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吗啡对中性粒细胞NF κB亚单位p6 5及其抑制蛋白I κBmRNA表达、p6 5蛋白含量的影响。分离提取 2 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以RPMI16 4 0培养液悬浮细胞 ,将细胞按照每孔 1× 10 6个置入培养板。每份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TNF α组 (2 0 μg/L)、吗啡组 (5 0nmol/L)、芬太尼组 (10 0nmol/L)、丁丙诺啡组 (2nmol/L)、吗啡 5 0nmol/L+TNF α 2 0 μg/L组和芬太尼 10 0nmol/L +TNF α 2 0 μg/L 组、丁丙诺啡 2nmol/L +TNF α 2 0 μg/L组。置CO2 孵箱孵育3h后提取细胞总RNA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NF κB亚单位p6 5及其抑制蛋白I κBmRNA表达 ;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 (Westernblot)测定p6 5蛋白含量。结果示TNF α组p6 5mRNA表达明显增强 ,约增加 31 3% (P <0 0 1) ,而I κBmRNA的表达减弱约 12 6 % (P <0 0 5 )。单纯吗啡组及吗啡 +TNF α组对p6 5mRNA的表达均显示出抑制作用 ,且吗啡对I κBmRNA的表达有增加趋势 (P <0 0 5 )。芬太尼组、丁丙诺啡组及加TNF α刺激后p6 5及I κBmRNA的表达均无影响 (P <0 0 5 ) ;Westernblot结果亦显示吗啡明显降低p6 5蛋白含量 (P <0 0 5 ) ,而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则无效果。结果提示 ,吗啡具有抑制中性粒细胞NF κB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多黏菌素B(PMB)对内毒素 (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PAM)中核因子 κB(NF κB)激活通路的影响 ,并探讨PMB可能的抗炎效应。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PAM ,分为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及PMB +LPS干预组。各组PAM在刺激后 0、15、30、6 0、12 0和 2 4 0min分别固定 ,提取PAM核蛋白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 ,采用原位杂交 (ISN)技术、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 (EMSA)及ELISA法 ,观察PAM中IKK βmRNA及IκB α的表达 ,检测PMB核蛋白提取物中NF κB的活性和上清液中TNF α的含量。结果 :LPS刺激组IKK βmRNA的水平 ,显著高于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IκB α的水平的变化趋势与IKK βmRNA刚好相反。NF κB活性的峰值相对于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 (P <0 .0 1)。培养上清中TNF α的含量 ,亦显著高于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P <0 .0 1)。PMB干预组NF κB的活性与TNF α的含量虽较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升高 ,但均显著低于LPS刺激组 (P <0 .0 1)。IκB α水平的最低值显著高于LPS刺激组 (P <0 .0 1) ;而IKK βmRNA的峰值则显著低于LPS刺激组 (P <0 .0 1)。结论 :LPS能诱导PAM中的IKK β激活、IκB α降解和NF κB活化 ,并促进TNF α释放。PMB则能抑制LPS诱导的IKK β激活、IκB α降解、NF κB活化和TNF α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 κB(NF 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及组织基质蛋白酶抑制因子 1(TIMP 1)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3 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C组 )、糖尿病未治疗组 (D组 )和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 (B组 ) ,每组10只 ,利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糖尿病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大鼠肾组织中NF κB、MMP 9和TIMP 1的表达 ,并利用HPIAS 10 0 0型医学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各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NF κB与MMP 9成明显负相关 (r =-0 .882 67,P <0 .0 1) ,NF κB与TIMP 1无明显相关 (r =0 .5 2 981,P >0 .0 5 ) ,NF κB与MMP 9/TIMP 1的比值亦成明显负相关 (r =-0 .8685 0 ,P <0 .0 1)。结论 :NF 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MMP 9的表达起重要作用 ,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经轻微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mm LDL)刺激后激活细胞核因子κB(NF κB)的现象可否同样在高胆固醇血症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内出现并促进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 (PDGF B)的表达 ,以及年龄对NF κB PDGF B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胃饲高胆固醇乳剂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 (SP)法 ]明确主动脉内皮细胞NF κB激活后发生核转位的情况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内皮细胞PDGF BmRNA的表达 ,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SP法 )观察内皮细胞合成PDGF B链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胃饲高胆固醇乳剂 6周后 ,2个月龄大鼠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主动脉内皮细胞NF κB核转位的比例明显增加 ,PDGF BmRNA的表达也增多。 10个月龄对照组Wistar大鼠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PDGF BmRNA ,摄入高胆固醇乳剂 16周后 ,内皮细胞表达PDGF BmRNA明显增多。较之摄入胆固醇同时期的 2个月龄大鼠 ,NF κB的核转位及内皮细胞PDGF B链的合成均增多(0 4 6 1± 0 0 75比 0 35 0± 0 0 94 ;0 2 30± 0 0 4 0比 0 185± 0 0 37)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 <0 0 0 1)。结论 高胆固醇血症能激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NF κB ,使核转位增多  相似文献   

5.
