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应用6 min步行试验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动耐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根据每分钟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为依据制定活动计划,观察组采用依据6 min步行试验结果制定的个体化活动计划对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结果锻炼3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完成率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6min步行试验结果制定运动锻炼计划可较好地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活动耐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1~12月期间收治人院的7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6rain步行试验并进行护理干预(干预组),与同年9~10月期间73例进行6min步行试验但不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做对照,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运动后血压、心率及运动中最高心率更趋于正常,平均运动距离更远(P〈0.05)。结论:6min步行试验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重要方法,在进行评估试验时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对防止发生不良事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两组病人均在住院后及出院前填写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并进行6min步行运动试验。[结果]干预后病人焦虑、抑郁评分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6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步行运动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便利抽样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n=61)和观察组(n=63)。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指导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步行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6-min walking test, 6MWT)评分、运动自我效能及运动恐惧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6-MWT评分、运动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运动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步行运动法,能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氧耐力与心功能水平,改善运动自我效能,降低患者运动恐惧,适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外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用缬沙坦,另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4个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均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改变,6min步行试验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左室收缩(LVS)、舒张末期内径(LVD)明显缩小(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和ACE抑制剂一样目前均为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病死率及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方法:将干预组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加用健康教育、生活指导、适量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并与对照组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再住院率、病死率、6分钟步行距离方面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药物干预可明显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并提高其运动耐力,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和干预4周结束时呼吸困难情况[改良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以及运动耐力(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干预4周,两组mMRC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两组6min步行距离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可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困难情况,提升患者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六字诀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12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的健康教育及延续性护理干预基础上,观察组进行“六字诀呼吸操”训练,对照组进行“全身呼吸操”训练。6个月后用6min步行距离评价两组患者的运动耐力,用呼吸困难分级量表进行呼吸困难评分。结果“全身呼吸操”和“六字诀呼吸操”训练都能增加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六字诀呼吸操”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较“全身呼吸操”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生活质量及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将6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出院时均给予出院健康指导,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按照康复运动计划实施康复运动锻炼,并由专人电话随访。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再入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再入院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出院后患者坚持康复运动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0.
李忠  胡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813-815
【目的】探讨检测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80例治疗前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对照组)NT-proBNP水平,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按NYHA心功能分级,以6分钟步行试验评价运动耐量。【结果】心衰组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E(5052.6土1860.4)pg/mLvs(220.4士99.2),pg/mL,P〈0.O11;心衰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052.6±4-1860.4)pg/mLVS(3203±1453.4)pg/mL,Pd0.01)]。NT-pro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r=-O.174,Pd0.05)和6分钟步行距离成显著负相关(r=-0.187,Pd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其检测水平可反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态、运动耐量,并可作为疗效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血清胱抑素C(CysC)浓度的影响。方法 172例心功能Ⅱ~Ⅲ级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36)和对照组(n=36),入选后即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检测CysC浓度、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训练组每天行2次6MWT运动强度的步行训练。8周后复查6MWT、血清CysC浓度、行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6MWT距离心功能Ⅲ级患者均显著短于Ⅱ级患者(P〈O.05),CysC水平Ⅲ级患者均显著高于Ⅱ患者(P〈O.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CysC浓度均有显著下降(P〈0.05),6MWT距离明显增加(P〈0.01,P〈O.05),心功能客观指标明显提高(P〈0.05),但训练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CHF患者的运动能力并降低血清CysC浓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8例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并与27例非康复组患者进行对照比较;观察一年以后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生存质量、6min步行距离、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一年后,康复组和对照组比较,心功能改善(P〈0.05);运动耐量、生存质量、6min步行距离显著改善(P〈0.01);再住院率降低(P〈0.05);死亡率未降低(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护理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将7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根据病情除了一般常规护理外,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对照组37例采取常规护理,两组均进行健康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的培训,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试验前一般情况和心功能指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试验后心功能指标均有进步,但是通过运动康复护理心衰患者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康复护理后心脏射血分数为(50.5±7.2)%,而对照组护理后心脏射血分数为(35.5±5.2)%,康复护理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心率分别为(76.5±6.8)次/min和(88.6±7.3)次/min,心率都有下降,但是康复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分别为(451.4±35.5)m和(350.8±31.5)in,较观察前有增加,而康复护理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7,P〈0.叭)。结论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适时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可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率,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提高6rain步行距离,也就是表明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联合踝泵运动锻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3月~2014年12月份入院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从入院开始即接受心内科常规治疗和一般的护理措施,另外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增加腹式呼吸联合踝泵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由专门护理人员负责测量其运动前后的心率、收缩压和6 min步行试验的距离。结果实验组患者出院时心率和收缩压低于入院时和对照组出院时(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长于入院时(P0.05),且出院时实验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式呼吸联合踝泵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动7步法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验组实施运动7步法康复运动,分别于入选时和运动16周后对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测定、血乳酸和6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MHL评分)进行测定.结果 入组时两组患者LVEF、血浆BNP、血乳酸和6 min步行距离、MH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16周后实验组患者LVEF(44.52±4.5)%,血浆BNP(402.6±112.4) ng/L,血乳酸(4.97±0.50) mmol/L,6 min步行距离(482.52±50.34)m,MHL(39.3±10.8)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1,3.32,2.41,5.05,7.52;P <0.05);与运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前后对照组LVEF、血浆BNP、血乳酸和6min步行距离、MHL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7步法康复运动能显著地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示范性教育联合快慢呼吸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9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示范性教育联合快慢呼吸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耐力和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干预后1,3个月研究组静息心率、6 min内步行距离、第1 s用力呼气量、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示范性教育联合快慢呼吸训练可有效提高其功能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β-R阻滞剂倍他乐克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方法85例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对照组,其他基础治疗无差异,随访1a,比较两组左室大小、功能,两组因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死亡率、运动耐力。结果各组经治疗症状均缓解,其中用药组1a后左室内径较前减小,射血分数增加(P〈0.01),且同对照组相比心衰再住院率减小(P〈0.05)。死亡率减少(P〈0.01),运动耐力增加(P〈0.01)。结论倍他乐克可改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功能,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 min步行对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活动耐力的作用。方法随机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6 min步行试验对患者活动耐力进行干预。探讨6 min步行对减轻患者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该试验能够明显提高化疗患者6 min步行距离( P〈0.05),明显减轻轻疲乏量( P〈0.05),有效改善心率、血压等指标,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6 min步行试验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疲疲法程度,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运动处方对提高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术后老年患者活动耐力及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术后老年患者,根据收治的不同病室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功能锻炼;试验组患者根据运动处方进行功能锻炼,包括制定运动处方模板、护理人员培训、运动计划制定与实施等。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及出院前6min步行距离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6min步行距离的组间效应(F组间=5.121,P=0.030)、时间效应(F时间=464.989,P<0.001)、交互效应(F交互=4.798,P=0.013)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点试验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均较对照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活动耐力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跌倒、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结论根据运动处方对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术后老年患者实施功能锻炼,可提高患者活动耐力及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慢性心房颤动(AF)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AF合并CHF患者共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常规使用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索Ⅱ受体拮抗剂(ARB)、抗凝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静息心室率、运动后心室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试验。观察治疗后6个月时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的静息心室率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运动后心室率治疗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后运动后心室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②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都有明显改善(P〈0.01~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在使用强心、利尿、ACEI或ARB基础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能有效控制慢性AF伴CHF患者心室率,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