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结合植物志对相关植物的形态和分布记述、现代典籍对相关药物的别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记载以及笔者野外调查进行基原考证,指出本草收载的18种药物来源于紫金牛属7种植物。其中,"紫金牛"和"硃砂根"的原植物均为朱砂根之变型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f.hortensis;《植物名实图考》中"铁伞"来源于大罗伞树A.hanceana;《植物名实图考》与《花镜》记载的"平地木"为同名异物;"叶底红"、"矮茶"、"短脚三郎"等名称的药物来源于紫金牛A.japonica;《本草图经》中"小青"来源于九节龙A.pusilla;药物名称为"百两金"、"九管血"、"走马胎"的基原也得到进一步确证。考证结果为理清相关药物的基原和药效,开发利用紫金牛属植物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艾叶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reyi devl. et vant.的干燥叶,具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等功效,全国各地均产。据古本草载以蕲艾质优效佳,为了探讨蕲艾质量,今选取不同产地艾叶对其水溶性成分浸出物,醇溶性成分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五月艾叶妙用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又称蕲艾、家艾、艾蒿和五月艾,又叫灸草、野艾,《尔雅》名“冰台”,《本草经集注》谓“医草”。它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遍生全国各地,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农历五月,是艾生长最旺盛,含油量最高的季节,故一般采收艾叶者不会错过此最佳时节。  相似文献   

4.
浮萍的本草考证与紫外光谱法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荣  罗集鹏 《中药材》2005,28(6):459-461
对浮萍的药用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认为古代本草记载的浮萍原称"水萍",虽然水萍有大、中、小三种,但古代本草所用应是小者,即今之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polyrrhiza(L.)Schleid.和青萍Lemna minor L.,古今应用基本一致.大浮萍之名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古代并不作浮萍药用,为广东、广西及香港等地之习用品种.应用紫外光谱法对上述三种进行了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5.
夏枯草基原植物及其食疗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巧生  陈宇航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057-3062
目的: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学文献,澄清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枯草原植物及其食疗历史记载的混乱,为综合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查阅古本草文献,对夏枯草植物学性状描述及其文献附图进行考证,并结合地理分布综合分析.结果:历史上夏枯草用药品种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形状描述及文献附图中,与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筋骨草Ajuga ciliate,金疮小草A.decumbens及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Lagopsis supina存在一定混乱.结论:古代正品夏枯草基原植物主要来源于唇形科夏枯草属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山菠菜(长冠夏枯草)P.asiatica,而硬毛夏枯草P.hispida至明代起即被视作云南地方习用药材,并沿用至今;夏枯草食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16世纪末)或以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含量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蕲艾叶、蕲艾花、蕲艾茎及5月至10月不同采收期的蕲艾叶精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蕲艾叶精油含量显著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且蕲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均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提取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6月蕲艾精油含量最高。经SD-GC-MS分析表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均检测出含量较高的桉油精、樟脑、冰片和α-蒎烯等。结论:蕲艾叶为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且6月为蕲艾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五加皮和刺五加的本草学考证,研究其原植物基原及产地、功效等,为刺五加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和分析历代本草到近现代本草著作的记载,对刺五加和五加皮形态、产地、品质和加工考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通过梳理古代文献,推断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五加皮品种,并不是刺五加植物。刺五加从1977年版《中国药典》开始作为独立的药物记载。结论本研究为刺五加的应用以及扩大药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毛茛科乌头属AconitumL.植物药材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天雄和侧子在本草中记载混淆,市场流通混乱,通过对古代本草考证,探究古代本草中的乌头属六种有毒中药的基原、产地和质量,为研究应用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古代本草专著,考证乌头属六种有毒中药,进行比较,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进行深入探索。结果:川乌和草乌在古代本草中并称为乌头,附子、天雄和侧子沿用至今,天雄和侧子目前市场流通极少,一般做地方习用药;古代本草中的白附子部分为关白附,部分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故无法做判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论:通过对乌头属六种中药进行考证,认清用药历史,避免临床使用出现中毒情况,并且对规范市场流通和统一使用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金银花名实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占平  万德光 《中药材》2005,28(6):517-518
目的:考证历代金银花药用品种.方法:查阅古代和现代有关文献以及与产地观察、作者的活动范围相结合.结果与结论:宋<证类本草>及其以前本草所述"忍冬"和今"金银花"基原可能不同,明<本草纲目>和清<植物名实图考>等所载"金银花"基原应为今之忍冬.  相似文献   

