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手术与传统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42例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21例)和开颅组(21例),内镜组患者采用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开颅组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周脑水肿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内镜组在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周脑水肿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GOS方面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神经内镜应用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中更具优势,可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脑水肿,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救治中超早期锁孔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锁孔手术组)和对照组(小骨窗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拔管时血肿清除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代谢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8d观察组患者S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中,锁孔手术与小骨窗手术相比具有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及代谢紊乱发生率低、近期及远期(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行大骨瓣手术,观察组患者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记录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对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存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的比率为84.44%(38/45),对照组为51.11%(23/4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7,P=0.000);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死亡率为0(0/45),对照组为8.89%(4/45),2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6,P=0.04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自动睁眼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及术后1周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89%(4/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1%(14/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血肿清除率高等优势,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95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9).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血肿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HICH患者相比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更明显,能提高清除血肿率,改善脑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神经内镜结合神经导航与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5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74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7例。A组患者进行经神经内镜结合神经导航手术治疗,B组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以及半年预后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均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半年A组患者总预后良好率为91.89%,显著高于B组72.97%(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结合神经导航手术治疗,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预后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43例行微创穿次手术治疗的患者列入观察组,35例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列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术后1m及6m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及术后6m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间术后1m及术后6mNIHSS评分与术前相比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且预后并发症的较少,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张玉龙 《医学信息》2019,(18):87-88
目的 比较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组采用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意识障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意识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接受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意识恢复,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9,1.5)h和3.1(2.5,3.7)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44,60)mL和300(298,326)mL,住院时间分别为(13.67±1.92)d和(20.53±2.03)d,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27±4.28)%和(85.17±9.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04、-6.681, t=3.871、-13.470, P值均<0.01)。观察组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9, P<0.05)。结论 对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相比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手术联合治疗在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手术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术,联合手术组联合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与下鼻甲外移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手术组治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联合手术组好转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治疗组术后3 d 1例鼻中隔局部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术后复查2例出现鼻腔局部粘连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在CT与内镜技术辅助下试试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下鼻甲外移术治疗效果较好,且对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可靠,符合临床上功能性治疗原则,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97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的垂体瘤患者,其中神经内镜下治疗的患者为105例(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治疗的患者为92例(显微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年后随访复发率、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并发症、肿瘤全切率、内分泌激素下降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1年后随访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尿崩症、低钾血症、视力障碍、颅内血肿、鼻腔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显微镜组;肿瘤全切率、内分泌激素下降率均高于显微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行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效果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强,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及脑沟回裂入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利用尸头研究外侧裂以及额、颞叶部分脑沟的解剖,并回顾性分析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4例、经脑沟回裂入路手术治疗的21例和经脑回皮层手术治疗的38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明确3种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并对比研究3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脑外侧裂组与经脑沟回裂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经颞叶皮层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外侧裂与经脑沟回裂入路较经脑回皮层入路血肿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好、术后出现失语及癫痫可能性低。结论 利用脑沟裂自然间隙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是切实可行的,且经外侧裂与经脑沟回裂入路手术优于经脑回皮质入路,该入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治疗效果好,对基底核出血可考虑首选。  相似文献   

12.
韩冬 《医学信息》2018,(5):105-107
目的 比较分析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再出血、血肿残留以及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两组血肿残留以及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6.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9.15±1.54)分vs(20.15±3.73)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93.25±3.37)分vs(82.07±3.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还能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安全有效,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基底神经节出血的病理变化及其对大鼠脑内多巴胺转运体(DAT)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出生后10d(P10)SD幼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脑出血(CH)组、假手术(SH)组及正常对照(NC)组,每组各16只。利用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脑尾状核注入自体血25μl,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将微量注射泵针头刺入大鼠左侧尾状核,不注血,其他处理同脑出血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术后24 h,从各组大鼠中各随机选择1只经麻醉、断头取脑、常规固定等步骤,冠状位切开大脑,行形态学观察。术后第17天各组大鼠经麻醉、处死、快速取脑并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行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测定基底神经节区DAT蛋白表达。结果:术后第17天脑出血组大鼠基底神经节可见血肿吸收空腔形成,同时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空腔周围出现少许胶质瘢痕形成;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分布正常。脑出血组大鼠基底神经节脑区内DAT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增多,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大鼠基底神经节局灶性出血所致的损伤,可导致脑内DAT表达水平增高,这可能与儿童早期脑损伤相关的远期发育行为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底节脑出血外侧裂入路手术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mRNA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外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286例,根据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n=234)和预后不良组(3~6分,n=52)。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变化,并记录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血液指标与NIHSS评分、GC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血液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术前、术后7 d各血液指标预测预后的效能,以ROC分析各指标的截断值,将患者分为HbA1c、TNF-α、TIM-3 mRNA高危、低危患者;采用卡普兰—迈耶(KM)生存曲线分析HbA1c、TNF-α、TIM-3 mRNA高危、低危患者的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预后不良组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NIH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GCS评分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与术前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与GC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术前、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较高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术前各指标联合预测不良预后的AUC为0.856,术后7 d为0.881,高于任一单一指标预测结果;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术前、术后7 d高危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低危患者(P<0.05)。结论基底节脑出血外侧裂入路手术围术期HbA1c、TNF-α、TIM-3 mRNA处于持续高水平状态的患者多存在预后不良的可能,且术前、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与预后显著相关,检测患者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有望成为一个预测预后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路经颞叶颞叶皮质显微外科清除血肿的手术方法,提高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大骨瓣开颅减压以及采用经颞叶皮质入路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26例,总结其手术方法,比较其入路与其他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探讨手术技巧。结果 126例患者中完全清除血肿90例、大部分清除血肿15例,再出血5例、存活105例、死亡21例。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手术后随访3个月,105例生存者预后达I级者6例,Ⅱ级43例,Ⅲ级18例,Ⅳ级26例,Ⅴ级13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止血可靠,安全有效。手术脑组织损伤小,可缩短昏迷时间,减少并发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春城 《医学信息》2019,(8):139-14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缺损、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治疗,两组术后3 d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神经缺损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43.59±14.69)min长于对照组(117.95±10.58)(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92.18±5.77)ml、住院时间(15.72±3.09)d、术后NIHSS评分(9.18±1.23)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尿路感染(2.78% vs 0)、消化道出血(0 vs 2.78%)、肺部感染(2.78% vs 5.56%)及下肢深静脉血栓(2.78% vs 0)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神经内镜辅助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能减轻神经缺损,手术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时机。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A组,≤6h,n=45)、早期组(B组,7~24h,n=22)和晚期组(C组,≥24h,n=15)共3组,均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能力分级法评定患者生存状况,评价远期疗效。结果:本组8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血肿基本清除。患者住院时间20—50d,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7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问6个月~1a,平均8个月。术后1个月采用GOS评定近期疗效,A组预后较B组与C组好(P〈0.01),B组与C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按ADL能力分级法评定远期疗效,A组、B组和C组间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A组、B组和C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宜选择在发病后6h内进行,其手术疗效较好,是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