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占头位难产绝大多数,对母婴危害性极大,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我院201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过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1月住院分娩1684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201例,占11.93%。孕妇年龄21~38岁,初产妇188例,经产妇13例,足月妊娠178例,过期妊娠23例。1.2 诊断标准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直至分娩结束时,不论胎头在骨盆入口、中骨盆或盆底,只要胎头仍取枕横位或枕后位者。201例分娩结束时胎头为枕横位154例,枕后位27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旋转枕前位20例。1.3 发生因素产道异常30例,占14.93%,产力异常88例,占44.32%,胎儿异常12例,占6.13%(巨大儿11例,胎儿畸形2例),相对性头盆不称71例,占35.12%。  相似文献   

2.
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351-1352
目的:探讨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试产过程中及时发现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确保母婴平安。方法:将单胎头位初产妇,发生持续性枕后(横)位的46例(观察组)和头位正常92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活跃期、第二产程、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常导致活跃期时间长、第二产程延长、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增加,产后出血量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持续性枕后位的认识,加强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23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为1.64%(230/14 024).230例中自然分娩25例(10.87%),胎头吸引16例(6.96%),产钳助产34例(14.78%),剖宫产155例(67.39%).230例发生新生儿窒息35例(15.22%),无围生儿死亡发生.新生儿体重≥3500 g者发生新生儿窒息率较体重< 3500 g者明显高,而高体重儿剖宫产窒息率较阴道分娩者为低.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应给予充分的试产机会,在潜伏期要重视,进入活跃期要积极处理,产程进展异常且经保守无效时,需及时行剖宫产,估计胎儿较大的,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指征.  相似文献   

4.
头位难产占分娩总数的25%左右,枕后位已占头位难产中的首位,约20%的病例分娩时,枕部不能向前旋转而成为持续性枕后(横)位,给分娩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及危险,其难产、剖宫产率极高,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大.为降低妊娠晚期枕后(横)位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我们于1995年1月~1998年8月对纳入围产保健管理,妊娠35~41 w的孕妇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观察了459例孕妇体位与胎方位的关系,并对188例枕后(横)位孕妇指导取侧俯卧位,以减少胎儿以枕后位入盆的目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真正骨盆狭窄造成的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者明显下降,而相对性头盆不称是目前导致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1 临床资料我院1992年至1996年间剖宫产102例,头位难产剖宫产82例,其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指征剖宫产34例,占41.46%,居首位。其原因分布依次为:巨大儿、持续性枕后位,前不均倾位,持续性枕横位,社会因素。2 讨论广义的头盆不称不仅包括由于胎儿过大、骨盆正常胎儿略大,骨盆临界正常导致的相对头盆不称,对于胎头位置异常,使胎头通过径线增大造成的头盆不称也包括在内。2.1 巨大儿本组胎儿体重≥4000克者占47.06%,说明巨大儿是导致相对性头盆不称的重要因素。巨大儿多见于经产妇、父母身材高大、过期妊娠、孕妇合并糖尿病等。随着现  相似文献   

6.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大多数以枕横、枕后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强大的宫缩使多数胎儿头枕部向骨盆前方旋转90°或135°至枕前位而自然分娩。如果产程中活跃晚期(宫口开≥8 cm)胎头枕骨仍位于母体骨盆侧方、后方,称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均为5%。1病因和发病机制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与产力、产道及胎儿三者关系密切,常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1·1骨盆异常骨盆异常(如均小骨盆、佝偻病性扁平骨盆、男型骨盆等),使入口或出口狭窄,影响胎径和胎先露部分在分娩过程中的下降和内旋转,且影…  相似文献   

7.
周志强  顾红 《工企医刊》1999,12(4):71-72
1 临床资料本院自1990年7月到1993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4271例,持续性枕后位51例,占同期分娩人数的11.95%。其中经产妇1例,初产妇50例,年龄23岁~35岁。阴道分娩26例(自然分娩8例,胎头吸引器助产15例,产钳助产3例),剖腹产25例。2 讨论2.1 持续性枕后位的识别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  相似文献   

