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探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应用.方法:采取固相红细胞法对进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在血小板输注前同时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评价阳性及阴性患者1h和24h的血小板输注成效,综合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中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37例,抗体阳性率为37%,其中包括HLA-I+HPA抗体5例,HPA抗体2例;HLA-I抗体30例;血小板抗体阴性63例,抗体阴性率为63%.阳性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21例,其输注无效率为56.76%;阴性组患者出现输注无效19例,其输注无效率为3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配为未配型和配型组,分析对比两组输注效果,得出配型组有效率为72.22%.结论: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干预临床血小板输注手段,发现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关系密切,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也可以进一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对于有效科学地利用血小板输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7,(7):1070-1072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型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作用,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选取我市某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6年04月收治的1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随机法选取ABO的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根据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的结果选择与配型相符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采用固相凝集法对两组患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记录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血小板输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83%(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1.03±2.89),对照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0.38±2.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3.05±2.14),对照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2.89±2.1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阳性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阴性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有效率(P<0.05);两组患者阴性CCI值均明显高于阳性,且观察组阳性C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阳性CCI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可有效提高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236例血液病患者的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血小板输注效果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1.95%;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8.13%;③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输注无效率为75.56%,抗体阴性组输注无效率为21.2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1 h和24 h CC I值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贾春媛  张楠  庞桂芝  张趁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67-3968,3971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6例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通过ELISA法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评价其临床输注效果。[结果]6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CCI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4.35±9.21和103.29±76.20;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3.3%;108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4次(28例),阳性率为31.5%(34/108),其中HLA抗体19次,HPA抗体3次,HLA+HPA抗体12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无效输注率(76.5%或26/34)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无效输注率(13.5%或10/74)。[结论]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有利于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杨志超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79-1580
目的探讨抗体检测技术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5例肿瘤化疗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血小板ABO同型条件下依据血小板抗体类型进行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未经血小板配型直接输注同型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95例肿瘤化疗患者经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4.21%(42例),阳性者均有>1次输血史,随着输注次数增多,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提高;研究组输注血小板1 h、24 h后的C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输注后1 h PPR<30%和24 h PPR<20%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后输注,能够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12月期间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检测结果阳性患者21例划入A组,阴性患者21例划入B组。A组患者中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0例划入C组,未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1例划入D组,比较AB组的输注成功率和CD组的24 h CCI水平、实验时间和费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输注成功率61.9%低于B组(90.5%,P0.05)。C组平均输血后24 h CCI水平[(8.5±0.8)×109/L]高于D组[(2.3±0.5)×109/L,P0.05)C组实验时间、费用[(60.3±2.6)min、(713.5±50.9)元/次]与D组[(59.2±2.4 min)、(715.7±52.3)元/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密切相关,交叉配型能够提高患者24 h CCI水平。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2018,(3):378-381
目的通过评价分析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的疗效,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治疗前后数据,配对比较分析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治疗效果。结果 2016年全院患者输注血小板共5 874 U,申请输注配型血小板202人次,45例患者成功配型并多次输注配型血小板,输注前配型血小板组和随机血小板组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注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血小板组和随机血小板组的24 h CC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配型血小板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较明显,出血情况明显改善。结论输注配型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疗效显著,提倡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及输注配型血小板,提升输注血小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提高输注疗效。方法:输注血小板5次以上肿瘤患者血样,用GTI试剂MACE与单采血小板进行交叉配型同时进行抗体检测,对配型不合者进行抗体分析。用CCI指标观察临床输注效果。结果:MACE交叉配型93次,相合者77例,占82.80%,不合者16例,占17.20%。16例配型不合者均表达HLAI类抗体,同时合并GPⅡb/Ⅲa抗体者4例。CCI显示配型结果与临床输注效果显著相关。结论:MACE配合型输注能有效解决因血小板抗体而致的输注无效。影响输注的免疫因素主要与HLA抗体的产生有关,对GPⅡb/Ⅲa糖蛋白复合物抗体的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分布及血小板抗体类型。方法 对10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且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鉴定,分析患者血浆中人类血小板抗原(HP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分布,并调查患者临床情况。结果 108名患者以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原发病为主,患者血浆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单纯抗-HLA阳性占42.6%,单纯抗-HPA阳性占20.4%,抗-HLA与抗-HPA双阳性占37.0%;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抗体类型结果为,GP Ⅱb/Ⅲa达50.0%、GP Ⅰa/Ⅱa占40.7%,GP Ⅰb/Ⅸ占16.7%,GP Ⅳ占27.8%。结论 免疫因素引起的PTR患者以HLA抗体为主,HPA抗体类型以GP Ⅰa/Ⅱa和GP Ⅱb/Ⅲa为主,对临床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鉴定,能有效评价患者输注效果,准确指导临床输血工作。  相似文献   

10.
肖玲 《智慧健康》2022,(18):44-47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100例(157人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对输血前后血小板数值进行监测,通过计算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及24h血小板回收率(PPR),将其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并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输注前后有无发热、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产生血小板抗体、有无感染、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脾大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次血小板输注治疗中,输注有效98例次,无效59例次;总有效率为62.4%,无效率为37.6%。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数据,性别、年龄、输注次数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热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等因素是影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免疫性因素,也有非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经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体(HPA)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并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输入血液成分的关系。结果输血次数为2~3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4~5次患者与>5次患者(P<0.05)。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与输注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P<0.05)。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同种HLA抗体阳性率为46.15%,同种HPA抗体阳性率为25.38%,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3.85%。结论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同种HLA抗体最多,其次为HPA抗体,最少的是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且与输入血液成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447单位机采浓缩血小板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探索既经济又有效的输注方案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分析输注血小板前、输注24h后血小板计数,判断输注效果;对于输注无效者应用SEPSA技术检测HLA抗体。回收输血反应反馈卡,记录输血反应。[结果]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血小板抗体,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几率增大,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增大。[结论]对长期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采用血小板配型,提供固定的血小板供应者;或输注照射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   

13.
