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9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按就时间顺序分为A组(对照组)、B组(养血清脑颗粒组)、C组(联合用药组)各30例,分别观察3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后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变化,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EDD)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C组经过治疗后,NO水平升高,ET-1水平和FIB减低,t-PA活性增强,PAI-1活性降低,EDD显著改善,两治疗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治疗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服用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可以作为脑血栓形成的一级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Hcy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6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6)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n=39)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NO、ET-1)、Hcy及炎症状态(hs-CRP)的变化,并对2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2组NO、ET-1、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ET-1、Hcy、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Hcy、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反应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n=73)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n=7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估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并对2组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及ET-1与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86例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进行保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血浆中ET-1、vWF、NO水平的变化以及总治愈率。结果治疗前,2组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能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认知功能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中ET-1、vWF、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的ET-1、vW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治愈率79.07%,实验组为95.3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内皮功能有轻微的损伤,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3-2016-04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在注射用尤瑞克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29%,明显低于观察组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高于观察组,NO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中成药辅助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3—2013-05来我院诊治的8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给予头痛宁胶囊,B组服用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费用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ET-1和Ang-Ⅱ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2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但A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A组总有效率97.5%,B组为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B组为37.5%,A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1)。A组平均费用为(300±50)元,B组为(1100±100)元。A组费用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与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紧张型头痛患者,均能显著改善头痛症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但头痛宁胶囊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所需费用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炎性因子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11—2016-03我院7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研究组联合使用尼莫地平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炎性因子水平及脑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VEGF、sVCAM-1、NF?κB、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处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2%(2/39),对照组为2.56%(1/39),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管内皮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脑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13-01—2016-01收治的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治疗,2次/d;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U腹部皮下注射,2次/d,2组均连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1)。治疗前2组TNF-α、Hcy、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2组TNF-α、Hcy、D-D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ET-1、NO、VEG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2组ET-1、VEGF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趋势,而NO含量升高,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丁苯酞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机体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修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缓解脑梗死症状,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瘤、脑动脉瘤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瘤、脑动脉瘤术后患者分为A、B组各28例,A组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疗法,对比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疗效。结果 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及SF-36评分治疗后,B组患者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对脑瘤、脑动脉瘤术后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AC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n=48)和依达拉奉组(n=48)。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60mg·d~(-1)×4w,静脉滴注治疗。联合组在依达拉奉组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0.2g·d~(-1)×4w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w、2w以及治疗4w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比容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一氧化氮(NO)、人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并统计比较两组28d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依达拉奉组比较,联合组治疗1w、2w以及治疗4w的NIHSS得分、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降低而同期血浆NO水平则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1w、2w以及治疗4w的NIHSS得分、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降低而同期血浆NO水平则升高,依达拉奉组治疗2w以及治疗4w的NIHSS得分、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浆ET-1和VEGF水平亦均降低而同期血浆NO水平则升高(P0.05)。联合组28d病死率为2.08%(1/48),低于依达拉奉组的16.67%(8/48)(P0.05)。两组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反应、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近期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 treatment for 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 (CCCI).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Yangxue Qingnao Granules (YXQNG) as a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CCI. Methods: From July 2007 to May 2010, 273 patients with CCCI at nine centres in China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YXQNG with nimodipine placebo (n= 140, 12 g/day) or nimodipine with YXQNG placebo (n= 133, 30 mg/day) for 8 weeks. The primary end point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changes from baseline in severity of headache, heavy‐headed feeling, dizziness and sleep disorder. Results: The mean baseline levels of headache, heavy‐headed feeling, dizziness and sleep disorder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oth therap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se symptom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P < 0.001). Compared with nimodipine therapy, YXQNG resulted in similar reductions in these symptoms. No advers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the YXQNG group. Conclusions: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YXQNG as a monotherapy were as effective as nimodipine monotherapy in improving the symptoms of CCCI. It is well‐tolerated and may have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is condition. Whether a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medicines will increase therapeutic efficacy deserves furthe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丸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二组均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丸2.5 g口服,tid。疗程为4 w。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中医临床症候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中医临床证候疗效:二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候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在头痛、失眠、健忘、心悸、耳鸣等方面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压: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压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3)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具有协同降压效果,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并以2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阿司匹林100mg,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d。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LPA、ET-1和NO含量,并对两脑梗死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NO含量显著降低(P〈0.05);NDS与NO含量呈负相关(r=-0.4345,P〈0.05)。(2)厄贝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LPA、ET-1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NO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3)治疗后厄贝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LPA、ET-1、NO含量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提高血NO水平,显示其有抗血小板活化及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TBI)患者血清血清内皮素-1(ET-1)、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及镁离子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100例aTBI患者分为轻、中型组(GCS 9~15分,66例)和重型组(GCS〈8分34例),另将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ET-1、SE-CAD及镁离子的水平,比较各组ET-1、SE-CAD及镁离子水平的变化。结果轻、中型组和重型组伤后24 h内血清ET-1、SE-CA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镁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伤后24 h内血清ET-1、SE-CAD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5),而镁离子水平明显低于轻、中型组(P〈0.05)。重型组治疗后血清ET-1、SE-CAD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镁离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ET-1、SE-CAD及镁离子可能参与aTBI后颅内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对判定伤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氟桂利嗪与维生素B_(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叶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12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半胱氨酸水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半胱氨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_2~-/NO_3~-)、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脑动脉最大血流速度(MCAV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桂利嗪有助于降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3-2016-03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给予奥拉西坦单药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2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MMSE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MSE各项评分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奥拉西坦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效果显著,认知功能障碍可得到有效改善,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TIA)前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血脑屏障(BBB)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 将9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TIA小鼠模型组;血浆ET-1、N0测定组;脑组织EB含量测定组;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组及各相应的对照组。观察小鼠TIA样发作前血浆ET-1、NO及BBB通透性改变。结果 与各对照组比较,小鼠TIA样发作前血浆ET-1含量增高、NO含量下降,BBB通透性无改变。结论 小鼠TIA样发作前存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YP2C19基因变异的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于本院2015年7月-2018年3月进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合并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10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联组(51例)及联合组(51例),双联组仅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组在其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针剂,比较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功能及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2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 CD63)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MDA、ET-1、CD62p及CD63水平显著低于双联组; SOD、NO水平显著高于双联组; 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双联组(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有效降低CYP2C19基因变异的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