8.
手法复位治疗头位难产11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分娩活跃期徒手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11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联合手法。结果:110例经手法旋转后,84例成功自娩,转位成功率为76.36%,其中26例转位失败者14例行胎头吸引术,8例产钳助产,2例剖宫产结束分娩,转位失败率为23.64%。新生儿体重≤3500g者,手法转位成功率高,达87.50%;新生儿体重>3500g者,手法转位成功率为46.6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法复位可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为枕前位,改善胎头俯屈,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手法旋转枕横位及枕后位,防止难产发生,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对256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者采用徒手旋转胎位,改善胎头俯屈,以最小的径线通过骨盆,使胎儿顺利娩出。[结果]徒手旋转成功者234例(91.4%),全部经阴道分娩及助产;剖宫产22例(8.6%)。徒手旋转胎头位置的成败与胎儿体重及分娩方式有关;新生儿窒息与产程及脐带因素有关,与旋转无关。[结论]采用徒手旋转胎位可使头位难产转为顺产,它成功率高,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在2003年1月~2007年11月住院分娩的10 498例第二产程的分娩资料中,选择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无妊高征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持续性枕后位128例(枕后位组)、持续性枕横位104例(枕横位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枕前位产妇130例做为对照组(枕前位组),选择条件同枕后位组。比较3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与枕前位组相比,枕后位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横位组与枕前位组比较第二产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枕前位组比较,枕后(横)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缩宫素使用、胎儿窘迫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胎方位异常可导致产程延长和母儿并发症增加,正确认识、及时处理枕后(横)位对改善分娩结局、减少母儿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持续性枕后位是指正式临产经过一定时间后,胎头枕部仍持续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多数需剖宫产结束分娩,少数需阴道助产,自然分娩者较少。本院选择68例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进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及经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的方法,其剖宫产率明显降低,阴道分娩率达79.4%,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本院共发生持续性枕后位104例,同期分娩总数为4850例,发生率2.1%。104例产妇中,平均年龄25.6岁,初产妇92例,经产妇12例。其中68例行经阴道徒手转胎头位,36例未进行转胎头位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持续性枕后位在降低头位难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分娩4352人数中123例活跃期产程异常,子宫颈口扩张4 cm-10 cm,胎头位置持续性枕后位的孕妇,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封闭水肿宫颈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转为枕前位,分为2组,Ⅰ组宫口开大4 cm-7 cm,Ⅱ组宫口开大≥8 cm,右枕后位作顺时针旋转,左枕后位作逆时针转为枕前位.结果 Ⅰ组中51例,自然分娩24例,成功率为47.1%.Ⅱ组中72例,自然分娩65例,成功率91.6%.头盆评分越高成功率越高.头盆评分≥8分,成功率95.5%,头盆评分=6分,仅为43.3%,P<0.05.结论 严密监测产程,适时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持续性枕后位,可显著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手术产率,有利于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3.
王海香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3533-3535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围产儿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2002年11月~2005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枕位正常的90例孕妇(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枕位异常者,胎儿体重过大、宫缩乏力的比例明显增加,产程各期时间均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各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手术产率明显增加。枕横位总手术产率为82.81%,枕后位为92.31%,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围产儿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在处理持续性枕后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江山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共256例,其中经产妇40例,初产妇216例,对所有患者行徒手旋转胎头术。结果:初产妇成功186例(86.1%),经产妇成功39例(97.5%),经产妇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重≥3500g的111例,经转胎成功84例;新生儿体重3500g的145例,经转胎成功14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旋胎头术可以使大多数持续性枕后位变为枕前位,使大多数难产转为顺产,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枕横(后)位而行剖宫产术的原因。方法:通过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148例因持续枕横(后)位行剖宫产术回顾性分析,总结持续枕横(后)位行剖宫产术实际产科原因。结果:148例因持续枕横(后)位行剖宫产术患者当中,44例产妇精神因素未经过充分试产;27例伴有脐带绕颈(绕颈2周12例,绕颈1周15例;26例枕横位不均倾位;21例巨大儿头盆不称;19例产力异常;11例持续枕横(后)位胎头俯曲不良。结论:持续性枕横(后)位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相关因素是减少母婴不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05例巨大胎儿相关因素及分娩结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秀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71-1372
胎儿出生体重≥4 000 g称巨大儿,属高危妊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计划生育的开展,巨大儿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分娩并发症及围生儿病死率明显增加。现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105例巨大胎儿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正确处理产程,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确保母婴安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出生新生儿1 623例。其中巨大儿114例,占出生总数的7·02%,除产前诊断为巨大儿而选择剖宫产的9例外,其余105例均为单胎头位,并给予了充分试产;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分娩105例新生儿出生体重<4 000 g的正常足月单胎头位孕妇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矫正产程中持续性枕后位的有效方法,以降低难产率.方法 对产程进入活跃期后持续性枕后位的92例产妇,经加强产力、改变孕妇体位、封闭宫颈水肿等处理,胎儿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且产程阻滞,为持续性枕后位者,辅以经孕妇腹壁推胎背成枕前位联合手法,行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92例中转胎位成功80例,失败12例,成功率为87.0%;无胎儿头皮擦伤、颅内出血、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擦伤等并发症.结论 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胎头,可改善胎头以最佳的径线和头盆关系使胎儿以枕前位顺利娩出,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与剖宫产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方法选择常山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5年4月住院分娩产妇2 571例(其中首次剖宫产453例),回顾性分析首次剖宫产的指征,进而总结降低剖宫产率的干预措施。结果 1第一位因素为头盆不称,后依次为胎位异常、产程异常、羊水过少、妊娠合并症、胎儿窘迫、社会因素等;2头盆不称、产程异常组的婴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分娩产妇,显示胎儿发育过大是造成剖宫产的主要原因。结论孕妇合理营养以控制胎儿体重对降低首次剖宫产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早期发现胎儿持续枕横位、枕后位、头盆不称、体重过大.方法通过产程曲线图观察产程可以早期发现头位难产儿.结论要正确评估产力、产道、胎儿三大分娩要素,尽早发现,正确、合理地处理因产力异常所致异常产程,可避免发生难产.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剖宫产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除社会因素外,对产程观察不够,处理不当,也是使剖宫产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4年1~12月我院分娩总数2422例,以相对头盆不称为指征,施行剖宫产175例,占分娩总数的7.23%。孕妇年龄21~40岁,平均26.7岁。初产妇156例,经产妇19例,孕期37~43w,无其他产科和内科合并症。 术前胎方位:枕后位55例,枕横位80例,枕前位25例,前不均倾位7例,高直后位4例,颜面位4例。术前估计胎儿体重:>2500g 2例,>3000g69例,>3500g79例,>4000g2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