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脑梗死及外周血管疾病等的主要病理学基础,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结构及功能改变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促进斑块形成及诱导斑块不稳定。因此,了解VSMCs与AS的关系可能对制定AS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主要综述了VSMCs起源、VSMCs表型转化、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VSMCs凋亡及VSMCs钙化与AS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AS小鼠模型,RT-PCR检测AS小鼠斑块组织和正常小鼠主动脉血管组织中AGT的表达水平。以人巨噬细胞RAW264.7和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为研究对象,转染siRNA AGT、siRNA control,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转染后的AGT水平。MTT检测细胞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后细胞中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S小鼠斑块组织中AGT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小鼠主动脉组织(P<0.01)。siRNA AGT可以有效抑制巨噬细胞RAW264.7和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中AGT的转录表达。转染siRNA AGT后的巨噬细胞RAW264.7存活率与siRNA control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转染siRNA AGT后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存活率与siRNA control组差异显著(P<0.01),抑制AGT的表达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转染siRNA AGT后的巨噬细胞RAW264.7凋亡率显著高于siRNA control组(P<0.01);转染siRNA AGT后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凋亡率显著高于siRNA control组(P<0.01)。转染siRNA AGT后的巨噬细胞RAW264.7和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中Caspase-3、Bax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siRNA control组,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siRNA control组(均P<0.01)。结论AGT在鼠AS斑块组织中过表达,抑制AGT可以抑制AS相关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机制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进行原位检测,并对原癌基因bcl-2、c-myc和P53在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活性进行North-ernblot分析。结果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有许多TUNEL染色阳性的平滑肌细胞,提示斑块组织中有平滑肌细胞凋亡发生:其斑块组织的DNA电泳图谱呈梯形状.符合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Northern印迹分析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原癌基因bck-2和P53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增强,C-myc表达减低。提示这些基因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的平滑肌细胞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灶中大量存在,它和细胞增殖一起构成AS斑块的病理基础,促进AS的发生发展,引发一系列临床合并症。本文阐述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发生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AS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apotosis,APO)是一种以凋亡小体的形成为特点的,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的形态学改变.APO的证据是形态学、细胞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性的改变.在维护组织、器官、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机体的组成成分限制在生理需要的范围之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受阻是体内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AS)、高血压(EH)、再狭窄(RS)等的重要发病机制[1,2].  相似文献   

6.
<正>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1]数据表明我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AS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阐明,血管内皮细胞(VECs)、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其中。VECs的损伤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始动环节及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凋亡是VECs损伤的重要形式,有效抑制VECs凋亡,可延缓AS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在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取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标本 2 3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细胞PC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纤维帽区与肩部炎性细胞PCNA表达显著高于其余二区 ;脂核区平滑肌细胞、炎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余三个区。纤维帽和肩部中平滑肌细胞和炎细胞PCNA阳性表达大于TUNEL阳性细胞数 (P <0 0 5;P <0 0 1) ;脂核内TUNEL阳性细胞明显大于PCNA阳性表达细胞 (P <0 0 1)。结论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内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斑块脂核周围 ,炎细胞的增殖主要发生在斑块的肩部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结构受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AS)等血管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一些危险因素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损伤启动的内皮细胞(EC)凋亡可能是AS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损伤诱发的VSMC增生是AS新内膜斑块形成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9.
李蓉  蔡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649-2652
血管内皮细胞(ECs)是紧贴血管壁的单层细胞,在血管稳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易受到炎性细胞和循环因子损害,诱导ECs活化和损伤。动脉粥样硬化(AS)与ECs之间关系密切,ECs损伤是AS形成的早期始动环节,并有实验发现在粥样斑块中ECs、平滑肌细胞和免疫细胞凋亡现象增加,覆盖于血管病变处的ECs促凋亡蛋白如Fas和Bax表达升高,抗凋亡因子  相似文献   

