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 (SBI)的临床特点。方法 在 1985~ 2 0 0 0年连续入院的10 74例脑梗死患者中 ,分出有梗死灶无卒中症状 (86例SI组 ) ,有卒中症状或卒中史而影像学发现无关梗死灶者 (2 5 1例SSI组 ) ,比较两组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SBI的发生率为 31 4 %(337/10 74 ) ,枕叶为其好发部位。两组间的危险因素相似 ,以高血压最高 ,SI组中女性高血脂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P <0 0 5 ) ,SSI组中女性糖尿病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P <0 0 5 )。SSI组智能减退的发生率较SI组高 (P <0 0 5 )。结论 SB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 (SB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 2 6 0例均行CT或MRI检查 ,从年龄、影像学特征 (病灶大小 ,部位、类型等 )、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 ,SBI发生率为 31 15 % ,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男性多于女性 (1 79∶1) ;CT/MRI显示病灶直径多在0 3cm~ 1 5cm之间 ,95 %为腔隙性脑梗死 ,71 6 %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等 ;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等明显高于非SBI者 (P <0 0 1)。结论 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均为SBI危险因素。影像学所见多为基底节区、内囊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是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头颅CT、MRI或尸解能发现的脑梗死灶。我国1995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首发症状性脑梗死(FEIS)与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115例FEIS患者,依照是否伴有SBI分为SBI组和无SBI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SBI部位与FEIS部位是否有一致性、SBI数量是否影响FEIS的严重性.结果 合并SBI的FEIS患者伴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者比例更高;SBI部位与FEIS部位是否具有一致性对FEIS严重性无影响;SBI数量多的患者FEIS病灶大.结论 SBI与FEIS存在一定相关性,伴有SBI数量多的患者FEIS梗死灶大,临床症状严重.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既往没有脑卒中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而同时在CT或MRI检查中发现脑实质内有梗死灶的存在;或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非责任病灶,又称为静止脑梗死(SCI)。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18例脑血管病人中发现SBI和SCI共46例,从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情况予以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8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SBI及SCI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男女=2.071。年龄49~88岁,>60岁者38例,占82.6%。1.2影像学检查46例中,经头颅CT发现病灶42例,经MRI发现4例,其中单发脑梗死33例,多发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是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头颅CT、MRI或尸解能发现的脑梗死灶。我国1995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类^[2]。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迅速进步,越来越多的SBI被发现,其在临床上的意义逐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现将我院1989~2004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200例中60例无症状脑梗死(SBI)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无卒中症状或无卒中史、CT或MRI发现有梗死灶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50~81岁;有卒中史或卒中症状,CT或MRI发现有与其症状体征无关梗死灶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49~84岁,平均65岁。1·2临床表现SBI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头晕41例,头痛36例,肢体麻木25例,耳鸣9例,视物旋转10例,健忘31例,睡眠欠佳29例,行走缓慢21例,饮水呛咳4例,有抑郁9例,焦虑…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脑梗死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指的是病人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方面的阳性体征,而在做影像学检查时(头颅CT或MRI)发现梗死灶。这类梗死又称为静止性脑梗死。其临床诊断标准为影像学发现的梗死灶与本次发病无关。近几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SBI的发现也日趋增多,因此也受到了大家的更多关注。我院自1994.02—2003.11,在门诊及住院病人中发现SBI病人1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与事件相关电位(ERP)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8例SBI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及ERP检查,并与55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BI组中,31例(45.6%)HAMD≥17分(抑郁亚组),37例(54.4%)HAMD<17分(非抑郁亚组)。SBI组MMSE评分(17.1±1.8)较对照组(25.2±1.6)显著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52.9%vs 12.7%)显著增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SBI组P3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显著降低(均P<0.05)。SBI组中,抑郁亚组MMSE评分(14.9±1.2)较非抑郁亚组(21.6±2.6)显著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93.6%vs 21.6%)显著增高,P3潜伏期明显延长和波幅明显降低(均P<0.05)。SBI抑郁亚组MMSE评分与P3潜伏期负相关,与波幅正相关(r=-0.537,r=0.529;均P<0.05)。结论SBI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伴抑郁症状者认知功能障碍更显著。ERP检查可早期发现SBI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既往没有脑卒中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而同时在CT或MRI检查中发现脑实质内有梗死灶的存在;或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非责任病灶,叉称为静止脑梗死(SCI)。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18例脑血管病人中发现SBI和SCI共46例,从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情况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影像学检查或尸解所发现的病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SBI广泛存在于中老年患者之中,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1,2].