅱ)、槲皮素(Ⅲ)、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Ⅳ)、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异槲皮苷(Ⅵ)、金丝桃苷(Ⅶ)、芦丁(Ⅷ)。结论:其中化合物Ⅱ~Ⅶ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金盏银盘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金盏银盘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海生菊苷(Ⅰ),7,3′,4′-三羟基-6-(4″,6″-乙酰氧基-β-D-吡喃葡萄糖基)-橙酮(Ⅱ),槲皮素(Ⅲ),金丝桃苷(Ⅳ),槲皮苷(Ⅴ),异槲皮苷(Ⅵ),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Ⅶ),5,3′-二羟基-3,6,4′-三甲氧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结论 :其中化合物Ⅱ、Ⅳ、Ⅴ、Ⅵ、Ⅶ和Ⅷ系首次从金盏银盘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三白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忠立  左月明  徐璐  屈晓晟  罗永明 《中草药》2011,42(8):1490-1493
目的研究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白草全草中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金丝桃苷(1)、槲皮苷(2)、异槲皮苷(3)、槲皮素(4)、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7-O-α-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7-O-α-D-葡萄糖苷(8)、芦丁(9)。结论化合物2、5~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田基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田基黄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白桦酸(Ⅱ)、槲皮素(Ⅲ)、槲皮苷(Ⅳ)、咖啡酸十八烷酯(Ⅴ)、3,4-二羟基苯甲酸(Ⅵ)、(-)-表儿茶素(Ⅶ)。结论:化合物Ⅰ、Ⅴ、Ⅶ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欧亚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分离技术对欧亚旋覆花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欧亚旋覆花中分得8个化合物,经鉴定为芦丁(Ⅰ)、小檗碱(Ⅱ)、万寿菊苷(Ⅲ)、异槲皮苷(Ⅳ)、槲皮苷(Ⅵ)、绿原酸(Ⅷ)、槲皮素(Ⅶ)和山柰酚(Ⅷ)。结论化合物(Ⅰ)、(Ⅱ)、(Ⅴ)为首次从欧亚旋覆花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桑寄生中槲皮素、槲皮苷的鉴定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琳  朱宇明  徐东铭 《中成药》2004,26(12):1046-1048
目的:分离并鉴定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中黄酮类化合物,建立槲皮素和槲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黄酮类成分,用红外、紫外、质谱等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HPLC法测定槲皮素与槲皮苷的含量.结果:槲皮素在0.1~4.0μg范围内,槲皮苷在0.3~2.4μg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高,分离度良好,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4,(2)
目的研究中药枇杷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反相硅胶、凝胶LH-20柱以及制备薄层等方法分离枇杷叶黄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运用化学和有机波谱分析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枇杷叶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3,5,7-三羟基黄酮(高良姜素)(3),橙皮苷(4),金丝桃苷(5),山柰酚-3,7-二葡萄糖苷(6),异槲皮苷(7),槲皮苷(8),芦丁(9)。结论化合物3、4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及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罗布麻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陈龙  杜力军  丁怡  邢东明  王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7):1340-1342
目的:研究罗布麻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ODS柱色谱分离,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7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Ⅲ),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Ⅳ),香草酸(Ⅴ),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2→1)-O-β-D-葡萄吡喃糖苷(Ⅵ),胡萝卜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Ⅴ,Ⅵ,Ⅶ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海金沙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对海金沙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田蓟苷(tilianin)(Ⅰ),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7-O-α-L-rhamnopyranoside)(Ⅱ),山柰酚(kaempferol)(Ⅲ),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Ⅳ),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hexadecanoic acid 2,3-dihydroxy-propyl ester)(Ⅴ),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Ⅵ),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Ⅶ),正三十一烷醇(1-hentriacontanol)(Ⅷ)。结论:除化合物Ⅲ,Ⅳ外,其余均为首次从海金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Ⅱ,Ⅴ为首次从海金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罗布麻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金丝桃苷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于510 nm处测定不同产地罗布麻叶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安徽全椒产罗布麻叶总黄酮含量为1.25%,天津武清1.75%,陕西高陵1.34%,以天津武清产的药材含量最高。金丝桃苷在0~50.952μg.mL-1(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1%。结论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作为罗布麻叶总黄酮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It is well known that lipid in membrane can maintain the integrity and function of cells. Because of the rich in saturated fatty acid, it can been attacked by radicals easily. The main damage to membrane by radicals is lipid peroxidation, it can lead to the changes in membrane‘s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So antioxidant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lipid peroxidation damage of membrane induced by radicals.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pocynum venetum on lipid peroxidation damage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Methods: Model of lipid peroxidation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was manufactured by three kinds of radicals generation systems. To set up a normal control group (NC), a model control group (MC), and four Apocynum venetum groups(A.V).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the content of malondialdehyde (MDA). Results: Compared with MC group, all of the four Apocynum venetum groups dose-dependently inhibited the increases of MDA content in the membrane induced by xanthine - xanthine oxidase system, H2O2 or UV light. Conclusions: Apocynum venetum may protect erythrocyte membrane from the lipid peroxidative damage induced by radicals.  相似文献   

16.