10.
郑旭  张梦诃  邓姣  董海龙 《心脏杂志》2018,30(2):212-217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血管慢性炎症性病变,其中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单核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泡沫细胞的形成和血小板的活化是AS形成的关键环节,最终结果是形成大、中动脉内膜下的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远端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甚至栓塞。低密度脂蛋白(LDL) 氧化形成的氧化型LDL(ox-LDL)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与AS发生、发展相关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泡沫细胞)上已经发现和鉴定了多种oxLDL受体,其中瘦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上,是ox-LDL的主要受体[1],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着重阐述近年来LOX-1影响AS发生发展相关效应与机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大量研究显示[1]炎症介质CD40-CD40L广泛存在于与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的各种细胞,如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关键细胞成分上,而在正常动脉组织中没有表达.CD40-CD40L系统在AS各个阶段中均起重要作用,几乎贯穿了AS斑块发生、发展和破裂的全过程,被认为是这一炎症进程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CD40L与CD40相互作用不仅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而且在细胞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1].CD40-CD40L信号通路可参与AS斑块内主要细胞成分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反应的调节[2].目前认为,CD40-CD40L可能是AS发病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及其导致的临床事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生AS的血管内膜和粥样斑块中可见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聚集现象.作为激活T淋巴细胞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DC具有决定T淋巴细胞活化、凋亡以及聚集等的重要功能.文章就DC与AS病变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奥美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数量的影响,探讨其稳定AS斑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高脂饮食建立AS大鼠模型,将1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模型组饲喂含1%胆固醇、5%猪油的高脂饲料;奥美沙坦组饲喂含1%胆固醇、5%猪油高脂饲料加奥关沙坦10mg/(kg·d),连续用药3个月.免疫组化法检测AS斑块中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粥样斑块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奥美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MMP-9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平滑肌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奥美沙坦可通过下调MMP-9的水平,增加斑块中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来稳定AS斑块.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内在特性密切相关。斑块脂质核心增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及血管钙化极易导致斑块破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可发生表型转化,转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样细胞等多种类型,进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AS斑块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为稳定AS斑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血管壁的内皮细胞(ECs)和平滑肌细胞(SMCs)的交互作用对维持血管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尤其是流体剪切力(FSS)与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AS斑块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FSS下ECs和SMCs的交互作用会对ECs和SMCs的形态和表型、增殖和迁移、炎性细胞的黏附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对FSS下ECs和SMCs的交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牛磺酸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牛磺酸组,14周后观察各组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斑块内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动脉粥样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高脂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的斑块,管腔极度狭窄,典型的凋亡平滑肌细胞明显增多,平滑肌细胞凋亡率、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牛磺酸组与高脂模型组比较,主动脉斑块缩小,动脉管腔狭窄减轻,凋亡平滑肌细胞不典型且较少,平滑肌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及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牛磺酸可能通过对bcl-2、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调控而降低动脉斑块内过度凋亡的平滑肌细胞,从而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玉米苞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选用大耳白家兔,复制家兔AS模型,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玉米苞叶组和正常对照组,成模后给予玉米苞叶煎剂治疗,8w后处死家兔,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以及凋亡相关基因p53和Fas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53和Fas蛋白的表达增强(P<0.05),主动脉壁肉眼观测出现典型斑块。玉米苞叶组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53和Fas蛋白表达下调(P<0.05);主动脉斑块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结论:玉米苞叶通过调节p53和Fas蛋白表达而调节AS家兔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始动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内皮损伤为基础的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涉及血管重塑及易损斑块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增殖与凋亡是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已知细胞内Ca2+参与了细胞增殖和  相似文献   

19.
CD40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发应,CD40系统的相互作用是炎症信号的重要传导通路,还参与粥样斑块内重要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炎症反应调节。阻断CD40CD40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最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以前AS仅仅被认为是脂质堆积造成显著管腔狭窄或闭合。现在许多研究都证实AS是一种多种免疫因素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炎症发应贯穿于AS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2…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的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 cell,VEC)受损、功能障碍为起始,继而血浆脂质侵入内皮下,引起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至内膜下过度增殖;并吞噬脂质形成以泡沫细胞为基础的脂质核心,同时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最终演进至晚期不稳定AS斑块。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AS本质为一种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血管炎症病变,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通过激活局部T淋巴细胞,来启动由多种细胞参与的免疫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