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芳 《大家健康》2017,(12):31-32
目的:探究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院急诊科室为提升护理质量,自2016年8月起在急诊实施急诊分诊安全护理模式,分别随机选取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前后半年内的各300倒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对两段时期内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之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且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之后,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尽可能的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儿科病房患儿84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病房护理中可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诊科护理中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对其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02月至2018年0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2例患者进行对象,按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n=51)、对照组(n=51),实验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对照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观察两组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科护理中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价值显著,既可提高护理质量,又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在降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儿科收治的小儿患者中选取出资料完善的140例,随机分为护儿1组和护儿2组,每组各70例。护儿1组患儿统一予以常规儿科护理,护儿2组患儿则在常规儿科护理基础上加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儿的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护儿2组患儿通过在常规儿科护理基础上加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护理之后,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5/70);护儿1组患儿在常规儿科护理后,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71%(18/70),即两组对比差异尤为鲜明,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另外,护儿1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4.29%,护儿2组的为92.8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在降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应用价值尤为显著,并且还能大大提高儿科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尤为值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普及实施。  相似文献   

5.
李志梅 《吉林医学》2014,(36):8179-8180
目的:对五级制分诊标准对儿科危重症急诊安全接诊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急诊室儿科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另抽取另一时间段急诊室儿科患儿5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分诊方式,观察组则接受五级制分诊标准下分诊方式,而后对这两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满意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抢救成功率、家长满意度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死亡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结论:合理实施五级制分诊标准在急诊危重症患儿的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儿死亡率,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儿科护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儿科住院患儿12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和护理过失、家属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各方面的差异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与常规儿科护理相比,其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以及护理过失,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医院儿科的临床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就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与研究。方法:选择我院儿科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予以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对两组患儿家属SAS评分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实施护理管理前后SAS评分改善情况及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防止了潜在事故的发生,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宁德市医院儿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196例,分为未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组和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组,每组各98例。对比实施前(2016年1月—12月)、实施后(2017年1月—12月)护理质量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家长焦虑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工作质量、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及护理操作的评分均较高,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家长SAS评分较低,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优质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还利于降低家长焦虑程度,改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的处理流程以及管理方法。方法该院儿科急诊于2016年5月开始实施优化的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及处理流程系统,于实施前(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实施后(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儿科急诊收治的患儿中各随机抽取出50 000例,收集实施前后患儿的死亡率、候诊时间、分诊准确率以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优化的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及处理流程系统后,儿科急诊患儿的死亡率从0.218%降至0.07%,分诊准确率从99.758%提高到99.874%,且候诊时间显著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后家属对急诊护理的满意度从99.504%提高到99.7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化儿科急诊的潜在危重病早期识别及处理流程系统,强化对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和处理管理,缩短患儿的候诊时间,使患儿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的救治,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风险护理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病房接诊的95例患儿,给予风险护理管理,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我院儿科收治的95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调查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及焦虑情况,了解护理纠纷事件情况。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生存质量改善率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病房给予患者风险护理管理,有利于降低儿科病房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