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4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有心脏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66例)加用胺碘酮静脉注射用药,对照组(38例)加用西地兰静脉注射用药,观察两组患者用药2 h内快速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P〈0.05;治疗组用药后显效(转复窦性心律)率(56.06%)高于对照组(31.58%),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转复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徐忠  朱宗涛 《临床医学》2003,23(5):12-13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心衰合并快速房颤的疗效。方法 :心衰患者 5 2例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胺碘酮组给胺碘酮 15 0mg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注射 ,然后以 0 5mg/min维持静滴 ,2 4小时总量不超过 80 0mg。西地兰组 :先用西地兰 0 2mg稀释后缓慢静推 ,若 2 0分钟无效再给 0 2mg ,2 4小时总量不超过 1 0mg ,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比较首次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变化、2 4小时后复律情况。结果 :两组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 ,西地兰组起效快于胺碘酮组 (P <0 0 1) ,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西地兰组 (P <0 0 5 ) ,胺碘酮组用药后转复窦律 13例 ,西地兰组 5例 (P <0 0 5 )。结论 :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室率 ,并能使部分患者房颤转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2004—05/2007—05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急诊内科观察收治的30例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从而了解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并评价其减慢心室率的作用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124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Ⅰ组(胺碘酮)、Ⅰ组(胺碘酮+氯沙坦),观察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7 d房颤转复率Ⅰ组为84.48%,Ⅱ组为94.44%.随访1 a时窦性心律维持率Ⅰ组为70.24%,Ⅱ组为86.48%(P<0.05);左心房内径Ⅰ组为(38.25±1.52)mm,Ⅱ组为(35.12±1.46)mm(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的房颤复律的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试验组用胺碘酮+厄贝沙坦.入选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即为试验起始时间,试验终点为转复后12个月.终点事件:症状或无症状房颤首次复发.结果 试验组窦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3%与61.0%,P<0.05),而左心房内径(LAD)显著小于对照组[(36.9±1.2) mm 与(34.1±1.4) mm,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6.
静脉注入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0%~16%。快速房颤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减少,使AMI之后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所以需要尽快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或将其转复为窦性心律。以往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洋地黄制剂,近年来静脉应用胺碘酮逐渐增多,也有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胺碘酮和地高辛具有更好的疗效。为此,我们比较了静脉单独应用胺碘酮与胺碘酮、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联合应用对AMI合并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0%~16%。快速房颤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减少,使AMI之后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所以需要尽快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或将其转复窦性心律。以往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洋地黄制剂,近年来静脉应用胺碘酮逐渐增多,也有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胺碘酮和地高辛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新疆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占大多数,由于生活习惯不同,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多见。为此,我们比较了静脉单独应用胺碘酮、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及联合应用对AMI合并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李颖  温春琪  朱静  胡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206-3207
目的:探讨静脉与口服联合应用胺碘酮行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静脉与口服联合应用碘酮复律的4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中31例恢复为窦律,转复成功率为67.4%;复律失败的患者中,10例心室率减慢至80次/min以内,5例完全无效。随访37例,随访期为2~41(平均12±3.6)个月,其中21例以胺碘酮口服维持,房颤症状控制良好,无室颤、室速及猝死病例。结论:静脉与口服联合应用胺碘酮行心房颤动复律,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阵发性房颤并心衰药物复律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人群中房颤的检出率为5%,而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有10%房颤患者。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治疗,目前多采用电复律和用奎尼丁、胺碘酮、心律平等药物复律。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情况各异,合并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功能不全等,以上措施往往不能立即使用。本院试用静脉注射西地兰和持续静脉滴注胺碘酮来转复阵发性房颤、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63例(男32例,女31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28)、胺碘酮组(n=35).前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1次.后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后以1 mg/min维持6 h,再以0.5 mg/min维持18 h,转复后即刻停药.观察给药后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c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依布利特组转复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67.9% vs 40.0%,P=0.028),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20.11±11.54) min vs (523.31±277.73) min,P=0.000];伊布利特组10 min、30 min时对心室率和QTc影响大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有2例出现轻度低血压,1例胃肠炎,伊布利特组出现2例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但用药前后必须加强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11.
