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辨"与"辩"、"辨证"与"辩证"的探讨,认识中医学中"辨证论治"并非"辩证论治",分析"辨证"与"辩证"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并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2.
浅谈“司外揣内”与“黑箱”、“白箱”、“灰箱”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司外揣内”、“司内揣外”这种古老的对自然界的观察方法与近代控制论的“白箱”、“黑箱”、“灰箱”理论有相似之处,其实质都是从整体上把握证的本质,从整体上认识和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活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虎鞭有刺难繁殖” ,“虎鞭有骨硬如钢” ,这是众说周知的民间传说。据此传说 ,市场上出现了多样伪造虎鞭 ,其特点为“三长一密” ,即阴茎长 ,长 2 5~ 4 0cm ;龟头长 ,长 4~ 8cm者多见 ;龟头上的刺长 ,长近1cm。一密为龟头上的刺分布密。这些伪品多属用牛鞭做假的。那么虎鞭的真实形态如何呢 ?为答此问 ,作者曾经两次参加了虎鞭 (东北虎 )的采取工作 ,现将当时的观察情况介绍如下 :(1) 1993年 1月 5日吉林省延吉市人民公园 3岁半的东北虎(体重 175kg)因意外事故死亡 ,作者与人民公园的有关技术人员一同采取其外生殖器。鲜品阴茎…  相似文献   

4.
从“妄下雌黄”着眼,对古书的“入潢”与“灭误”进行研究。古书“入潢”即古代的一种染纸技术。主要指用黄柏染纸,原因有二:①古人崇黄;②黄柏可避蠹杀虫。北魏时期,我国的染纸技术已臻成熟,贾思岛的《齐民要术》对染纸技术有详尽的记载。古书“灭误”即古书的改误,包括雌黄涂盖,贴黄,铅粉涂改等方法,而最常用的是用雌黄涂盖误字,因雌黄与黄纸色相宜且不易脱,故用之改误,“妄下雌黄”由此得义。  相似文献   

5.
肝阳虚证治者,多补肝气,温肝阳以达肝用;补肝体,温肝用以体用并重,阴阳平调;又有"既病防变""子病补母"等法,并以补脾土,温肾阳之法,从而使病不传变,肝阳得温。  相似文献   

6.
7.
从“源”、“流”论治脱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晓洁  郭延林 《河南中医》2009,29(6):544-545
脱发的病因经常归于肝肾精血不足,但临床有许多患者用补益肝肾精血之法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可从“源”、“流”两个方面论治本病,将肝肾精血视为头发生长所需营养之“源”,而气机运行的正常与否可视为头发生长的"流"的因素,从而分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耿花娥 《河南中医》2007,27(10):7-7
“十八反”为中医药界所熟知,对此,很多人望而生畏,谈“反”色变,不敢越雷池一步,严重影响着中医临床的配方用药。下面,笔者仅通过对“十八反”产生的历史及某些古今文献的分析,谈点尚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刺“守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小针之道,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历来认为能够“守神”施针者为“上工”(高明医生),那么,怎样用针才能叫“守神”治病呢?笔者就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安有一部片子叫《饮食男女》,的确,饮食和世界上的男女息息相关,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和状态,更是不同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一个抽象的形容词来形容东西方的差异,那么大致可以这样说,东方是"热"的,而西方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呼延丹丹讲师《“性”需要温暖》里讲到的情况,这期我们讲讲如何调养女性“性趣”。  相似文献   

13.
鉴于《内经选读》课本的编排性,教师在授课时多从某个知识点给学生讲解,其实教师可以换个角度把点变成线,从整体上把握中医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季尉平 《气功》2010,(1):94-94
自古人们盼长寿.可叹七十“古来稀”。当今百岁非梦想,米年茶寿不稀奇。 诗中提出的“米年”和“茶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用“拆字法”就可见分晓:将“米”字拆开就是“八十八”;  相似文献   

15.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近读本刊2004年第6期曾志勇等同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论中医‘肝’和‘脾’的实体”一文(以下简称曾文),曾文从解剖学的观点、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观点及医学发展的观点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医学的“脏腑肝”即西医学“解剖脾”;中医学的“脏腑脾”即西医学的“解剖肝”。对曾文所述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特陈管见,以求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张玉修 《河南中医》2011,31(1):76-77
半夏为燥湿化痰要药,但其在实际运用中却有“润燥”之功。本文试从辛以润之,涎滑能润,交通心肾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对半夏的运用有更全面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
《世界科学技术》2001,3(2):24-24
病毒,无法利用自身力量繁殖子孙,往往借助其它生物细胞作为宿主进行增殖。大多数的病毒,与宿主保持共生关系。可恶的是,病毒通过繁殖子孙损害宿主细胞,最终杀死宿主本身,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一旦感染病毒,体内将产生对病毒有效免疫的抗体,不会再次感染同样疾病。利用这一性质开发出的疫苗,使人在感染可以发生严重症状的病毒之前,首先感染出现轻度症状的病毒,从而避免了严重后果。然而,部分病毒会频繁发生变异,从而使疫苗立即失效。例如,由于引发艾滋病而广为人知的HIV-1基因组,以每年1%的速度发生变异。与人类和黑猩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