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大学生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对实验组进行每周1次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共计8次干预,对照组大学生不参加任何心理辅导活动和个体心理咨询。两组大学生在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结果:实验组大学生干预后SCL-90问卷的总分和各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92~7.347,P0.01~0.001);对照组大学生SCL-90问卷总分和各个因子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得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大学生SCL-90问卷总分和各个因子得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SCL-90问卷总分和各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312~-2.098;P0.001~0.05)。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实证干预研究应用萨提亚模式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干预技术对提升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大学生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对实验组进行每周1次的萨提亚模式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干预,共计8次干预,对照组大学生不参加任何心理辅导活动和个体心理咨询。两组大学生在研究前后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实验组大学生干预后的人际关系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显著地低于干预前的水平(t=9.932~3.633,P0.01),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的人际关系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大学生的水平(t=6.226~2.841,P0.01),干预前两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升具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萨提亚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本科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自愿报名参加的96名大学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8人)和对照组(48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给予每周1次,每次7小时,共8次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团体辅导。干预前后对两组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oredom Proneness Questionnaire,BPQ)进行测评。结果:(1)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BPQ中的孤独感、自控力、紧张感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6.204,-2.820,-3.693,-3.383;P0.05);(2)干预前后,实验组在BPQ中的单调性、孤独感、自控力、紧张感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128,2.156,2.637,2.446,3.316;P0.05);对照组在BPQ中单调性、孤独感、自控力、创造力、紧张感、约束性及总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能降低大学生的无聊情绪体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萨提亚团体辅导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中国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筛选某高校大学生18人,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萨提亚团体心理辅导。结果:(1)被试在接受萨提亚团体干预前、干预后以及追踪后测自尊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26.031,P0.001),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自尊量表得分最高,追踪后测次之,干预前得分最低;(2)被试在接受萨提亚团体干预前、干预后以及追踪后测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32.768,P0.001),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心理弹性量表得分最高,追踪后测次之,干预前得分最低;就心理弹性各因子得分检验发现,力量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坚韧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F=7.326,P0.001);乐观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F=9.532,P0.001);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坚韧因子和乐观因子得分均大于干预前和追踪后测。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提高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尊水平及心理弹性有一定的效果但干预后过一点时间后,团体辅导效果存在反弹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艺术疗法为媒介的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亲历地震60名儿童,随机分为艺术团体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艺术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照组处于常态。干预前后进行SCL-90、SAS和SDS测试,评估团体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后,艺术团体干预组的SCL-90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t=-3.41~-7.83,P0.05)、SAS(焦虑无助情绪)总分(t=-9.51,P0.001)和SDS(悲观哀伤情绪)总分(t=-6.40,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艺术团体干预组后测的SCL-90总指数明显低于干预前测(t=5.67,P0.001);而干预前两组间各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干预前后测得分无统计学差异;2艺术团体干预组成员SCL-90阳项均分(t=5.50,P0.001)、躯体化(t=4.94,P0.001)、强迫症状(t=3.88,P0.01)、人际关系(t=3.93,P0.01)、忧郁(t=6.44,P0.001)、焦虑(t=4.34,P0.001)、敌对(t=3.44,P0.01)、恐怖(t=5.31,P0.001)、偏执(t=2.14,P0.05)、精神病性(t=3.98,P0.001)和其他得分均有所下降(t=3.28,P0.01),SAS、SDS等指标有明显好转,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前后测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艺术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是地震灾后儿童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干预技术,明显改善灾后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根据Luthans的心理资本理论及干预模型,采用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探究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辅导和干预效果。