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比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单纯门奇断流术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984~2004年入院的门静脉高压症3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断流联合术(250例)和门奇断流术(110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DCFI)检查、术中动态观察自由门静脉压(FPP)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出血:分断流联合术组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出血率为8.0%,断流术组近期再出血率为5.5%,远期再出血率为17.6%(P〈0.05),(2)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断流组为5.6%,断流组为4.4%(P〉0.05)。(3)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断流术后的FPP降低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直径(DPV)缩小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PVF)减少与断流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断流联合术降低FPP,较断流术明显,可较为有效的缓解了门静脉学高动力血流状态,且其临床疗效优于断流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手术前后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研究和前瞻性临床研究,对联合术治疗的150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联合术后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再出血率为80%,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8%,远期效果理想。血流动力学研究证明了本联合术的合理性。结论 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合理而可取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流断流联合术 (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临床效果 ,探讨该术式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分流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186例。术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 ,运用超声彩色多普勒显像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手术死亡率 3 .2 %。术后近期无出血 ,远期再出血率为 8.2 %。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 4 .8%。术后 1年、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 98.1%、89 .9%、84 .3 %、67.9%。术后门静脉压力和门静脉、脾静脉的直径、流量、流速变化与术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分流断流联合术具有止血效果确切 ,再出血率低 ,肝性脑病发生率低等优点 ,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合理而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除肝移植外,当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的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传统分流术的远期止血效果好,但其过度降低了自由门静脉压(FPP),减少了门静脉向肝血流,从而使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高;而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干扰轻,但术后易形成新的门奇间侧支,加之断流术可加重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故存在术后再出血率高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改良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近端脾腔静脉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及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7年接受分断流联合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35例和断流术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门静脉血流量(PVF)及监测术中自由门静脉压(FPP),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采用吲哚氰绿排泄实验观察15 min(R_(15))滞留率和肝有效血流量(FHF)的变化.结果 联合组手术死亡率为2.2%,无近期出血病例,远期出血率为5.5%,肝性脑病发生率为6.4%,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4%、90.0%、81.3%和62.5%;断流组手术死亡率为4.3%,近期出血率为3.3%,远期出血率为14.1%,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4%,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7%、86.7%、75.0%和57.1%.联合组术后FPP、PVF和FHF分别为(32.0 ±1.5)cm H_2O、(880 ±260)ml/min和(430±180)ml/min,较术前均下降(P<0.05).R_(15)为30%±4%,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断流组术后FPP、PVF和FHF下降(P<0.01),R_(15)增加(P<0.01).与断流组比较,联合组术后FPP下降更为明显(P<0.05),但PVF、FHF和R_(15)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脾腔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的临床疗效满意,血流动力学改变合理,对肝储备功能影响较小,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与单纯断流术远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单纯门奇断流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近10年采用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单纯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84例,从术后再出血、脑病、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于术前1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和断流组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明显降低出血率,而且不增加脑病和肝衰竭发生率,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3年7月期间采用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4例及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14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中部分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术中自由门静脉压测量,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联合手术组无近期再出血,手术死亡率4.5%,远期再出血率8.3%,肝性脑病发生率5.5%,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7.2%、91.2%、76.0%、64.3%;断流术组无近期再出血,手术死亡率4.3%,远期再出血率13.0%,肝性脑病发生率4.4%,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7%、86.7%、71.8%、56.3%。联合手术组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和门静脉血流量分别下降(8±4)cmH2O和(511±152)ml/min,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接近和保持正常高限及一定向肝血流;断流术组自由门静脉压及门静血流量虽有一定降低与减少,但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具有血流动力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断流加分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断流与分流联合手术(联合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980-1995年我院应用断流加肠腔分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全部止血,远期内未发现复发出血。随访期间脑病发生率为5.6%。总病死良为26%,分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下降19.58chH2O,有利于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CT门静脉成像(CTPV)用于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PH)的价值。方法 纳入267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PH患者,分析其治疗前CTPV资料,观察肝内有无肿瘤、肝静脉与门静脉的相对空间位置、门静脉通畅度,曲张静脉分型、程度及有无异常分流道等。结果 在267例中,23例合并肝脏肿瘤,79例存在门静脉血栓,1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分叉部、左支、右支裸露者占比分别为13.11%(35/267)、5.62%(15/267)及2.25%(6/267),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2.83±9.56)mm,前后距离为(28.23±10.06)mm。术前增强CT及CTPV显示227例胃左静脉曲张、111例胃后/胃短静脉曲张及72例自发性门体静脉分流,其与术中DSA的一致率分别为98.24%(223/227)、85.59%(95/111)及100%(72/72)。264例TIPS成功(264/267,98.88%),对其中58例采用辅助手段穿刺门静脉成功。结论 CTPV对于指导实施TIPS治疗PH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11例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行单纯手术(A组)、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B组)和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C组),分析各组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差别。结果 ①B组的0.5和1年的复发率低于A组,其0.5年的生存率高于A组(均P〈0.05);②C组的0.5、1、2和3年复发率均低于A组,生存率均高于A组(均P〈0.05);③C组在第2年的复发率低于B组,在1和2年的生存率高于B组(均P〈0.05);④3个组术后5年的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方式、肿瘤大小和瘤栓位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x2^=20.43,P〈0.01),结论 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术后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但远期效果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断流手术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后自由门静脉压(FPP)与术后再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的关系,探讨术中FPP动态变化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组)患者170例的临床资料.断流组患者断流术后FPP值≥22 mm Hg(1 mm Hg=0.133 kPa)为高压组(60例),<22 mm Hg为低压组(43例),联合组共67例.三组患者术前Child-Push评分和FP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FPP变化、以及三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 高压组、低压组和联合组术后FPP值分别为(27.1±1.9)mm Hg、(20.8±1.8)mm Hg和(21.5±2.2)mm Hg,再出血率分别为%、4.6%和4.5%.再出血率在高压组显著高于低压组和联合组(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联合组(10.4%)虽然高于低压组(7.0%)和高压组(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切除断流术后FPP值可以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如FPP值≥22mm Hg应加行脾肾静脉分流术.  相似文献   

14.