褪黑素影响免疫性结肠炎的几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大鼠免疫性结肠炎模型中核转录因子 (nuclearfactorκB ,NF κB)调控结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及褪黑素对该过程的影响。方法 利用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复制大鼠免疫性结肠炎模型 ,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褪黑素给药组 (2 .5、5 .0、10 .0mg/kg) ,每天灌肠给药 1次 ,从复制模型 7d后开始至实验结束共 2 1d。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F κB亚单位p6 5、p5 0及其抑制因子ⅠκB的表达和IL 1、IL 2、IL 8、TNF α水平。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p6 5、p5 0表达明显增强 ,ⅠκB表达减少 ,结肠组织IL 1、IL 2、IL 8、TNF α含量增多 ,褪黑素对大鼠结肠组织p6 5、p5 0表达可呈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增强ⅠκB表达 ,减低结肠组织IL 1、IL 2、IL 8、TNF α含量。结论 免疫性结肠炎大鼠结肠NF κB表达增强、ⅠκB表达减少 ,引起具有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明显增多 ,褪黑素可通过抑制NF κB表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水平 ,发挥抗结肠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NF-κB在糖尿病大鼠肾脏和血液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探讨NF κB在糖尿病肾病 (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电泳迁移率实验和超迁移率实验检测了 12周STZ—糖尿病大鼠血液单个核细胞和肾组织提取物中NF κB的表达及组成NF κB的亚单位。发现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和血液单个核细胞NF κB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 ) ,进一步利用超迁移率实验证实血液单个核细胞NF κB由P50 和P6 5抗体组成 ,而肾组织NF κB仅P6 5抗体参与 ;丙丁酚干预后可下调肾和血液单个核细胞NF κB的表达 ,但与糖尿病组比较 ,差异仍有显著性 (P均 <0 0 5 )。提示糖尿病时存在NF κB的激活与持续高表达 ,NF κB可能通过调节参与DN发病机制中重要因子的表达 ,在DN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丙丁酚可以抑制DN时NF 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NF κB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ALI)肺组织中的表达 ,以及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对ALI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ABC法 )和Westernblot,检测NF κB在急性肺损伤大鼠气道和肺组织中的表达 ,以及NAC干预后活性NF κB表达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气道黏膜上皮和肺间质中 ,仅见少量散在的NF κB核阳性细胞 ;而LPS诱导ALI后 ,气道黏膜、肺间质、肺泡腔及血管内皮细胞中NF κB核阳性的细胞明显增多 (P <0 .0 1)。NF κB核阳性反应细胞主要为气道黏膜上皮细胞、浸润的炎症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NAC治疗组NF κB核阳性细胞较LPS诱导的ALI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 (P <0 .0 1)。Westernblot的结果显示 ,LPS诱导的ALI后不同时间点 ,NF κB的表达不同 ,于急性肺损伤 3h达高峰。各时间点NF κB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 :LPS诱发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气道和肺组织内NF κB的表达增加 ,肺组织内的多数细胞参与了NF κB的激活。NAC可通过抑制NF κB的激活减轻急性肺损伤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NF κB) /IκB信号通路在肾毒血清性肾炎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肾毒血清肾炎应用兔抗鼠肾小球基底膜肾毒血清制备。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 (EMSA)和Western印迹检测肾毒血清肾炎大鼠肾组织中NF κB活化、p6 5亚基核转位以及IκBα和IκBβ的降解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核酸酶保护法检测肾组织中MCP 1表达 ,并分析其与NF κB活化的关系。结果 模型组肾小球及肾小管中MCP 1表达分别为 (2 4 37± 7 0 6 )个 /肾小球横切面和 (5 4 78± 11 4 9) % ,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肾组织中NF κB活化显著增强 ,p6 5由胞质转移至胞核 ,胞质内IκBα和IκBβ降解明显增加 ;NF κB活化与MCP 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NF κB/IκB信号通路介导肾小球肾炎肾组织中MCP 1表达。  相似文献   

9.