方法:研究采用教育实验法,设计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并使用心理资本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结果:1心理资本因子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t=6.261,P0.001),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t=-5.490,P0.001),心理资本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2在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557,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明显低于前测(t=5.214,P0.001);对照组实验前后测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能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干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入组的32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每次3小时的团体心理咨询;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团体咨询前、结束及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学生施测症状自评量表、帕多瓦量表和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结果:团体心理咨询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总分和强迫因子得分、Padua量表和完美主义问卷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咨询结束及结束3个月后,实验组在SCL-90总分和强迫因子得分、Padua量表和完美主义问卷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对照组内三时间段在SCL-90量表总分和强迫因子得分、Padua量表和完美主义问卷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强迫症状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和萨提亚模式结合的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效果。方法:将自愿参加团体活动的86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43)和对照组(n=43),对实验组进行沙盘游戏和萨提亚模式结合的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干预,用生活目的测试、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以及人际需求问卷中文版对两组被试进行前后测。结果:两组被试前测得分差异不显著,后测得分差异显著。经过8次的团体辅导,实验组被试的生命意义感、积极心理资本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均P0.01);人际需求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对照组被试在三个量表得分上的前后测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沙盘游戏和萨提亚模式结合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团体辅导形式显著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积极心理资本,改善其人际需求满足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主动干预对提高心理不健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心理健康选修课的学生进行SCL-90心理健康检测,并将心理不健康(SCL-90各因子分>2.5)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为期10周的主动心理干预,将心理健康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不对其进行任何心理干预.结果 ①实验组在实验后心理不健康人数由原来的29人下降到实验后的4人(13.79%),有25人(86.21%)的SCL-90因子分<2,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②干预前实验组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上均高于对照组(t=5.35,7.35,8.80,7.00,6.83,2.62,5.19,4.01,7.36,3.31,10.82;P<0.01),干预后实验组在躯体化、偏执、其他3个因子上得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1.16,0.06;P>0.05);③干预后,实验组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除敌对因子外)均低于实验前的得分(t=4.18,4.50,4.59,4.69,4.00,1.83,5.38,3.42,5.31,3.17,1.49;P<0.01).结论 主动干预对心理不健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筛选某高校大学生3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结果①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尊得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2.22,P0.05);②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自尊得分均差异显著(t=2.36,P0.05);③实验组被试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月追踪后测得分均差异显著(t=2.79,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善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品质的效果,为同类高校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将选修心理健康课程的116名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级、相似专业的10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被试接受连续17周(1.5小时/周)的教学干预,对照组被试不接受任何处理。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心理品质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前测的各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后测SCL-90总分及除偏执外的其它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85~-1.99,P0.05),而好学、社会智力、勇敢、自控和感恩等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50~4.79,P0.05);实验组后测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t=2.03~3.39,P0.05),而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前测(t=-2.74~2.03,P0.05);对照组后测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和心理品质得分与前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能够减少心理困扰程度,还可以提高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卫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状态问卷(DSI)、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抽样调查陕西省共计2770名医学生.结果 ①SCL- 90中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项因子结果均显示一年级医学生高于三年级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SAS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75,P>0.05);③DSI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4.89,P<0.001);④ITS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2.08,P<0.05)⑤SAD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3.32,P<0.001).结论 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咨询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 通过问卷和会谈筛选了16名学生作为实验组,从非心理学公选课班级抽取16名学生组成与实验组同质的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团体心理咨询的综合方法,进行了为期7周,每周1次的团体心理咨询.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在实施咨询前后分别对两组成员进行评定.结果 团体心理咨询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量表和SCL- 90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3个因子的得分上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t=0.000,0.332,-0.535,0.279 ;P>0.05);团体心理咨询之后,实验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的得分较咨询前呈现极度显著差异(t=4.810,P<0.001),而对照组并未出现;团体心理咨询前后,实验组在SCL- 90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得分呈现显著差异(t=3.996,3.060,3.842,3.525;P<0.01),而对照组并未出现.