In children the principal cause of extrahepa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s a “cavernomat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 In 54 children seen over a 20-yr period, hemorrhage was by far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symptom, occurring in 30 patients. Occasionally these children presented with a symptomless splenomegaly. Liver function studies were always normal.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primary surgical treatment given. One-third of patients received no surgical treatment and all are well. Of the patients who have had a surgical procedure, postoperative bleeding has been frequent and further surgery has often been necessary. There have been seven deaths. Operation is not recommended in the child under 4 yr or during acute bleeding episodes. For recurrent life-threatening hemorrhage, a porto-systemic shunt is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5.
国内门静脉高压症主要为肝炎后肝硬化所致的肝内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门静脉压力的高低密切相关。该类患者病情复杂,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各种断流术、分流术及联合手术,但具体选用何种术式则应考虑多种因素。门静脉压力是反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之一,术中根据门静脉的压力状态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对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凝在门静脉高压症分流加断流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2组,均行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A组(32例)在术后行抗凝治疗,B组(35例)术后未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之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改善情况。结果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0)明显低于B组(20%),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9,P〈0.05。B组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30%)明显高于A组(7%),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3,P〈0.05。A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结论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断流加分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portal hypertens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ortal hypertens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groups, presinusoidal (intrahepatic and extrahepatic) and intrahepatic.Presinusoidal extrahepa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s un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hepatocellular failure. Increased splenic flow plays a minor role in its cause. Renal cortical perfusion may be reduced.Causes of presinusoidal intrahepa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nclude schistosomiasis,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sarcoidosis, 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 chronic arsenic poisoning,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ortosystemic shunt operations are well tolerated unless there is 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damage.In cirrhosis, the portal hypertension is presinusoidal, sinusoidal, and postsinusoidal. The problem of bleeding esophageal varices is largely that of hepatocellular failure.The Budd-Chiari (hepatovenous obstruction) syndrome has many causes, including “congenital” webs and trauma. These may be susceptible to a surgic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分型,并根据分犁制定相应的外科处理对策.方法 对63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提出不同类型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分型及外科处理对策.结果 根据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将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分为4型:Ⅰ型,门静脉主干海绵样变波及门静脉肝内分支,主要处理方法是门-体分流术(肠-腔和脾-腔等)或附加门-奇断流术;Ⅱ型,门静脉主干海绵体样改变,同时病变累及部分肠系膜上静脉或部分脾静脉,主要处理方法是门-体分流术(肠-腔和脾-腔等)或附加门-奇断流术;Ⅲ型,门静脉海绵样变波及整个门静脉系统,主要处理方法是门肺分流术(脾肺固定术等)、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或附加门-奇断流术;Ⅳ型,以上的任何类型合并了胆道和(或)胰腺的病变,主要处理方法是选择处理主要病变且对两类病变分期处理. 结论多普勒超声和多排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是诊断本病的理想方法;正确的术前诊断、分型并结合个体化的处理对策在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缩窄门静脉主干法制备SD大鼠门静脉高压症模型时的最佳缩窄口径.方法 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6个实验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行假手术.各实验组分别按照5、6、7、8、9、12号针头的缩窄口径行门静脉主干缩窄术.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累积死亡率,术后状态,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周时的门静脉压力,术后2周时的食管组织学变化和脾指数.结果 5、6、7、8、9、12号针头缩窄组术后3 d时大鼠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0%、80%、70%、20%、10%、0%,与缩窄程度正相关.8、9、12号组的大鼠存活状态明显好于5、6、7号组.5、6、7、8、9、12号组术后即刻门静脉压力分别为:(5.836±0.275)、(4.557±0.419)、(3.856±0.576)、(3.343±0.433)、(2.708±0.309)、(1.957±0.358)kPa,7、8、9、12号组术后2周时门静脉压力分别为:(2.163±0.424)、(1.956±0.172)、(1.841±0.202)、(1.232±0.154)kPa,均较正常(0.881±0.165)kPa显著升高(P<0.05).术后2周,7、8、9、12号组大鼠食管下段黏膜下层平均血管数目分别为:(3.94±0.83)、(3.58±0.63)、(3.14±0.64)、(2.02±0.62)个,与正常组(1.65±0.62)个比较,除12号组外均有增多(P<0.01);固有层平均血管数目分别为:(2.24±0.64)、(2.05±0.29)、(1.52±0.28)、(0.93±0.19)个,与正常组(0.82±0.18)比较,除第12组外均增多(P<0.01);黏膜下层血管口径分别为:(4.52±1.51)、(4.05±1.23)、(3.75±1.11)、(2.03±0.86)μm,除第12组外均增大(P<0.01);脾指数分别为:(4.21±0.93)、(4.06±0.68)、(3.84 4±0.71)、(3.31±0.69)除12号组外也较正常增加(P<0.01).结论 缩窄门静脉主干可成功制成大鼠门静脉高压症模型;其最佳缩窄口径应该是:大鼠体重200 g左右时用8号针头(直径0.8mm),大鼠体重300 g左右时用9号针头(直径0.9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