了哥王中的1个新双香豆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了哥王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西瑞香素(Ⅰ)、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Ⅱ)、胡萝卜苷(Ⅲ)、β-谷甾醇(Ⅳ)、伞形花内酯(Ⅴ)、芫花素(Ⅵ)、6-′OH,7-O-7′-双香豆素(Ⅶ)。结论:化合物Ⅶ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光果翠雀Delphinium grandiflorum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二萜生物碱,分别为牛扁碱(lycoctonine,I)、甲基牛扁碱(methyllycaconitine,II)、德尔色明甲(delsemine A,III)、德拉瓦印甲(delavaineA,IV)、delajadine(V)以及2个非生物碱,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VI)、棕榈酸(plamitic acid,VII)。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三七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江  崔秀明  周家明  江志勇  张雪梅  陈纪军 《中药材》2007,30(11):1388-1391
目的:研究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硅胶柱、RP-8和RP-18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三七根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Rh4(ginsenoside Rh4,Ⅰ),人参皂苷Rh1(ginsenosideRh1,Ⅱ),人参皂苷Re(ginsenoside Re,Ⅲ),三七皂苷R1(notoginsenoside R1,Ⅳ),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Ⅴ),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Ⅵ),三七皂苷S(notoginsenoside S,Ⅶ),三七皂苷T(notoginsenoside T,Ⅷ)。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Ⅶ和Ⅷ为首次从三七根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白云花根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白云花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现代色谱方法分离白云花根化学成分,用波谱技术(IR,UV,MS,1D和2D NMR)鉴定结构。结果:从白云花根中分离得到8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鉴定为甲氧基欧芹酚(ostholⅠ),佛手苷内酯(bergaptenⅡ),花椒毒素(xanthotoxinⅢ),异虎耳草素(isopimpinellinⅣ),欧前胡素(imperatorinⅤ),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Ⅵ),cnidilinⅦ,珊瑚菜内酯(phellopterinⅧ)。1个双香豆素类成分,鉴定为rivulobirinA(Ⅸ)。结论:其中Ⅵ,Ⅶ,Ⅷ,Ⅸ等4个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20.
中药菟丝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 :研究中药菟丝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聚酰酰和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 ,理化性质及光谱特征确定结构。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8个化合物 ,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 (Ⅰ) ,槲皮素-3-O-β-D-半乳糖 (2→1)-β-D-芹糖苷 (Ⅱ ) ,金丝桃苷 (Ⅲ) ,异鼠李素 (Ⅳ) ,山柰酚 (Ⅴ) ,槲皮素 (Ⅵ) ,d-芝麻素(Ⅶ )和9(R) 羟基-d-芝麻素 (Ⅷ )。结论 :Ⅳ和Ⅶ为首次自菟丝子属植物中分得 ,Ⅰ ,Ⅱ和Ⅴ为菟丝子的特征性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