分析8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以冠心病为最多占72.5%,单纯肺心病无一例发生本症者。凡可引起冠脉缺血缺氧之因素均可诱发。心电图表现以粗波型、快速型居多。用西地兰治疗100%获得转复;而用乙胺碘呋酮预防则无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房颤伴快心室反应的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心房颤动伴快心室反应的28例心脏病患者,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20min后无效时重复应用,仍无效用微泵量静脉维持600μg/min,持续24h。结果:负荷量为150~300(206±42)mg,转复成功率85.7%,副作用发生率14.2%。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房颤伴快心室反应的患者是有效且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新近发生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79例心功能Ⅰ-Ⅱ级(NYHA分级)且持续时间〈24h的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组比较用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结果转复率两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明显短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新近发生快速房颤效果相似,均有较高转复率,普罗帕酮转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顿服不同剂量普罗帕酮对转复急性房颤的疗效.方法房颤发作1~48 h的患者60例,临床排除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Ⅱ级)、心肌梗死、可疑病窦、慢-快综合征者、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机能亢进、预激综合征、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和严重低钾血症(血清钾<3.0 mmol/L)者,初发房颤.分为二组一组予以普罗帕酮600 mg顿服;二组普罗帕酮450 mg顿服.监测血压、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时间及4 h转复率.结果顿服普罗帕酮600 mg转复时间为(96.67±46.90)min,顿服普罗帕酮450 mg组转复时间为(161.11±56.22)min,顿服普罗帕酮600mg组具有显著性(P<0.05);4 h转复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顿服普罗帕酮600 mg转复房颤,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5.
李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4):5898-5899
目的:研究口服普罗帕酮转复急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有症状就诊的房颤患者23例,最近房颤持续发作在48 h之内,既往无心力衰竭表现,本次发作不伴急性心肌缺血和其他急性心外病症,临床排除心脏瓣膜病、预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甲状腺机。顿服负荷量普罗帕酮450~600 mg(1例体重过轻者给以300 mg,3例体重超过80 kg服600 mg)。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记录从服药到转复为窦律的时间,4 h转复14例(60.87%),平均转复时间(1.6±0.2)h;8 h内转复18例(78.26%),21例在24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91.3%,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对于急性(持续发作48 h之内)、不伴心功能不全和急性心肌缺血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是一个快速、方便、安全的转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氟伐他汀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85例,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口服胺碘酮加缬沙坦、氟伐他汀,对照组口服胺碘酮,观察12个月。结果:观察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左房结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水平在12个月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氟伐他汀能更有效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7.
应用小剂量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31例,患者口服胺碘酮,负荷剂量600mg/d*7d,维持量为200mg/d,4W后结果显示,23例转复为窦性心律,不良反应轻微。表明在严格的病例选择,严密监测的前提下,服用小剂量胺碘酮转复房颤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静脉用胺碘酮(胺碘酮组,20例),普罗帕酮(普罗帕酮组,20例),观察各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对用普罗帕酮无效者再次予胺碘酮治疗,3例房颤转复,但未计入胺碘酮治疗有效组。结果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优于普罗帕酮组(84.6%vs50.0%,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组〔(103±67)vs(172±51)min,P<0.01〕。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胺碘酮转复疗效优于普罗帕酮,安全性相似,但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提高社区全科医生对房颤患者的处理水平。方法 采取回顾分析法对社区10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患者进行分析和回访。结果 房颤诱发因素多为劳累受凉、情绪激动和其它疾病发生等等。有基础心脏疾病者发生房颤率占87.26%,快速房颤用西地兰的有效率为96%,本组资料的房颤并发栓塞的发生率占9.8%。结论 应加强易患人群的健康宣传,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避免房颤的诱发因素,西地兰是治疗快速房颤的首选药,胺碘酮也作为社区转复房颤心律的常用药,可用于伴预激征治疗的首选用药,尤其以小剂量的口服对预防复发,毒副作用小,中医中药在慢性房颤的治疗中亦有一定疗效,社区医生要重视对房颤病人并发栓塞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急诊静脉注射地尔硫卓、胺碘酮及西地兰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3例快速房颤的患者,按不同用药分为西地兰组(24例),以0.4 mg静脉注射,20 min后无效重复用药1次;地尔硫卓组(31例),以10 mg静脉注射,20 min后无效重复用药1次;胺碘酮组(28例),以150 mg静脉注入,20 min后无效重复用药1次.[结果]西地兰、地尔硫卓与胺碘酮控制房颤心室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93.5%、92.8%,平均起效时间分剐为(40.1±10.3)min、(8.9±2.5)min、(14.1±8.7)min,心室率下降分别为(30.7±14.2)、(48.3±13.1)、(45.5±16.5)次/min.地尔硫卓、胺碘酮二组的总有效率、平均起效时间、心率下降均显著优于西地兰组(P<0.01).地尔硫卓组、胺碘酮组各出现无症状低血压2例.[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卓、胺碘酮较西地兰能更快速有效地控制快速房颤的心室率,地尔硫卓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