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1028例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军事训练伤的发生部位、致伤科目等。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413例,发生率40.2%。其中因射击训练致伤154例,占37.3%;装填训练致伤132例,占32.0%;蹬车、通信、检修致伤分别为64例、32例和31例,分别占15.5%、7.7%及7.5%。损伤类型以碰伤为主,占95.2%;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腰臀部、上肢和肩背部、头部居前3位;引发训练伤的科目以射击、装填和蹬车训练居前3位。结论: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损伤类型以碰伤为主,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腰臀部居多,射击训练引发训练伤最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坦克乘员延迟性肌肉疼痛(DOMS)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1028例的DOMS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发生DOMS 749例,发生率72.9%。其中轻度361例,占48.2%;中度374例,占49.9%;重度14例,占1.9%。腰背部疼痛379例,占50.6%;下肢及臀部疼痛202例,占26.9%;上肢及肩部疼痛168例,占22.4%。2年和≥3年军龄组DOM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1年军龄组(P<0.05),而2年和≥3年军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有受伤史组DOMS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无受伤史组(P<0.01)。装填训练、射击训练和蹬车训练致DOMS发生率居前3位。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受伤史、训练科目和动作是否规范进入以DOMS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某部坦克乘员DOMS发生率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DOMS的发生与有无受伤史、训练科目和动作是否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2002年某部军人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某部军人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法 ,对某部 1年中 95 7名军人意外伤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发生率 33 5 % ,例次率 36 7%。意外伤害随军龄增加而减少 (P <0 0 5 )。意外伤害 35 1例次 (36 7% )中 ,发生在营区内 2 11例次 (6 0 1% ) ,其中军事训练伤(6 1 1% )显著高于非军事训练伤 (38 8% ) (P <0 0 5 )。 1年军龄以下发生军事训练伤例次率 (2 4 8% )高于2年以上者 (P <0 0 5 )。军事训练中意外伤害随军龄增加而减少 (P <0 0 5 ) ,非军事训练伤随军龄的增加变化不大 (P >0 0 5 )。结论 :部队要重视意外伤害的研究与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某装甲部队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及分布情况.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某装甲部队1028名官兵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分类,计算不同类别和部位损伤患者的分布情况.结果 军事训练伤总体发生率为40.2%.其中春季发生率最高,为18.8%,冬季次之,夏秋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某部队装甲车辆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自救互救对训练伤转归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分类,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某装甲部队1028名官兵进行现场调查,对结果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训练伤总体发生率为40.2%。其中1年军龄者占受伤者的36.8%,高于2年军龄和3年以上军龄者。对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模型的变量有训练内容、训练时地形、是否晕车、是否接受过自救互救训练以及训练时动作是否符合操作规范。实施自救、互救措施者,1个月内康复率(分别为93.8%9、4.2%)明显高于未采取自救、互救措施者(分别为76.3%7、6.7%,P<0.001)。结论装甲车辆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1年军龄者是训练伤防护重点;训练伤的发生有多种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地实施预防保护措施;实施自救互救者1个月内康复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的特点,为训练伤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随机抽取武警某部2020年6个新训点4150名新兵,进行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并分析新训阶段训练伤的发生率、伤病类别等.另非随机性地选择了680名新兵进行了骨密度测定(中指骨),其中已发生训练伤340例,未发生训练伤340例.本次调查均获得...  相似文献   

7.
刘涛  吴昊 《人民军医》2012,(8):696-697
目的:调查了解武警某院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对某院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军事训练伤伤类、发生部位及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132例,发生率为13.5%。国防生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20.8%,显著高于士兵学员的6.7%(P<0.05)。军事训练伤伤类以软组织损伤最多,其次为炎症;部位以下肢、上肢和骨折居前3位;致伤科目主要是400m障碍,其次是擒敌技术训练;致伤原因以动作不规范、疲劳训练和训练时保护不当居前3位。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某部国防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部2008年度国防生425例与新兵489例,均以相关训练与考核大纲入伍训练阶段的课目内容及标准为依据施训,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规定,对采集的训练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国防生训练伤总发生率18.1%;新兵训练伤总发生率14.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国防生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及器官损伤的构成比为19.5%、72.7%和7.8%;新兵为45.8%、48.3%和5.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国防生训练伤发生率较新兵高,应加强训练伤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9.
海滩400 m 障碍训练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培尧  王文明  胡建林 《人民军医》2003,46(10):559-560
目的探讨海滩400 m障碍训练伤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摩步官兵,分为示范表演组、摩步1组和摩步2组2002年1~6月的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书面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典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训练方法、障碍设置、身体和心理素质、军龄等与训练伤的关系.结果训练伤326例,发生率为31.9%.主要是皮肤裂伤和软组织挫伤,分别占18.3%和12.5%,骨折仅占0.6%.示范表演组训练伤为53.9%;摩步1组和摩步2组分别为21.2%和20.1%(P<0.01);军龄<2年者训练伤为47.8%,2~3年者为27.9%,>3年者为18.9%.结论全面展开障碍训练前应进行示范试训,掌握训练技能、可能发生损伤的规律及其预防措施,再开始全面展开有利于减少和避免训练伤.  相似文献   

10.
坦克部队因其火力强大,机动性好,防护性能高,在历次地面战争中一直作为快速突击力量,但由于坦克舱室狭小,空间相对密闭,乘员作业负荷重,致使坦克乘员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相对较高. 坦克乘员常见训练伤 腰骶痛 坦克内视野不开阔,训练时乘员须一直保持直腰低头或单姿重复作业等强迫体位.  相似文献   