结论 在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上,团体心理咨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是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某军医大学184名学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学习生活,实验组在与对照组同样学习生活的基础上,给予5周的团体心理训练.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信赖他人量表,在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和信赖他人水平测评.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SCL-90量表躯体化(t=2.414,P<0.05)、强迫(t=2.414,P<0.05)、人际关系敏感(t=2.119,P<0.05)、抑郁(t=2.236,P<0.05)、敌意(t=2.117,P<0.05)5个因子得分比训练前降低;干预后实验组SCL-90量表全部9个因子得分同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的降低:躯体化(t =-4.435,P<0.01);强迫(t=-2.762,P<0.05);人际关系敏感(t=-2.411,P<0.05);抑郁(t=-3.344,P<0.01);焦虑(t=-3.465,P<0.01);敌意(t=-3.117,P<0.01);恐怖(t=-3.990,P<0.01);妄想(t=-3.554,P<0.01);精神病性(t=-3.969,P<0.01);实验组干预后信赖他人量表得分比训练前降低(t=2.609,P<0.05).训练干预后实验组信赖他人量表得分同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降低(t=-2.847,P<0.01).结论 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对他人的信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方法:依据心理弹性保护性因子的干预理念,借鉴多种流派的心理辅导技术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面谈和量表筛选出24名失恋大学生,按照配对原则分为无显著差异的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对实验组进行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和焦虑分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评估。结果:(1)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前各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弹性量表、SCL-90分量表(抑郁、焦虑)和自动思维问卷得分差异显著(t=2.46,P0.05;t=-3.38,P0.01;t=-2.27,P0.05;t=-2.84,P0.01;);(2)组内比较,实验组在各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在各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增强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改善其情绪困扰和负性自动思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网络心理咨询干预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方法选取扬州大学参加心理学课程的92名本科学生,根据是否接受网络心理咨询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再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测将两组再各自分成健康组与不健康组,通过SCL-90前后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干预后,对照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恐惧、精神病性、其它因子及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在恐惧上出现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人际敏感、偏执及总分上出现显著差异(P1=0.02;P2=0.05);2干预后,不健康实验组与不健康对照组在人际敏感因子上由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转为无显著差异(P=0.16)。结论网络心理咨询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偏执、人际敏感症状方面。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系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政治思想教育与系统心理干预相结合模式对医学类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在校医学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在校本、专科189名贫困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1个学期不间断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系统心理干预,并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测评。结果实验组教育干预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多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各因子干预前后自身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结论采用政治思想教育与综合心理干预措施相结合模式能显著提高医学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团体认知行为训练为主要手段的心理干预对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市养老院的失独老人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实验组进行以团体认知行为训练为主要手段的心理干预,对对照组进行一般陪伴,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探究两者前后测实验数据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失独老人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干预后实验组失独老人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失独老人的水平(t=4.909~3.206,P0.01);实验组失独老人干预后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t=15.057~5.785,P0.01),对照组失独老人干预前后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团体认知行为训练对失独老人进行了有效干预,比较好地提高了失独老人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30名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进行5个单元的辅导,而对另外30名健康大学生不干预,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验证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除关键题26题外,实验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UPI)总分、3个鉴别因子和其他关键题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前测(t=-6.808,-5.982,-7.949,-6.793,-6.595,P<0.001;t=-3.010,P<0.01;t=-16.155,P<0.001),而对照组后测与前测无显著性差异(t=-0.598,-1.200,0.054,-0.331,1.000,1.795,1.439,1.000;P>0.05).结论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是提升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意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父母的心理状态,并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探讨主要的疗愈因子。方法:ASD儿童父母32例,作为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匹配的对照组不做干预。干预前后1周行SCL-90及特质应对方式测查,干预后实验组施行团体疗效因子问卷。结果:消极应对、抑郁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的测量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5,10.00,28.3,4.21;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基线水平无差别(P0.05);组别效应分析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SCL-90总分、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15.63,15.25;P0.05)。团体疗效因子相对重要性排序靠前的6个因子分别为行为模仿、普同性、希望重铸、自我了解、信息传递、社交技能发展。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父母心理状态,团体疗效因子中行为模仿、普同性、希望重铸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