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B1是发生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3,4],而且绝大多数SBI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SBI)的CT及MRI和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无症状脑梗死的定义分SBI和非SBI两组,对两组的年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BI的发病率为45%(72/160),其中基底节区、放射冠、额叶及顶叶、颞叶为好发部位;SBI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脏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SBI的发生率基本相当,而其形态异常却与SBI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MRI是确诊SBI重要条件之一;DSA能显示颅内血管;积极有效地干预其危险因素,可以最大程度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视觉保持测验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认知损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视觉保持测验 (VRT)在无症状性脑梗死 (SB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 4 7例SBI和 31例正常人在VRT、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 RC)和简易智力状态量表 (MMSE)中的差异 ,并以WAIS RC为效标 ,评价VRT的效度。结果 SBI组的VRT得分以及WAIS RC总智商 (FIQ)、知觉组织因子 (POSs)和记忆 /注意因子 (MFSs)标准分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0 0~ 0 0 0 2 ) ,两组MMSE分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397)。VRT得分与WAIS RC三种智商的相关系数为 0 6 79~ 0 85 8。结论 VRT检测SBI的认知损害具有较好的临床效度 ,临床简单易行 ,可作为SBI认知损害的筛选测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S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脑SV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诊断将其分为无症状脑梗死组(SBI,56例),脑白质疏松组(LA,143例),颅外段动脉硬化组(EC,28例),颅内段动脉硬化组(IC,31例)。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分析其对脑SVD发病的影响。结果脑SVD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且尿酸、Hcy、CRP水平也普遍升高。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血浆Hcy均是SBI、LA、EC、IC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cy是SBI(OR:3.47,95%CI:1.764.65)、LA(OR:2.98,95%CI:1.484.65)、LA(OR:2.98,95%CI:1.485.64)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浆Hcy与EC、IC无明显相关性(P>0.05)。LA患者中随着Fazekas分级的增加,血浆Hcy水平依次升高(P<0.05)。结论血浆Hcy与脑SVD,尤其是SBI、LA具有相关性,是脑S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脑大血管病变(EC、IC)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对1995~2004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或有眩晕、头痛而无明确卒中病史的3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做了CT或MRI检查,并对68例影像学检查有ACI者做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和老年认知功能测验.结果做CT检查的200例老年人显示有ACI者33例(占16.5%),做MRI检查的100例显示有ACI者35例(占35%),68例ACI者中有63例的心理学测验,得分均低于非ACI者.结论 ACI并非无临床症状,只是症状轻微、短暂,ACI患者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6.
现将我院1989~2004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200例中60例无症状脑梗死(SBI)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无症状性脑梗赛的老年患者70例,对其行CT和MRI检查,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以确定病因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经影像学分析证实腔隙性梗死者58例,小梗死者12例,未发现无症状的中梗死及大梗死,且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疾病、动脉狭窄以及糖尿病等并发症。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较高部位为基底节、内囊和侧旁脑室,而小梗死病灶多见于脑叶;MRI检出率优于CT。结论影像学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诊疗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52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并对发现的14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5%,其中86.56%为腔隙性梗死。病灶部位以放射冠区为最多(48.58%),其次为侧脑室旁(28.55%)及基底节区(9.17%)。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发病率及其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AP)含量的变化,探索房颤相关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进行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116例无NVAF的SBI患者及120名年龄大于60岁的健康体检者纳入本研究.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极性相似总磷脂(AP)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NVAF合并SBI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结果 235例NVAF患者中,SBI的发生率为31.5%,其中年龄大于60岁的157例NVAF患者中,SBI的发生率为37.6%.NVAF合并SBI患者血浆LPA含量[(3.78±0.6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66±0.49)μmol/L,95%CI 3.47~4.21,P=0.000]、NVAF无SBI组[(3.29±0.57)μmol/L,95%CI 3.01~3.76,P=0.008]及无NVAF的SBI组[(3.17±0.54)μmol/L,95% CI2.86~3.54,P=0.004].NVAF无SBI组及无NVAF的SBI组血浆LPA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NVAF合并SBI患者血浆A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NVAF无SBI组及无NVAF的SBI组.NVAF无SBI组及无NVAF的SBI组血浆AP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大于60岁的NVAF患者合并存在SBI的比率显著升高.NVAF患者合并存在SBI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显著升高.结论 NVAF是SBI的重要危险因素.NVAF患者合并存在SBI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升高.NVAF或NVAF合并SBI患者均存在缺血性膜损伤.对于NVAF或合并SBI患者在进行抗栓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LPA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物用于判断NVAF或NVAF合并SBI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二次脑损伤(secondarybrain insult,SBI)高危因素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82例高血压脑出血(HIH)合并SBI与无合并SB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SBI组恢复良好65例(56.0%)、中度残废6例(5.2%)、严重残废7例(6.0%)、植物生存3例(2.6%)、死亡35例(30.2%).合并一种SBI因素较两种以上SBI因素预后好.无SBI组恢复良好57例(86.4%)、中度残废2例(3.0%)、死亡7例(10.6%).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I加重原发性脑损伤,关系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应积极预防SBI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