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ina Reaction,PCR)是近年建立的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其原理是:靶DNA变性解链后与特异性引物杂交,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使引物延伸,合成新的DNA。上述步骤反复进行,DNA就大量扩增,以指数递增放大。它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故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普遍重视。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谢维 《中国公共卫生》1991,7(5):223-227
1 概述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在体外酶促合成特定DNA片段的方法。用一对寡核苷酸引物,结合到待扩增的模板DNA片段的特定区域的两相对单链上,延伸产生新链。如此重复进行模板变性(解链)、引物复性与延伸三步骤,结果以指数形式产生特定的DNA片段,几小时可得到百万倍的扩增产物(图1)。  相似文献   

3.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由Mulis等于1985年首先创建.检测标本中只需少量DNA经放大后即能检测目的基因序列.此项技术经Saiki等用于镰形细胞性贫血的快速诊断,Chehab等用于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缺失综合型)的产前诊断后,立即展现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医学微生物诊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就国内这一技术应用于传染病病原诊断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一简述.1 PCR的基本原理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先将目的DNA变性为单链并作为模板,加入两个人工合成的与已变性的单链DNA模板互补的引物,在耐热的DNA聚合酶催化下,使4种三磷酸脱氧核在依模板3’端引物向5’端引物延伸,合成新的DNA.然后经反复变性、延伸、退火等循环20~30周期,极微量的DNA即可放大10~6倍.近年来该方法不断改进发展,建立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套式聚合酶  相似文献   

4.
采用两对引物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技术,对28例镜下无精子、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男性不育症患者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扩增。一对引物特异于SRY基因序列称为引物对A,扩增片段长为280bp,另一对引物B,可从X染色体及Y染色体分别扩增出两个DNA片段,分别为590bp、355bp。在确定SRY基因无大缺失情况下,用引物对A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有无基因突变。结果发现有7例患者SSCP与正常男性不同,可能有突变。进而用Sanger氏的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该7例患者280bp片段DNA序列,有3例在128密码子发现A→T突变;使原赖氨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AAG→TAG)。结果提示部分镜下无精子、先天睾丸发育不良男性不育症患者可能与性别决定基因突变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曾报道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PCR所需的引物,探索Taq聚合酶用于引物杂交和基因扩增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正>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诞生于1985年,它是根据生物体内DNA复制过程而设计的在体外对特定基因序列进行快速扩增的一项新技术。它以待扩增的DNA为模板,由一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介导,通过DNA聚合酶的酶促反应,快速体外扩增特异的DNA序列。随着  相似文献   

7.
聚合酶链反应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体外基因扩增的应用。在耐热聚合酶,底物及引物的参与下能在短时间的内使 异的DNA序列大量扩增。聚合酶链反应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遗传性疾病等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其原理及在病情性疾病诊断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淋球菌PCR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是一种体外DNA扩增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酶促DNA合成反应,即在模板DNA、引物和脱氧核糖核酸存在及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NA链扩增。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随着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对淋球菌的基因结构越来越清楚。1985年Korch等克隆出隐蔽性质粒基因(cppB),1988年Rossau等发现淋球菌16SrRNA存在着另一个独立的基因区域,这个基因区域的核苷酸系列靶目标较多,且较稳定,能把淋球菌与其它非淋球菌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筛选出引物Pm,用此引物对淡色库蚊细胞系(CPP-512)、中华按蚊卵巢细胞系(Anso-242)、嗜人按蚊细胞系(Ana-104)、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4种蚊细胞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出4个相异的多态性DNA扩增产物图谱,各自的DNA扩增条带的分子量(kb)为CPP-512:0.5、0.7、0.8、0.88、1.02、1.22;Anso-242: 0.5、0.88、1.02、1.13、1.22、1.5、2.1、2.4、2.5;Ana-104:0.64、0.98、1.2、1.28、1.4、1.53、1.8、2.3、2.6、3.3;C6/36:0.66、0.8、0.94、1.4、1.42、1.5、1.52、2.9。实验结果表明,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结果重复性好的先进生物学分类技术,引物Pm能满足同时鉴别3属蚊虫的4种蚊细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潘耀谦 《肉品卫生》2000,(2):12-15,19
前言 聚合酶链反应或称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根据生物体内DNA复制的某些特点而设计的在体外对特定DNA序列进行快速扩增新技术。该方法在体外数h内可使几个拷贝的模板序列甚至一个DNA分子扩增10~7~10~9倍,大大提高了DNA的得率。特别是随着热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核酸研究技术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1988年,Saiki等人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对DNA片段进行体外扩增的新方法,可以使极微量的靶DNA拷贝中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在较短时间内扩增至上百万倍,由于在反应中需要DNA聚合酶的多次参与,因此称之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etion,PCR)。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合适的β-肌动蛋白(β-actin)引物以排除RNA样本中残存的DNA对人类基因表达分析的干扰。方法利用EMBL、PSEUDOGENE等生物信息数据库,寻找β-actin的假基因。同时自行设计和从国内外文献中筛选了众多β-actin引物。选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5对跨过内含子的引物,分别将基因组DNA、未经逆转录的RNA、cDNA作为模板,对这5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β-actin有37个假基因并且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者所使用的引物都存在假基因干扰问题。当分别用DNA和cDNA作为模板时,5对引物中的1对跨过内含子的引物能扩增出大小不同的条带。结论使用该对引物能有效发现和排除RNA样本中所残存的DNA的干扰,令人类基因表达分析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高特异性的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法。方法以p15基因为目的基因,以经亚硫酸氢盐转化的全甲基化人类基因组DNA及亚硫酸氢盐转化的全非甲基化人类基因组DNA为模版,采用Methprimer软件预测p15启动子甲基化岛并设计甲基化及非甲基化引物,对甲基化及非甲基化DNA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根据MSP的PCR阶段的退火温度分为普通温度组(甲基化引物及非甲基化引物退火温度分别为58、55℃)及提高温度组(甲基化引物及非甲基化引物退火温度分别为60、57℃)。在普通温度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镁离子(Mg~(2+))浓度、添加PCR反应体系中二甲基亚砜(DMSO)以优化PCR反应体系。结果 MSP的PCR反应阶段,普通温度组出现了非特异性扩增产物,即假阳性及假阴性;提高温度组非特异性扩增减弱,特异性扩增同等降低。普通温度的优化PCR体系组非特异性扩增消失,可以完全消除假阴性及假阳性。结论设置普通退火温度同时适当地增加Mg~(2+)浓度及DMSO有利于保证MSP结果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外 DNA 扩增特定段落序列技术。应用 PCR 技术具有的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分析淋菌的遗传物质——DNA,达到鉴定淋菌的目的。本文以PCR 技术与常规涂片法对110例临床标本检测  相似文献   