11.
黄昌林  余占洪 《人民军医》2006,49(8):441-443
目的:调查渡海400m障碍训练伤伤情分布情况,探讨致伤因素和制定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年度参加渡海障碍训练官兵7129例进行伤情调查,并分析训练伤类型分布、时间段分布、人群分布。结果:全年发生训练伤1091例,总发生率15.3%,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渡海障碍训练伤548例,占全部训练伤的50.2%;军龄〈1年的发生率12.7%,显著高于军龄〉1年的4.9%。结论:严格执行“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对提高官兵身体素质,降低训练伤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兵入伍后毓础训练期间的军事训练伤在国内外的军事研究巾越来越受剑关注,为减少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训练伤的发生率,我们对2006和2007年度某部参加新训的新兵,在基础训练期间下肢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和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部队训练伤的发生 ,某部卫生部门自 1999年初 ,组织各兵种、各专业技术人员 ,根据部队不同时期训练伤发生特点 ,编排了一套军事训练伤防护操 ,防护操运用 2年来 ,大大降低了该部队的训练伤发生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某部 1999~ 2 0 0 0年度参训士兵 9984名 ,均为男性 ,年龄 18~ 2 5岁。1.2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 ,将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军事训练伤防护操训练 ;另一组按常规训练方式进行 ,将两组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警某部3年参训官兵共2160例,自制调查问卷,现场调查后汇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425例,发生率为19.8%。受伤部位:下肢162例(38.1%),上肢119例(28.0%),腰部52例(12.2%),头颈部43例(10.1%),胸腹部37例(8.7%),其他部位12例(2.8%)。训练伤分类:骨关节损伤191例(44.9%),软组织损伤158例(37.2%),下腰部损伤42例(9.9%),炎症34例(8.0%)。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外伤史、体能状况、准备活动、训练场地设备、训练强度安排及技术动作等均是影响训练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须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2009、2010年全军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随机抽样调查2009、2010年全军监控点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分析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 随机抽取全军10个军事训练伤监控点部队,以2009年度和2010年度的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采集所有军事训练伤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年中被调查的63 132名参训军人共发生各类训练伤10 775例,其中2009年参训军人27 230人,发生军事训练伤4076例,总发生率15.0%; 2010年参训军人35 902人,发生军事训练伤6699例,总发生率18.7%,2010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明显高于2009年(P<0.01).军事训练伤中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的构成比2009年分别为33.5%、48.4%、18.1%,2010年分别为19.7%、73.3%、7.0%,其中骨关节损伤及器官损伤的构成比明显下降,而软组织损伤的构成比显著上升.2009、2010两年度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连续出现双高峰期现象.结论 在军事训练伤中应重视相关损伤的预防.加强军事训练伤预防知识的普教育,严格贯彻《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是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了解驻北疆部队2012—2013年度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军事训练伤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驻北疆3个建制单位新兵2180例,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诊断并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25.8%(286/1108),显著高于2013年的20.5%(220/1072)(P〈0.05)。军事训练伤综合、部位和训练科目分类构成比两年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013年急性损伤构成比显著低于2012年(P〈0.05),慢性损伤构成比显著高于2012年(P〈0.05)。军事训练伤以软组织损伤、下肢居多,受训科目以体能训练致伤率最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均从军事训练第2周开始快速增加,第4周达峰值,第5周开始下降;军事训练伤发生年龄以18周岁以下较多,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驻北疆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应进行针对性地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某军校2015年新生入伍军事训练致军事训练伤的情况,为科学施训、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军校2015年度参加新生军事训练的2136名新生进行调查,对伤类、训练科目、受伤部位及训练伤发生的时间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军事训练期间训练伤发生率25.8%,过劳性劳损占总受伤的52.6%,下肢训练伤占总受伤的69.6%。结论提高生源质量、科学训练、加强医学监督、健康教育是减少新生军事训练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性质、特点及原因,为减少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提出科学建议和合理依据.方法 以武警部队某中队为训练伤的研究基地,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系统调研了该中队2014-12至2015-08新兵军事训练伤的损伤特征及原因,提出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该中队战士急性训练损伤为88.33%,慢性损伤为11.67%;其中轻伤多见,占56.67%;腰部损伤为25.49%,居损伤部位第一位;损伤类型则以软组织损伤最常见,为86.20%;技术因素是导致训练伤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军事训练伤发生率高,应积极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可以大幅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张萍  贾红  李锋 《人民军医》2003,46(6):367-367
为了解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率 ,探讨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危险因素 ,我们对某部 2 0 0 2年男性新兵 80 5人训练伤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基础训练阶段发生各种训练 111例 ,占13 8%。1 临床资料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为准 ,每2周下部队进行 1次调查登记 ,同时对训练伤给予相应的治疗。 1年中共发现训练伤 111例 ,130例次。其中软组织损伤 15例 ( 13 5 % ) ,创伤性关节滑囊炎 4 3例 ( 38 7% ) ,疲劳性骨节伤 5 0例 ( 4 5 0 % ) ,其他 3例 ( 2 7% ) ;受损伤 1次 93例 ,2次 17例 ,3次 1例。与训练科目的关系 :5km越野 81例 ( 7…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医学干预前后的比较研究,观察其对降低武警某部擒敌术训练伤发生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整群抽取武警部队驻津某部802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对象全部为参加过擒敌术训练的中队官兵。在实施医学干预1年后,调查干预前后的训练伤发生情况,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擒敌术训练伤的发生率与发生原因在医学干预前后均有显著变化:干预后的训练伤发生率(6.7人次/100人年)比干预前的训练伤发生率有所(11.3人次/100人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作要领掌握不当在擒敌术训练伤发生的原因中所占的百分比,干预后(24.1%)与干预前(4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武警全训特勤部队擒敌术训练中,实施科学的医学干预可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