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癜属于“紫斑”、“痧”及“斑疹”的范围,多因外感风热、湿、毒等外邪,或食鱼、虾等腥腻之品,酿成湿热,或被毒虫叮咬,虫毒浸淫,以致风热相搏或热毒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亦可因寒邪外侵,内滞于血脉,脉络损伤而致。中医认为,“紫斑”病定位于肌肤、血脉及胃  相似文献   

2.
癫痫,呈间歇性、阵发性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基本相同或日趋渐增。笔者认为,该病多因脾虚痰壅,肝风内动而发。因“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痰生,痰迷闭心窍而发为癫痫,故用温补脾土涤痰及平肝熄风法可获满意疗效。戚××,男,52岁,1975年9月15日初诊。患者于1968年10月20日发病,突然大叫一  相似文献   

3.
患者朱××,男,21岁,本县湟里乡人。住院号3997。病史:二十天前,因连续6小时吸入氰化物气体而中毒,经抢救治疗后好转。于十七天前,因恶寒发热,咳嗽胸痛,胁痛,头昏失眠,肌肉瞤动,皮肤有如虫爬之感而收入住院。入院时体温37℃,心律92,未闻及杂音,血压130/90,肝肿大肋下4厘米、质  相似文献   

4.
急性咽炎经常发作,逐渐转为慢性。本病多因外感风热,以致风热之邪上蒸咽喉部而成。或因过食烟酒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肠胃积热上攻于咽喉。笔者于1989年用蒙药治疗数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举一典型病例如下,仅供参考。患者吴××,男,58岁,自1967年开始咽部红肿灼热、痛疼,咽肿有堵塞感,吞咽不利。某医院诊为咽炎,服药治疗无效,现咽部经常不适,痰感,对刺激性饮食及气体  相似文献   

5.
狐(或虫)一病,病因为湿热,病位在脾肾,而发之于诸窍。余常用《金匮》苦参汤漱口或洗前后二阴,取效甚捷。为杜湿热之源,可配燮阴阳汤内服。张××,男,33岁。1985年11月6日诊。  相似文献   

6.
王万袒 《新中医》1997,29(5):49-49
蔓荆子治脑鸣症王万袒*蔓荆子,味苦辛,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具有疏风清热,凉肝明目之功。临床上多用治疗头面风热引起头痛。笔者临证以蔓荆子治疗因肝气郁久化火及湿热蒙蔽清窍所致之脑鸣症,疗效确切,举例如下。例1∶李××,女,42岁,1991年5月2...  相似文献   

7.
扁平疣(Verruca plana)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的颜面、颈部、手背和前臂.现代医学认为,疣为病毒性皮肤病[1].《薛氏医案》指出:"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由此可见,疣的形成或为风热之邪客于肌肤,或怒动肝火,或因血虚肝失所养,而引起气血凝滞,郁于肌肤而生疣[1]也即扁平疣是因气血凝滞,湿热搏结于肌肤而发.故笔者用清热凉血化湿法治疗扁平疣效果显著.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乔富渠 《陕西中医》1989,10(12):562-563
<正> 蛔虫病是由蛔虫在体内发育、寄生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窜入胆道,可发蛔厥;集结成团,阻塞肠道,则致关格;钻入阑门,可致肠痈。幼虫通过肺部时,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及过敏反应。近据一些省的调查报告,目前蛔虫病在我国尤其广大农村的发病率很高,民间所谓的“十人九虫”,多指的蛔虫。一、病因病理中医认为,虫自饮食来,虫由湿热生及虫因虚而动。饮食不洁,姿食生冷,感染蛔邪。脾胃不足,素蕴湿热,胃肠湿热遏郁为蛔虫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正如《奇效良方》讲:“脏腑不实,脾胃俱虚,杂食生冷、甘肥浊腻等物,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粪而生”。寄生于小肠内的蛔虫,如脏腑气盛,则随食随化,或被驱出体外。一但脏腑气虚,或  相似文献   

9.
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医圣仲景为肺痈初起,风热病毒,浊唾涎沫壅塞于肺而设.亦为治疗支饮而用.笔者师其法,凡见胸胁胀满,咳逆上气,喘息痰鸣,咳逆倚息不得卧,面目及一身尽肿之证属风热壅滞,湿热痰浊阻塞气机,肺失宣降,水液代谢障碍的邪实气闭者,无论咳嗽、肺胀、痰饮,或是水气病,用之堪称有效.以下举例说明之.例一 刘××,男,二十一岁,农民.时值秋季于田间劳动,汗出乘凉后咽痛咳嗽,自服土霉素一周余不效.咳嗽频繁.吐少许粘痰  相似文献   

10.
山豆根致头昏呕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男,49岁。1991年1月21日诊。因鼻塞咽癌治疗一周无效来诊。证属风热外感,治以清热解毒利咽,方药中用有山豆根10克,患者于当晚服药后约半小时渐头昏胸  相似文献   

