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8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均为2004年我院收治的病人,其中男49例,女32例,年龄13~57(36±9)岁.根据<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诊疗方案(试行)>制定的诊断标准[1],确定为临床诊断病例.以下对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
广州管圆线虫病为新近在我国流行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由于其病原体的宿主特异性较低,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扩散快,易引起局部地区暴发。目前,各地开展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词查方法不统一,资料也不完整。为了解江苏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现状,并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词查方案》要求,于2006年9~11月开展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词查。  相似文献   

3.
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为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为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福寿螺肉而感染。在我国南方地区曾多有报道,而北方则相对少见。近年来由于进食其中间宿主福寿螺使该病进入北京、锦州等多个北方城市,而导致该病北移。北方绝大部分临床医师未曾见过此种病例,临床极易误诊。2006年6月中旬至8月底北京市曾出现小范围局部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我科收治2例,均误诊为结核性脑膜脑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谁能想到,夏季的一道可口美食竟然把几十位食客拖进了痛苦的深渊。2006年夏北京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例共计80多例。患者们在难言的疼痛中备受煎熬,即使出院也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而且一些重症患者可能会遗留下皮肤感觉异常、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北京出现群发性广州管圆线虫病后,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已于2006年8月19日发出预警:食用生或半生淡水产品容易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 1 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学习,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总结诊疗经验,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成虫寄生于鼠肺动脉内,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近年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病人数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分布范围越来越广。1997年浙江温州和2002年福建长乐等地出现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后,2006年北京市又出现160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暴发流行,2007年3月广东省广宁县也报告有1次6人发病。  相似文献   

7.
谁能想到,夏季的一道可口美食竟然把几十位食客拖进了痛苦的深渊。2006年夏北京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例共计80多例。患者们在难言的疼痛中备受煎熬,即使出院也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而且一些重症患者可能会遗留下皮肤感觉异常、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寄生于鼠肺动脉系统的蠕虫,人类是其非正常宿主,因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III期幼虫的螺肉而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炎或眼部广州管圆线虫病。本综述通过对PubMed中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文献进行检索,着重分析了近10年来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概况,对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学、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及方案、流行病学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该文按时序综合描述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以及针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从中发现我国在应对广州管圆线虫病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以鼠类为终宿主,福寿螺等软体动物为中间宿主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近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江西省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宜于福寿螺等中间宿主的生长、繁殖。为了解江西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情况,我们于2006年10月对江西省兴国县和九江县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和中问宿主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突发群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周内突发群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基本特点剖析该病不断增多的原因,从中发现我国在应对广州管圆线虫病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整理分析1980年以来云南省有关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文献资料,从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中间宿主、终宿主以及人群发病等几个方面对云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南安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州管圆线虫是人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重要病原体,南安市于2000年首次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至今已有疑似病人7例,确诊4例。为了解南安市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及当地人群感染情况,作者等于2000~2002年进行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广州管圆线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于1935年由我国学者陈心陶教授发现并命名,是人体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Eosinophilic meningitis)的重要病原体。我国大陆1984年才发现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1996年前国内(除台湾)仅3例患者报道。近年来随着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扩大,尤其是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病患者越来越多,文献报道的确诊患者已近100例,且出现过两次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广州管圆线虫病所致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Wang X  Huang H  Dong Q  Lin Y  Wang Z  Li F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326-328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18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所致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果 发病前均有生食淡水螺肉史,潜伏期1-25天。以头痛、躯体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剧烈而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周围血象、脑脊液中 细胞明显增高,血清广州管圆线虫抗阳性(ELISA法)。头颅CT正常,2例头颅磁共振(MR)检查呈斑片状异常信号,脑电图α波变慢。用阿苯哒唑、氟  相似文献   

16.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该病临床表现相当复杂,诊断困难,因此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是该病预防与治疗的首要条件.该文概述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其幼虫侵入人体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炎,对人体危害很大。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多见。该文总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海南省沿海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网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样点的确定,调查内容及方法按照卫生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方案》要求进行。结果在抽样点野外采集到6种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有2种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褐云玛瑙螺20.00%,双线嗜粘液蛞蝓24.75%,平均感染度分别为7.50条/只和5.09条/只。距离民宅由远至近褐云玛瑙螺感染率呈增高趋势(χ^=24.71,P〈0.005)。结论海南省沿海地区存在广州管同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大理州首次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情调查与处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云南省大理州首次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情的调查与处置,为探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报告病例回顾性调查、住院病历分析,中间宿主福寿螺采用肺检法检测。结果报告病例36例,3例排出,22例疑似,11例临床诊断,无病原学确诊病例。在市售福寿螺样品中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通过防治后,无新发病例报告。结论首次证实云南省大理州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  相似文献   

20.
从广州管圆线虫发现至今已有70多年,其间我国在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研究能揭示疾病的分布状况,包括不同地区、季节、人群以及不同的流行强度,中间宿主与转续宿主的分布特征,疫源地的变化等.随着饮食习惯、人口流动、经济文化变化以及防控措施的加强,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征也在发生改变.该文通过回顾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