10.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 ,蕲艾是艾叶中最著名的品种 ,道地药材。介绍了艾与蕲艾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历史、用途与疗效 ;综述了各地艾叶品种的挥发油含量、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比例 ,艾的成分及含量 ,不同采用期和不同提收方法蕲艾油含量的变化 ,以及水蒸汽蒸馏母液的成份与含量 ;探讨了艾与蕲艾的综合开发战略 ;并综述了艾与蕲艾开发的现有技术 ,产品的相关专利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11.
艾与蕲艾的生药学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宗国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56-1357,1366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蕲艾是艾叶中最著名的品种,道地药材。介绍了艾与蕲艾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历史、用途与疗效;综述了各地艾叶品种的挥发油含量、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比例,艾的成分及含量,不同采用期和不同提收方法蕲艾油含量的变化,以及水蒸汽蒸馏母液的成份与含量;探讨了艾与蕲艾的综合开发战略;并综述了艾与蕲艾开发的现有技术,产品的相关专利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2017,(7)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药物名称、植物特征、产地分布、功效主治及实地考察等进行分析,考证《履巉岩本草》收载之笑靥儿草的基原。结果表明,《履巉岩本草》记载的笑靥儿草应该为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的全草,建议更正笑靥儿草的文献始载。  相似文献   

13.
中药白头翁用药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别名有奈何草、胡王使者、老翁花等。东汉时期,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写到:"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古代本草传承和记载不尽相同,只是有"近根处有白茸"或"近头部有白茸"等简单描述。通过对白头翁的本草学研究,查阅和分析历代本草文献,考证其基原及产地、功效等,并对中国白头翁属植物标本的整理、比较,结合对中国白头翁属分类研究,考证中药白头翁原植物基原,为白头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分析,只能确定为毛茛科白头翁属Pulsatilla植物,无法确定为白头翁P.chinensis。中药白头翁全国各地用药差异很大,仅仅通过性状特征等无法鉴别其种类,药材市场上混淆品、伪品很多,严重影响人们用药安全。随着近代分子生药学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它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的特点,为鉴定植物的种类及发现新物种提供了新方法,为鉴别植物药材真伪提供了可靠依据。白头翁属间植物种类繁多,药材鉴别亦更加困难,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大量实验表明:白头翁属植物(如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等)化学成分及指标性成分与白头翁相似,是否能作为正品使用,需要结合制剂、药理等分析技术,从而更好的利用它们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艾灸与养生     
《孟子》里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长时间的慢性病,必须用陈年的艾草才能有效。艾草也叫医草、艾蓬、灸草,香艾。500多年前,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在蕲州镇郊区的麒麟山上采集艾草,种于庭院,进行细致的研究,而且专门为艾叶写了一本书——《蕲艾传》。《蕲艾传》里说:  相似文献   

15.
邓玉环  王圣军  王平  陈林霖 《中药材》2018,(4):999-1003
蕲竹被誉为"蕲春四宝"之一,但其品种基原一直未能明确。该文通过对历代典籍著作、本草学家及植物学家对蕲竹的形态描述、地方志等的文献溯源,整理了蕲竹的研究现状、名称考证、蕲竹基原品种文献调研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情况。认为蕲竹基原其实是清晰的,只是在文献流传中造成的疑误导致近现代蕲竹基原的混乱。初步确定水竹Phyllostachy sheteroclada Oliver、单竹Bambusa cerosissima McClure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Keng是蕲竹的基原品种。该发现可为蕲竹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5,(12)
本研究通过大量本草查考结合现代文献研究对九节茶名称与别名,产地与生长环境,植物形态与基原以及功能主治进行了本草学考证,为进一步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九节茶资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九节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艾叶中挥发油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艾叶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在我国分布甚广,全国各地均产,据古文献记载以蕲艾质量为佳。为探讨蕲艾的质量,今选取不同产地艾叶,对其挥发油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藤茶的本草资源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冉京燕  方建国  谢雪佳  熊微  王文清 《中草药》2016,47(20):3728-3735
运用中药本草考证的思路方法,对藤茶的名称、品种来源、传统功效等进行考证,对藤茶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植物学比较研究,为其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古代本草中多以藤茶为正名,但对其基原植物未有记载,其功效主治等与现代应用基本一致。作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药茶两用植物,藤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仅见有地方标准收载,品种来源还有待统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从植物形态特征、药物名称、分布与生境、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证《履巉岩本草》三缝草植物基原。结果表明三缝草之植物基原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建议《中华本草》等专著在修订时可以增加“三缝草”作为旋覆花的别名;《履巉岩本草》三缝草药图为我国现存最早之旋覆花彩图,其文字叙述反映南宋时期该药的民间药用情况,为中药资源普查传统知识数据库增添全新的民间单验方,为进一步挖掘旋覆花潜在的药用价值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栽培品种蕲艾与蕲艾不同部位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分别提取七尖蕲艾,五尖蕲艾,金艾的叶、籽、茎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相同栽培品种蕲艾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质量分数除樟脑外均高于蕲艾籽与蕲艾茎,其中七尖蕲艾叶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质量分数均高于五尖蕲艾叶及金艾叶。经HS-SPME-GC-MS分析表明,不同栽培品种蕲艾的不同部位均检测出质量分数较高的桉油精,樟脑,侧柏酮,α-蒎烯,1-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等。结论:七尖蕲艾叶为上述3种栽培品种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其籽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