11.
陈××,四十九岁,在福州市公交公司工作。因夏伤于暑,与湿气相蒸,互蕴化热,以致一身尽黄。诊其周身黄如桔子色,目睛深黄,右胁作痛,脘中胀痛,食欲不振,口臭齿衄,大便色灰,小便赤,脉弦滑,舌苔黄浊。此病脉象弦滑,系伏暑化热;舌苔黄浊,乃胃热深藏;睛黄是土色流露,而达于肺;小便赤者,因湿热下注膀胱。黄疸病有阴阳之别,该患者职任司  相似文献   

12.
任××,男,25岁。1978年8月28日诊。每日下午3点至5点全身起风团,奇痒已一月。曾来我院就诊,诊为“荨麻疹”,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口服扑尔敏,强的松及养血祛风之中药无效。刻诊:每日下午仍起风疹,发时心烦,伴口苦,尿黄、便秘。诊见:风团遍布全身,色鲜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风热郁于肌肤不得外泄,湿热阻滞胃肠而腑气不通,正盛邪实相争于日哺,故  相似文献   

13.
二妙散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此方出自《丹溪心法》,方由苍术和黄柏二味药所组成。笔者根据该方清热燥湿,清利下焦湿热的功用,进行加减,治疗多例因湿热而导致的冲任损伤之崩漏症,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例一:赵××,女,45岁。患者于1982年8月9日行经后不止,渐转淋漓不断。曾先后  相似文献   

14.
粉刺是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因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郁于颜面局部,郁久化火致经络不通痰凝血瘀生成粉刺,郁久化脓生成暗疮,久病入络结聚成块或过久损伤颜面肌肤则成为结节瘢痕,另外患者素体阳热偏盛加之过食辛辣油腻之品,使湿热结于胃肠,胃肠湿热不能下达反而上逆蒸于肺蕴阻于面,病久生痰痰瘀互结肌肤而成。  相似文献   

15.
抵当汤治验隅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抵当汤方出《伤寒论》,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用治瘀热在里,少腹鞕满,其人发狂或如妄之蓄血里急重证。笔者应用本方加味治疗因瘀热搏结,蓄积下焦而致癃闭者,多获良效。兹举验案,以资印证。一[气虚血瘀湿瘀热结]刘××,男,70岁。素有头痛眩晕病史。3月前病中风(脑血栓形成)半身不遂,经医好转。近日小腹胀满拘痛,小便艰涩,余汤不尽,屡医罔效,遂入院治疗。症见头晕乏力,纳呆欲呕,口腻干苦,小腹胀痛,溲短涩赤,时点滴而出,时闭塞不通,大便干结。血压140/90mmHg。神情烦躁,坐卧不安,床上乱滚,如狂如妄,形体消瘦,面容苦楚,唇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滑数。尿检蛋白+,红细胞++。诊断:泌尿系感染、前列腺肥大并尿潴留。证属气虚血瘀,湿热蕴结,瘀积下焦,因致癃闭。治宜益气补肾,通瘀破结,清利湿热。生黄芪15克,水蛭、虻虫各3克,桃仁、大黄、红花各6克,生山药、  相似文献   

16.
带下病治验     
病例一:陶××,女,39岁。带下黄白,稠而气秽,阴部痒感,头昏腰痠,足跟疼痛,口干喜饮,神疲乏力,脉弦,乃肝肾不足,湿热下注,拟清养并治,处方:生熟地(各)12  相似文献   

17.
热淋,属于中医学淋证的范围,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患。多因恣食辛热、肥甘;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或感受暑邪未及时清解,而导致湿热注于下焦;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下焦,酿成湿热;或风热、风寒之邪乘虚袭表,太阳经气先病,引动膀胱湿热之邪,邪气充斥于足太阳经和腑;或因心火亢盛,下移小肠。以上诸因皆可导致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生热淋。《诸病源候论》谓:“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笔者近年来辨证论治本病收到了较好疗效,举例如下。1 湿热下注女,27岁,1996年…  相似文献   

18.
例一刘××,女,32岁,工人。半年前因人工流产后,少腹疼痛经常发作,经期腹酸明显,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粘稠,并伴有腰痛倦怠,胸闷不畅,情志易于波动,经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于1978年3月来门诊就医。舌质黯,舌尖边有瘀斑,脉弦涩。辨证为气滞血瘀,湿热下注。治以行气化瘀,清热解毒利湿: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板蓝根15克荔枝核10克生薏米30克 冬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7,(2):244-245
通过对体癣认识的梳理,认为体癣多因风邪夹杂火、热、湿、虫毒等邪气,郁伏于肌表腠理所致,根据"火郁者发之"的理论,采用灯火灸与回旋灸的方式,利用外火引动伏火,使邪气透散,达到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 多形性红斑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文献早有记载,《诸病源侯论·疮病诸侯》中叫“雁疮”,《医宗金鉴》称“猫眼疮”,如:“此证一名寒疮,每生于面及遍身……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但痛痒不甚……。”其病因多与风寒外袭及风热外感、湿热内蕴有关,也有因药物、鱼、虾等过敏而致病者,临床症状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常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