观测核因子 κB(nuclearfactorkappaB ,NF κB)调控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激活的中性粒细胞 (polymor phonuclearneutrophil,PMN)凋亡的下游相关基因。将培养的人静脉血PMN分为对照 (control)组、LPS(10 0 μg/L)组、gliotoxin +LPS组及PD0 980 5 9+LPS组 ,后两组先用gliotoxin(10mg/L)或PD0 980 5 9(10 0 μmol/L)培养 30min ,后加入LPS(10 0 μg/L)继续培养 6 0min。收集细胞 ,提取总RNA。采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应激反应蛋白类基因芯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control组与LPS组有 8条差异基因 ,3条上调 ,5条下调 ;gliotoxin +LPS组与LPS组有 10条差异基因 ,7条上调 ,3条下调 ;PD0 980 5 9+LPS组与LPS组有 8条差异基因 ,5条上调 ,3条下调。综合分析发现Defenderagainstcelldeath 1和X linkedinhibitorofapoptosisprotein是NF κB调控PMN凋亡的下游相关基因。Ionizingradiationresistancecon ferringprotein在NF κB的下游发挥抑制PMN凋亡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口服免疫耐受大鼠脾淋巴细胞对肾小球系膜细胞中NF κBp6 5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 10只 6~ 8wk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5只。一组用Fx1A抗原灌胃诱导其产生免疫耐受 ,另一组用PBS灌胃作为对照组。 2wk后 ,杀鼠取脾、分离淋巴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制备免疫耐受大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 ,用夹心ELISA法测定其中IL 10的水平。将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用高水平的胰岛素 ,同时加入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作用 2 4h。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夹心ELISA法检测系膜细胞中NF κBp6 5的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 ,口服免疫耐受组大鼠抗原特异性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 ,其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 10的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在体外实验中发现 ,口服免疫耐受大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 ,可抑制胰岛素刺激的系膜细胞内NF κBp6 5的活性 (P <0 .0 5 )。结论 :口服免疫耐受大鼠的脾淋巴细胞 ,可能通过其分泌的IL 10抑制系膜细胞内NF κBp6 5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核因子κB顺式诱饵元件对哮喘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 κB)顺式诱饵元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从气道局部给药的方式 ,将NF κB顺式诱饵寡核苷酸 (N ODN)或无序诱饵ODN(S ODN)转染至哮喘大鼠肺部。运用原位组织杂交、反转录PCR、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肺部病理学检测和气道反应性测定等方法检测NF κB顺式诱饵ODN对哮喘大鼠肺组织白细胞介素 5 (IL 5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mRNA和蛋白质表达及肺部炎症反应、气道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ODN转染组大鼠肺部均有明显的FITC着色 ,说明此种局部滴入ODN的方法是可行的。经NF κB顺式诱饵ODN转染的哮喘大鼠 (N ODN组 )IL 5、iNOSmRNA表达均较未治疗的哮喘大鼠 (A组 )明显降低 (N ODNvsA ,0 .17±0 .0 3vs 0 .2 4± 0 .0 5 ,0 .2 4± 0 .0 5vs 0 .77± 0 .10 ,P <0 .0 5 ) ;蛋白质表达亦较A组减少 (40 .0± 10 .8vs80 .0± 2 5 .8,0 .19± 0 .0 4vs 0 .37± 0 .0 6 ,P <0 .0 5 ) ;且其肺部嗜酸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10 .0 0± 2 .94vs 16 .2 5± 4 .6 5 ,P <0 .0 5 ) ,气道反应性降低 (PC50 1.4± 0 .4vs0 .4± 0 .3,P <0 .0 5 )。而无序诱饵ODN转染的哮喘大鼠与未治疗的哮喘大鼠相比 ,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值均 >0 .0 5 )。结论 NF κB顺式诱饵元件整体给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对哮喘气道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 (NO)对支气管哮喘肺组织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的调节作用及NO对哮喘关键性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 4 (IL 4 )、白细胞介素 5 (IL 5 )、gamma干扰素 (IFN γ)的调控作用是否通过NF κB介导。