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病因、诊断与防治措施。方法:分析2154例慢性胃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胃病以中老年人为主,儿童和成人也有发病。本组慢性胃炎1402例(65.09%),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溃疡(269例)明显高于胃溃疡(74例)。结论:饮食,生活习惯、情绪、某些损伤胃黏膜的药物、HP感染等为慢性胃病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作者初查了长江船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在145例有慢性胃病的船员中HP感染率为80.69%,100例和35例有慢性胃病岸地工人和机关干部中HP感染率分别为35%和25.71%。船员组与岸地组间HP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提示HP的感染是长江船员慢性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测定40例慢性胃病患者的血清酸溶性蛋白值,结果显示三组(胃部肿瘤,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胃部肿瘤组病人最高其与胃炎组病人相比明显增高,提示ASP的测定对慢性胃病的诊断,鉴别、病情观察、筛选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基因和cag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病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6例胃Hp阳性的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检测口腔Hp。结果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的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部位(P<0.05)。6例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口腔仍检出Hp。结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胃病患者胃液中SIgA测定的意义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为进一步探讨血液IgA,唾液SIgA在胃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我们测定了29例慢性胃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血清IgA及唾液SIgA的含量。病人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8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均经胃镜确诊而且病理检查未见肠上皮化生。对照组正常人20例,无临床症状,胃镜检查正常。两组在年龄、  相似文献   

6.
26例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 (heh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 (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PHG)的发病关系。方法 :选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窦黏膜 2 6例 ,免疫组化SP法 (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法 ,Streplavidin Peroxidase ,SP)抗HP抗体染色 ,并以慢性乙型肝炎并胃炎 1 8例及非肝病性胃病 2 1例胃窦黏膜作对照。结果 :2 6例门脉高压性胃病阳性 1 8例 (69.2 % ) ;1 8例慢乙肝组阳性 1 0例 (55 .5 % ) ;2 1例非肝病组阳性 1 1例 (52 .3% )。门脉高压组HP感染阳性率与慢乙肝组、非肝病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P感染虽不是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原因 ,但在治疗中短期加用杀HP的药物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我们于 1999- 0 2 /1999- 0 6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ot immunogold fitrationassay,DIGFA)对银川地区慢性胃病 Hp阳性患者行血清 Hp- Cag A Ig G测定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本院胃镜室 1999- 0 2 /1999- 0 6经纤维胃镜及病理诊断确诊 ,慢性胃病 Hp阳性患者 2 6 0 (男 143,女 117)例 .年龄 15~ 85 (中位 43)岁 .慢性浅表性胃炎 45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144例 ,消化性溃疡 48例 ,胃癌 2 3例 .1.2 方法 空腹行纤维胃镜检查 ,用消毒过的活检钳在胃窦部取胃黏膜 1块 ,取 1min快速型 Hp诊断试纸 (珠海珠信生物…  相似文献   

8.
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患者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的变化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法测定正常对照组 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10例、胃溃疡 2 3例以及胃癌 12例的血浆ET水平的变化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胃病各组的血浆E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ET可能是各种胃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子 ,提示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包括选用ET拮抗剂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关于慢性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胃溃疡、胃Ca致病有关。本文对40例合并Hp感染慢性胃病采用四联疗法治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28-72岁,平均46.3岁,临床表现:上腹饱胀嗳气23例(57.5%),上腹部隐痛20例(50%),恶心呕吐13例(32.5%),上腹部压痛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46例慢性胃病患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胃癌16例,结果前两组VB_(12)、叶酸均降低,各占77%、68%,胃癌组100%降低;但铁蛋白仅胃炎组有2例降低。  相似文献   

11.
胃粘膜血流改变与慢性胃病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粘膜血流量与慢性胃病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门脉高压性胃病三组患者进行辨证分析 ,用激光多普勒仪检测胃粘膜血流量值 ,分析三组患者胃粘膜血流量值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粘膜血流量值 ( 32 8.5 2±5 1 .5 8) ml/min,慢性萎缩性胃炎 ( 2 70 .0 9± 5 9.2 8) ml/min,门脉高压性胃病组 ( 2 5 6.60± 71 .5 6) ml/min。三组胃粘膜血流量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胃粘膜血流量与中医辨证关系密切 ,检测胃粘膜血流量值有助于指导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胃寒热证时胃黏膜象的差异.方法:选择132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辨证分组,其中对照组48例,胃寒组43例,胃热组41例分别在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糜烂、色泽和出血点的多寡及轻重程度,并计分.结果:胃热组胃黏膜糜烂、色泽和出血点计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胃寒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热证、无明显寒热证、胃寒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依次减轻.  相似文献   

13.
龙巴 《微创医学》2003,22(1):77
慢性胃炎是藏医医学分类16种胃病中属寒性胃病之一,是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如胃窦,也可弥漫累及整个胃部.  相似文献   

14.
1因郁致病 有部分慢性胃病的患者,患病前就有神经衰弱,长期失眠、焦虑、忧郁;或由于过度的精神刺激、心境不佳、长期情绪低落、工作压力大等.结果导致植物神经机能失调,胃部血管痉挛性收缩,胃粘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等,长期失调失养则发生慢性胃病.祖国医学也认为,"忧思伤脾".中医辨证中,脾虚是慢性胃病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5.
龙巴 《医学文选》2003,22(1):77-77
慢性胃炎是藏医医学分类 1 6种胃病中属寒性胃病之一 ,是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 ,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如胃窦 ,也可弥漫累及整个胃部。在病理检查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与肥厚性三型。临床上主要表现是食后即感上饱胀、不适或疼痛 ,反复发作性上腹痛 ,有时剧烈疼痛伴呕吐及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门诊患者 ,共 1 8例慢性胃炎病人 ,其中男性 1 0例 ,女性 8例 ,年龄 1 7~ 40岁 ,病程最长 5年 ,最短 60天左右。1 .2 药物组成及作用 青龙健胃康胶囊 (十五味石榴加味散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藏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病疗效。方法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内,我院一共收治的慢性胃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分别给予单纯藏要治疗方法以及藏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慢性胃病患者采用藏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胃癌组织中bcl-2和p53基因蛋白表达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和慢性胃病组织中bcl-2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胃癌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经胃镜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和慢性胃病组织细胞中bcl-2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62.00%)高于慢性胃病组(41.38%),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强度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56.00%)明显高于慢性胃病组(27.59%),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达强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而p53的异常表达往往出现在胃癌发生发展的晚期.可推断:在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出现bcl-2和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占据胃病疾病之首位.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等社会压力,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趋加重,本病在临床上有逐步蔓延、证型多变,缠绵难愈之势.2009年6月~2010年1月运用柴胡疏肝散配合香砂平胃散治疗慢性胃炎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以4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的慢性胃病进行了血清胃泌素的检测,并选择了既往无胃病中体检未发现有上消化道疾患的16例做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耳穴胃区视诊,是否可以作为对社区普通居民慢性胃疾病的发现手段.方法:依据耳穴诊断学视诊理论,观察耳穴胃区的色形改变,对1000例普通居民进行耳穴视诊,观察耳穴胃区的颜色、形态、并结合病史、胃镜、HP检测进行分析.结果:耳穴胃区异常365例,分析发现耳穴胃区异常与慢性胃病病史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胃镜检查和HP检测证实具有确切指导意义.结论:应用耳穴诊断学理论对耳穴胃区视诊,对社区普通居民慢性胃病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