杨小强 《现代医院》2007,7(6):72-72
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方法95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94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输注后1h和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情况。结果95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后1h计数(12.57±4.99)×109/L,24h计数(28.18±11.33)×109/L;94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后1h计数(12.32±5.01)×109/L,24h计数(29.38±13.34)×109/L。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ITP)自身抗体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MGIA和固相凝集法平行检测14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儿(及阳性患儿母亲)的自身抗体,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MGIA检测145例患儿自身抗体阳性14例,阳性率9.66%;固相凝集法检测阳性14例,阳性率9.66%,二者结果一致。MGIA检测14例阳性患儿母亲自身抗体的阳性率100.00%高于固相凝集法检测14例阳性患儿母亲自身抗体的阳性率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GIA方法对NITP自身抗体的检测灵敏度高,且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有利于NITP的鉴别诊断和早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微柱凝胶法在血小板交叉配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采血小板现在已普及应用 ,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在临床长期输注血小板过程中经常遇到无效的情况 ,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抗原结构复杂 ,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寻找合适的输血者 ,避免出现输注无效情况出现 ,是临床输血尤其是血小板交叉配型中需解决的问题[1 ] 。我们采用微柱凝胶法对 5 7例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检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2 0 0 1~ 2 0 0 2年本院申请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5 7例。其中 5例有多次输血史 ,输注血小板效果欠佳 ,统计输注前和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丁胺卡那霉素解离EDTA抗凝剂依赖的聚集血小板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其解离机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血小板计数。方法两名确诊因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TCP)患者的EDTA-K2抗凝血中,在不同时间段,加入不同浓度丁胺卡那霉素进行血小板凝集的解离试验,通过血小板及其它细胞计数和涂片观察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凝集后的解离效果。另外,两名患者的EDTA-K2抗凝血标本在三种不同状态(不加丁胺卡那霉素、即时加入丁胺卡那霉素、2 h后加入丁胺卡那霉素)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CD41、CD61、CD62p、PAC-1和IgG的表达百分率。结果抽血后1 h内加入6.5 mg/ml和10 mg/ml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凝集的解离作用明显,血小板计数可恢复到即时检测的水平,而在1.5 h以后加入对血小板凝集解离作用不明显。解离效果与药物浓度无明显的相关性。在两名患者的抗凝血中即时加入丁胺卡那霉素可抑制CD62p、PAC-1和IgG的表达;2 h后加入丁胺卡那霉素对CD62p、PAC-1和IgG的抑制不如前者明显;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CD41和CD61表达无明显变化。RBC、WBC和Hb等数值无明显的影响。结论抽血后放置1 h内加入6.5 mg/ml丁胺卡那霉素能有效解离EDTA抗凝剂依赖性血小板凝集,且不影响其它血细胞的计数,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PAC-1和IgG的表达有关;此法有助于解决EDTA所致的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30倒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A组),另外3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B组),并于输注前检测及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分别为(27.67±18.27)×109/L、(25.34±23.6)×109/L,输注后分别为(75.73±62.53)×109/L、(55.42±42.33)×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MPV输注前后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出血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对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方法 对本组 54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检测 ,研究这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值测定 (CCI)与淋巴细胞毒试验、血小板输注无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 54例患者中 ,LCT阳性 40 7% ,其中男 1 6 7% ,女 2 4 0 % ,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3 .2 0 ,P >0 .0 5) ;CCI无效组 35 1 % ,其中LCT阳性者 63 1 % ,CCI有效组 64 8% ,其中LCT阳性者 8 5 % ,CCI无效组与CCI有效组LCT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1 8.2 9,P <0 .0 1 )。结论 本组患者CCI无效组LCT阳性率明显高于CCI有效组 ,这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发现大多数患者LCT滴度越高 ,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肇庆地区已知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分型及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HPA)HPA-1~6、9、15基因型的无偿机采血小板供者库,为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y,PTR)患者提供HLA及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nuliotide probe,PCR-SSO)检测血小板供者的HLA基因分型及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检测HPA-1~6、9、15基因型。对杂合度高的HPA-3、15随机抽样20个标本进行测序。对3例患者进行HLA-I分型。结果成功检测出101名无偿血小板捐献者HLA及HPA-1~6、9、15基因型;HPA-3、15的测序结果与PCR-SSP一致。HLA-A位点等位基因共检出11个;HLA-B位点共检出等位基因20个。3例患者中的1例从已知的HLA血小板库中找到完全一致供者,另外2例也找到三位点吻合的血小板供者。结论建立基于HLA-I类抗原及HPA基因分型的血小板供者资料库,有助于给PTR患者提供HLA和HPA相合的单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及患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29例),分别收集2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的各项血小板参数,以及输注后5 d的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24 h,有效组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注后5 d血小板计数升高到正常范围的比例高于无效组,且血小板升高的患者输注后24 h的MPV、PDW高于输注前。结论血小板参数尤其是MPV和PDW的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预后判断有显著相关性,血小板参数可为临床制定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