方法 采用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位组织杂交、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MSA)、NO代谢产物测定等方法 ,应用NO供体左旋精氨酸 (L Arg)、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 (L NAME)、NF 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PDTC)作为工具药 ,从哮喘动物模型的整体水平上观察内源性NO对支气管哮喘肺组织NF κB蛋白表达和活性的影响及其对IL 4、IL 5、IFN γ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整体应用大剂量的L Arg能使哮喘气道增多的炎性细胞减少 (P <0 .0 5 ) ,NAME能拮抗这一作用 (P <0 .0 5 ) ,PDTC亦能使哮喘气道增多的炎性细胞减少(P <0 .0 5 ) ;L Arg能使哮喘气道P6 5表达及NF κB的活性降低 (P <0 .0 5 ) ,NAME能拮抗这一作用 (P<0 .0 5 ) ,PDTC亦能使哮喘气道P6 5表达及NF κB的活性降低 (P <0 .0 5 ) ;大剂量的L Arg还能使哮喘气道表达增高的IL 4、IL 5mRNA的表达降低 (P <0 .0 5 ) ,而对IFN γ无影响 (P >0 .0 5 ) ,PDTC亦能使哮喘IL 5的表达降低 (P <0 .0 5 ) ,而对IL 4、IF  相似文献   

13.
NF-κB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F κB因其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及其它应激反应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常见的形式是由p5 0和p6 5组成的异源二聚体。细胞受到外部因素刺激后 ,NF κB由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中 ,并发生磷酸化和乙酰化 ,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目前研究表明受NF κB调节的基因有 2 0 0多种 ,其激活因子不少于 15 0种 ,所以对NF κB在各种条件下的激活过程及信号传导网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了当前关于NF κB研究的最新进展 ,着重阐述了由TNF α、IL 1及LPS刺激而引起NF κB激活的信号传导通路 ,并进一步阐述了其在人类某些疾病当中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IL-13对肾小球系膜细胞NF-κB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观察IL 13对肾小球系膜细胞核因子 κB (NF κB )活性的影响 ,探讨IL 13抑制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经LPS激活及不同浓度IL 13处理后 ,利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 (EMSA )检测系膜细胞NF κB的活性。在含 5 %FCS的RPMI 1640培养状态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存在一定的NF κB活性 ;LPS激活后系膜细胞NF κB活性显著增高 ;IL 13可抑制基础状态及LPS激活的系膜细胞NF κB活性。结果表明 ,IL 13可抑制体外培养系膜细胞的NF κB活性。从而抑制NF κB参与调控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而最终对系膜细胞炎症效应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NF κB在哮喘豚鼠C7~T5脊神经节中的表达及地塞米松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 方法建立哮喘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染色结合显微图像分析方法。 结果 对照组C7~T5脊神经节NF κB免疫阳性物质在细胞浆中分布较多 ,核内较少 ,其mRNA轻度表达。哮喘组豚鼠C7~T5脊神经节NF κB阳性反应物呈现由细胞浆向细胞核移位现象 ,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地塞米松组C7~T5脊神经节细胞浆中NF κB阳性反应物多于细胞核 ,其mRNA表达水平低于哮喘组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NF κB在哮喘豚鼠C7~T5脊神经节内过表达及核内移位提示其可能参与哮喘的发作 ;抑制哮喘豚鼠C7~T5脊神经节内NF κB的表达及活性可能是地塞米松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益气补肾药方延缓衰老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以老龄小鼠为衰老模型 ,用凝胶迁移率 (EMSA)法 ,观察益气、补肾和益气补肾药方对抗CD3抗体诱导的老龄小鼠T细胞中NF κB活性的影响。用Westernblot分析该药方对NF κB两个亚基 (p65和p50 )的表达。结果 :老龄小鼠T细胞中NF κB的活性低于幼龄小鼠 ,3种药方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老龄小鼠T细胞中NF κB的活性 ;而对p65和p50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益气补肾药方可通过提高T细胞中NF κB的活性 ,改善因衰老而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 (humancytomegalovirus,HCMV)体外感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mRNA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 κB)表达的影响 ,探讨NF κB活化与ICAM 1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RT PCR方法检测ICAM 1mRNA的表达 ,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MSA)检测NF κB活性。