15.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新近发展的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技术,以待检的DNA序列为模板,用聚合酶催化引物限制的DNA合成反应。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的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方法。我们采用PCR技术检测111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HBV—DNA,并观察其与HBV五项标记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检测对象对111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依据患者HBV五项标记的检测结果,将检测对象分为四组:第1组为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者;第2组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第3组为HBsAg,抗HBc阳性者;第4组为抗-HBe,抗-HBc阳性者。2.实验方法血清HBV—DNA采用PCR方法检测,试剂盒购自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严格按说明书规程操作。HBV五项标记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e,采用ELZSA法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化实验公司,均严格按说明书规程操作。  相似文献   

16.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一种在体外模拟自然DNA复制过程,用聚合酶催化物扩增核酸分子的新技术。由美国Cetus公司的Kary Mullis于1984年发明,Saiki等人于1985年首先在《Science》杂志上完整地描述了PCR技术。应用PCR技术进行体外基因扩增,可使极微量的单拷贝特定核苷酸片段在数小  相似文献   

17.
作者研制了一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在滤纸片上干燥成血斑的全血中的HBV DNA的方法。用最终容量为100μl的试剂进行PCR扩增。该试剂含有10mM Tris-HCl(pH8.3)、50mM KCl、1.5mM MgCl、0.01%白明胶、200μM每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上游和下游引物各50pmol和1.0~1.5U的Tap聚合酶。用100μl矿物油涂层后,用自动DNA热周期计扩增,扩增程序如下,每  相似文献   

18.
多重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与HBVcccDN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揭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一种把一套扩增乙肝病毒基因组DNA(HBV genome DNA)的引物和一套特异性扩增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的引物掺入到一个体系中的PCR法,检测PBMC中的HBVDNA核酸分子。结果PCR法可使处于同一PBMC中的总HBVDNA和HBVcccDNA同时分别良好的扩增出来;3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PBMC中,总HBVDNA与HBVcccDNA同耐检出者23例,检出率76.6%;检出HBVcccDNA者占检出总HBVDNA者的82.1%。结论PBMC中的HBVDNA部分参与复制。成功的建立了能同时检测HBV基因组DNA与HBVcccDNA的M—PCR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用一种标准限制核酸内切酶技术的改良法,检测镰状突变基因以快速诊断风险妊娠的镰状细胞贫血。方法是先从周围血自细胞或羊膜细胞制备 DNA,含镰状细胞突变基因(β~6GAG→GTG)的DNA 靶顺序在引物介导下,由 DNA 多聚酶Ⅰ催化扩增20万倍,为鉴别正常β~6GAG 与病理 GTG,先对扩增了的 DNA 作快速液相杂交,探针是能与β~A 非编码链互补、5′末端~(32)P 标记的40硷基片段,为了分析β~6编码的另一种点突变——导致 Hbc 的GAG→AAG 突变,还使用了β~c 特异性40硷基杂  相似文献   

20.
1969年,Walkonowska等用核型分析的方法发现孕妇外周血存在男性胎儿的淋巴细胞;1974年,Schr(?)der证实了脐带血存在母体的淋巴细胞;但Adinolfi等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未能从孕妇血中检出胎儿DNA。我们用DNA合成仪合成了一对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