结果 HUVEC感染HCMV后 1h ,NF κB活性增加 (P <0 .0 5 ) ,感染后 2h ,ICAM 1mRNA表达增加 (P <0 .0 5 ) ,二者均于 8h达高峰 ,至 2 4h时仍维持较高表达(P <0 .0 1) ;加入NF κB活性抑制剂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PDTC)后 ,NF κB活性明显减弱 ,同时ICAM 1mRN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HCMV感染可激活NF κB ,使ICAM 1mRNA的表达增加 ,从而引导炎症反应至感染部位 ,并有利于病毒感染在细胞间扩散。NF κB参与ICAM 1转录的调控 ,其活性变化影响ICAM 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卡维地洛对高血压大鼠主动脉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卡维地洛对核因子 κB(NF 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大血管中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对血管保护的机制。方法 :18只雄性 12周龄SHR随机分为阳性组 ,卡维地洛组 ( 30mg/kg·d) ,美托洛尔组 ( 50mg/kg·d) ,灌喂 8周 ;另选同龄雄性WistarKyoto大鼠为阴性组 (n =6 )。用免疫组化法测各组主动脉NF κB、MCP 1的表达 ,ELISA法测血清MCP 1含量。结果 :与阴性组比较 ,阳性组主动脉组织中NF κB、MCP 1表达增加 (P<0 .0 1) ,且两者正相关 (r=0 .72 8,P <0 .0 1) ;血清MCP 1含量升高 1.6 4(P <0 .0 1)。 8周后 ,治疗组之间血压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但卡维地洛更显著抑制NF -κB、MCP 1表达 (P <0 .0 5)。结论 :卡维地洛可能独立于降压外抑制NF κB的活化来调控MCP 1表达。  相似文献   

19.
探讨 NF- κB p6 5反义寡核苷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单个核细胞 NF- κB p6 5的表达以及对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未用过任何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相关的药物 ,符合 1993年太原会议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的活检组织被用于固有层单个核细胞 (L PMC)的分离和培养 ,并用 NF- κB p6 5反义寡核苷酸 (A-SON:5 '- GGAACAGTTCGTCCATGG- 3')及错义寡核苷酸 (MSON:5 '- GGAACAGTTCGTCTATGG- 3')和地塞米松 (EDX)进行干预。采用 :1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 NF-κB p6 5蛋白表达情况 ;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 IL- 1βm RNA和 IL- 8m RNA的表达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测定 IL- 1β,IL- 8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 ,NF-κB p6 5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减少 L PMC的 NF-κB p6 5表达 ,阻断 L PS刺激引起的 IL - 1βm RNA和 IL -8m RNA的表达的增强以及两种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均的增高 ,其作用明显强于地塞米松 (P<0 .0 5 )。结论认为 :NF-κB p6 5反义寡核苷酸有可能作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基因药物 ,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8(IL 18)对支气管哮喘 (哮喘 )小鼠气道炎症及核转录因子κB(NF κB)的影响。方法 BALB 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10只 )、哮喘模型组 (B组 ,10只 )、IL 18注射组 (C组 ,10只 )。B组和C组用经紫外线灭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激发法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分别于 1、2、7、8、9、2 1、2 2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 .1ml)和IL 18(1μg)。第 2 3天用HE染色切片观察动物气道炎症细胞的改变 ,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定量分析法 (Westernblot)测定肺组织中NF κB的活性。结果 B组小鼠哮喘发作症状最明显 ,C组小鼠仅表现为轻度哮喘发作症状 ,A组小鼠无症状。A组支气管粘膜下未见嗜酸性粒细胞 (EOS)和浆细胞 ,B组支气管粘膜下可见EOS[15± 3(平均每视野计数 ,下同 ) ]和浆细胞 (10± 2 ) ,C组支气管粘膜下EOS(6± 2 )和浆细胞 (2± 1)较B组减少 (P<0 .0 5 )。肺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 :B组NF κB核表达最强 ,C组表达较弱 ,A组无表达。NF κB的抑制蛋白 (IκB)的Westernblot定量分析发现 :A组、C组的IκB含量分别是B组的 3.5和 2 .5倍 ,即说明B组NF κB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IL 18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之一可能与IL 18抑制了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中NF 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